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强 梁 丹 曾定伦 唐 军△
(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01208)
大脑后循环缺血是老年人脑系的常见病、多发病,包含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1],其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为主,可伴有站立不稳、跌倒发作、构音障碍、恶心、呕吐、耳鸣及听力减退等症状。病机复杂,涵盖风火痰瘀虚多种病机。本研究以全国名中医曾定伦教授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复杂病机设立的经验眩晕2号方为干预措施,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辨病及病机证素证候评分、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眩晕2号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机制。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后循环缺血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神经病学》[2];眩晕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3],气血亏虚证、风痰证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4]。2)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型以气血亏虚、风痰证为基础证型;年龄60~80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0~15分;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排除标准:颅内出血性疾病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物成分过敏者;近1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耳眼疾患、外伤所致的眩晕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71.87±10.01)岁;平均病程(9.30±9.10)年;合并糖尿病5例,高血压病20例,高血脂9例,吸烟4例,饮酒5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9.33±7.90)岁;平均病程(6.90±5.90)年;合并糖尿病8例,高血压病22例,高血脂11例,吸烟8例,饮酒5例。两组性别、年龄、烟酒史、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以及针对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合并症的个体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眩晕2号方:姜半夏10 g,天麻 10 g,白术 10 g,茯苓 30 g,陈皮10 g,泽泻6 g,生地黄10 g,当归10 g,川芎15 g,白芍10 g,党参30 g,黄芪30 g,黄柏6 g,僵蚕10 g,桂枝 6 g,蔓荆子 12 g。中药饮片均来自重庆市中医院药房。组方统一药量增加,方药按照统一处方由煎药室统一制成口服制剂,每次150 mL,每日3次。疗程共10 d。
1.4 观察指标 治疗第1日及治疗后10 d记录中医证候评分量表及椎-基底动脉血流TCD参数BA-VS。中医病证证候评分量表参照眩晕病症特点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按辨病所需证候要素和辨证的气虚证、血虚证、风痰证、痰瘀互搏证等基础证素所需证候进行分别量化评分。治疗第1、5、10日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1.5 疗效标准 疗效评价主要根据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描述,不服从正态分布使用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校正t检验,不满足则使用秩和检验。治疗前后同类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Pearson 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量表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第10日中医证候分值均较治疗第1天均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治疗第10日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0日(P<0.0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第1日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P<0.01。下同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时间第1天第10天第1天第10天辨病症候要素21.00±5.00 5.00±2.25**△△20.56±4.25 13.00±3.50**气虚证素10.50±4.25 4.00±4.00**△△10.50±5.25 7.50±5.25**血虚证素12.00±3.50 2.50±2.00**△△11.00±4.25 7.00±2.25**风痰证素13.00±4.25 5.50±2.25**△△13.00±5.00 8.00±3.25**痰瘀互搏证素12.00±4.00 5.00±2.25**△△12.00±4.25 7.50±6.00**
2.2 两组治疗前后TNF-α、NSE水平比较 见表2。见表2。观察组治疗第5、10日TNF-α呈现连续下降趋势,第10日较第1天降低明显(P<0.05),而对照组先升高后下降,第5日较第1日升高明显(P<0.05),第10天与第1日相当(P>0.05);组间比较,第5、10日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低(P<0.01)。两组NSE指标均呈现了先升高再恢复的趋势。对照组组间呈现连续上升趋势,第5、10日较第1天升高均显著(P<0.01);观察组仅在第5日升高显著(P<0.01),第10日回落,较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10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NF-α、NSE水平比较(M,Q)
2.3 两组治疗前后BA-VS水平比较 见表3。观察组治疗第10日BA-VS水平较治疗第1日升高(P<0.05),对照组与治疗第1日比较,差别不大(P>0.05)。两组治疗第10日BA-VS水平比较,差别不大(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A-VS水平比较(cm/s,±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A-VS水平比较(cm/s,±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0 30第1日56.00±23.00 62.50±18.00第10日66.50±17.50*66.00±8.25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眩晕2号方能够较好改善风痰证候,改善头晕等主要症状,而在改善眩晕主要症状和气虚、血虚、痰瘀互搏证证候积分上更有优势,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
后循环缺血是老年病患常见病,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可归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眩晕病中易演变为中风且较为危急的病症,风、火、痰、瘀、虚是该病常见病机。通过既往报道提示该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过极、劳逸失度等内因导致机体脾土虚弱和(或)肝肾不足,导致脑窍失养;从而衍生风、火、痰、瘀之邪,发为本病。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提出“病机-证素”辨证分型的方式,病机证素是决定证候诊断的基本元素。以此作为证候的最小分类单元和辨证的核心,可使复杂证候简单化,通过病机证素的兼夹组合,以不变应多变,从而适应临床证候繁杂多变的复杂局面,内容清晰,易于达到规范化要求[5]。笔者曾以老年人群心肺脑三系常见疾病中医辨证分析大样本文献进行总结,发现气虚、血瘀、痰浊是最常见核心病机[6],而在本病亦为老年常见危急症,风、火、痰、瘀、虚多病机复合发病。因此,研究中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蓝本,引入“病机-证素”学说,观察辨病所需症候要素和基础病机证素所需症候要素分别加权评分,在整体上观察治疗疗效,又观察针对基础病机证素的改善作用。本案研究采用眩晕2号方以气血亏虚为主,兼顾风、痰、瘀病机,经过治疗从表1、4可得出眩晕2号方在改善疾病整体症状和气虚、血虚、风痰、痰瘀互搏四类基础病机证素症状上效果较好,无论是评分还是总体疗效转归均体现了优势。
笔者进一步探讨了可能的作用机制,TNF-α和NSE是脑神经缺血缺氧损伤的常用指标。TNF-α被证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7],脑缺血后TNF-α水平明显上升,诱发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凋亡、损伤血脑屏障,导致脑水肿及神经损伤[8]。神经细胞受损伤时可释放大量的NSE,其水平与神经细胞死亡数量呈正相关,是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生化指标[9]。实验结果表明,脑梗死后患者NSE水平开始升高,第1~5日NSE水平可出现不同的增长波形,大多数患者7 d后NSE水平开始下降,第14日恢复正常水平[10]。本研究以后循环缺血为基础病理状态,引入指标体现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化。颅脑TCD参数则较为直观地反映脑供血量的变化。从理论上分析眩晕2号方在《脾胃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及四物汤基础上加减,方中姜半夏燥湿和中、天麻息风止眩,二者共为君药;党参、黄芪补中益气,当归、川芎补血活血,四者共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化痰,陈皮燥湿行气,生地黄、白芍补益阴血,泽泻利水除湿,黄柏燥湿亦防止温药太燥,桂枝温化阳气以消痰浊瘀血,僵蚕化痰,蔓荆子为引经药。现代药理学表明,天麻可以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失起到脑保护作用,亦有降血脂、抗眩晕的作用[11-12]。半夏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13];亦可以拮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凋亡[14]。黄芪具有较好的抗神经炎症、抑制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促进血管神经修复等多重效应[15-16]。当归中Z-藁本内酯成分可以缩小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及减轻肿胀程度,对缺血再灌注小鼠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17]。川芎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预防血栓形成等多重作用;川芎中亦含有Z-藁本内酯成分,对短暂性脑缺血、永久性局部脑缺血、慢性脑缺血等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18]。
本研究表2结果示,观察组治疗第10日TNF-α水平较治疗第1天降低明显,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第10日NSE水平较治疗第1日降低,对照组较前仍在升高。治疗组两组指标比较同时段均优于照组,说明观察组使用眩晕2号方后脑细胞缺血缺氧状态得到一定程度改善,降低NSE、TNF-α水平,这与症状积分改善是一致的。表3表明,眩晕2方面能增加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从而从症状-血流-细胞损害3个层次相对合理地阐释了眩晕2号方能较好地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可能机制。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眩晕2号方能够增加患者的后循环血流,降低患者TNF-α、NSE水平,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