赵 晶
(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武都 746000)
食用菌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是陇南市重要的扶贫产业之一。按照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根据相关安排部署,采用现场问询、座谈交流等方式,梳理了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探讨了产业后续发展方向。
陇南气候温润,植被茂盛,区域小气候特点突出,食用菌产业是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多变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食用菌资源[1]。陇南市有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气候类型,其中北亚热带包括武都南部、文县东部、康县南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地区。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年平均气温在2~14℃≥10℃,降水量在600mm 左右;徽成盆地及嘉陵江河谷,年平均气温10~12℃,全市的东部及南部、中部的广大地区属于暖温带,海拔在1100~2000m 之间,降雨量500~800mm 之间[2]。宕昌、西和县等区域是中温带,海拔一般在2000m 以上,年平均最低气温在-20℃以下。
其中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主要有黑木耳、香菇、平菇、金针菇、鸡腿蘑、猴头菇等10 余种,大宗栽培的主要有黑木耳、香菇、平菇。食用菌产业覆盖了陇南市9 个县(区)。近年来,陇南市食用菌产业在基地建设、创办企业、科技创新、注册认证、开拓市场、生产经营组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3]。通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田间管理、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各类措施,推动了食用菌产业增产增效,有效提升菌农的收益。
近年来,陇南市大力发展“短平快”的食用菌产业,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在食用菌产业上采取了有效措施,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开展适宜食用菌栽培的优良品种筛选,总结适宜陇南山区食用菌栽培关键技术,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 年食用菌产值达到2.5 亿元。在标准化技术推广方面,示范推广优质菌种生产、栽培袋生产、精深加工、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综合利用等标准化技术,明显提升了产品质量水平[4]。在标准化基地建设方面,引进成熟的先进技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采用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进行食用菌的生产加工销售。
食用菌产业生产周期短、经济收益高、产品有销路,在脱贫攻坚富民产业培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陇南四个“特别特”产业之一,在全市大力推广。在带贫机制方面,有效引导贫困村食用菌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形式,使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打造双向、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两当县金洞乡新潮村为例,采取“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经营”的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在产业带贫上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5]。
推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要打破传统种植、营销模式,使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降低菌袋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产业经营效益,为产业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陇南市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东西扶贫协作等政策机制,打造食用菌产业“龙头”,涌现出两当县黄波菌业、甘肃鑫亮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康县康垚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产业发展龙头企业,运用工厂化生产线加工袋料,提供给菌农生产。
陇南市“康县黑木耳”是甘肃省著名商标,在国内享有盛誉。品牌建设是产业培育的关键环节,在产业提质增效上,陇南市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陇南食用菌市场知名度,加快品牌建设步伐,打造了一批特色产品知名品牌,提升食用菌产业竞争优势,两当县黄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登真缘”品牌被认定为绿色食品,2015 年被省农牧厅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017 年被农业部录入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目录。
食用菌是陇南市传统优势产业,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贫困群众增收做出了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全市每年食用菌栽培零星分布在九县区60 多个乡镇,这种千家万户“小而散”的生产方式,先进技术难到位,栽培设施难改进,产品质量标准难规范,工厂化设施难应用,合同订单难履行,农户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机会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产品“卖难”“卖亏”现象时有发生[6]。企业合作社生产种类单一,效益受市场影响较大,全市的食用菌企业中主要生产平菇、香菇两大种类,食用菌种类单一,珍稀品种没有形成规模,有样品、没产品,开发速度不快。
菌农缺乏先进食用菌菌料加工技术,对当地玉米秆、玉米芯、麦草等农作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不能做到就地取材,解决袋料来源问题。陇南市食用菌栽培原料来源于汉中、宝鸡等地,生产成本高,原料市场受制于人。特别是生产香菇的木屑价格上涨迅速,严重压缩了生产者的经济收益,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陇南市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小,缺少食用菌精深加工大型企业,以出售原材料为主,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陇南市食用菌科技人才严重缺乏,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市食用菌产业包抓责任,承担技术推广任务,现有在岗专业人员只有5 人,工作中捉襟见肘。县级层面,康县设立了食用菌中心,徽县、两当县食用菌产业推广职能挂靠在其他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适应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食用菌是陇南市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未能纳入甘肃省“六大”主导产业之内,在省级层面项目资金、政策性贷款等方面的支持几乎空白。市、县部门和单位挤占有限的资源培育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自身投入能力有限,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限制了产业关键技术推广,影响了产业进一步深度开发。
公司、合作社、菌农三者之间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机制不健全,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品牌意识亟待提高,除了康县黑木耳、天麻以外,品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平菇等地销产品本地市场就近鲜销,产品销售无序竞争,效益无法保障;黑木耳、香菇、金针菇、杏鲍菇、天麻、猪苓等规模化外销产品,包装加工方式以散装、盒装、袋装等简单粗包装为主,缺乏通畅的销售渠道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两当县、徽县、康县食用菌产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其他县已在生产中不同程度存在。下一步,陇南市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带动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按照陇南市的区域气候和原料特点,做好不同区域主栽种类和品种的规划,研究不同区域栽培种类的最佳栽培模式,在两当佐家食用菌示范园区、徽县泥阳示范园区、宕昌何家堡示范园区、武都洛塘示范园区使园区形成一定规模。针对陇南市食用菌生产实际情况,紧紧围绕香菇、黑木耳、平菇等特色品种,建设一批新的集中连片生产基地,促进本地区食用菌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订单菌业,走“园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开发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化水平。
与农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研发和引进适宜本区域实用技术。重点突出抓好温控大棚和冷库的推广使用,推广反季栽培技术,利用园区的设施开展反季节工厂化生产,实现周年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开展食用菌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推广,把废菌渣通过生物发酵、无害化处理,制成生物活性有机肥,进行资源的再利用。
发展扶持一批食用菌加工企业,通过发展干制、盐制、等初级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投入冷冻设备,通过保鲜技术,延长市场销售期,以时间差来夺取食用菌淡季市场。面向国际市场发展高档精深食用菌产品,逐步把食用菌产品加工成新型的即食食品和保健食品来抢占市场,实现产业、产品转型升级。
在现有条件下,扶持当地龙头企业,组建食用菌产业联合会,联合市内食用菌生产重点企业和合作社,抱团发展创市场,充分利用陇南区域内知名食用菌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采取招商引资、项目支持、产业配股、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着力培育和壮大食用菌种植、深加工、流通企业。在建设规模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示范园区建设。
加大从业人员培育力度,要特别重视回乡青年以及热爱食用菌产业人员的科技培训,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现场培训等方式,提升从业者技术水平。把食用菌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列入计划,培育一大批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的菇农和加工人员,引进培育出一批高、中级科技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陇南市食用菌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政府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措施,提供资金、项目、人才、金融等全方位支持,解决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将食用菌产业纳入全省重点产业支持范围[7]。市、县区财政要列出专项预算,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培育,在生产基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等关键环节支持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适宜区群众增收致富,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