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教学方式探析

2020-03-04 23:02漆艳春曾新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教员医学教育

漆艳春,曾新华

(1.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学教育始创于中央苏区。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直面战时生存和日常医疗卫生保障之需,白手起家,开办医务培训,创建医务学校,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其颇具特色的教学方式为红军部队和苏区培养“红色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方式是教学主体为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价值而采用的动态化教学行为序列及系统化教学活动的总和[1]。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影响教学方式的主要因素。合理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广大师生基于中央苏区的教学环境,合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最终达成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医务技术人员的目标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1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极为重要条件,是影响教学方式的首要因素。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教学环境,在此特指影响中央苏区医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外部环境条件。中央苏区所在的赣南闽西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贫困,区域状况导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极其落后。中央苏区的历史,基本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战争的历史,战争引发的疾病成为苏区一大“仇敌”,因病因伤减员成为部队中非常严峻的问题。医药力量的贫乏,同队伍的不断扩大、战争的日益频繁,形成了尖锐的矛盾[2]。中央苏区医学教育伴随矛盾的发生而产生,矛盾的发展而日益壮大。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作为观念形态的中央苏区医学教育是在反“围剿”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配合和服务于反“围剿”。战争的环境,决定了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争。在短时期内规模性为革命事业培养急需的医务人员势在必行。

2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行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1932 年,朱德在红军军医学校开学典礼上指出,我们的红色医生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人民、对伤病员要满怀阶级感情,要有艰苦奋斗、舍己救人的工作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这就是中央军委对同志们的要求和希望[4]。学校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制定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

这一方针指出了教学的目标,“政治坚定”是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对医学生政治素养提出的要求,政治不及格就不能升级、不能毕业[2]。这是教学目标价值性的体现。“技术优良”是基于当时战时的社会环境对医学生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必须准确掌握治疗战伤技术,是教学目标工具性的体现。“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融通了价值性与工具性,对红色医生的培养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

3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教学主体

教学主体是在教学活动中起发出、操作、调控等作用的活动者。在中央苏区医学教育过程中,师生是最主要的教学主体,直接参与教学过程。1931年9 月,毛泽东听说学校要从俘虏过来的医生中找教员,对贺诚特别强调:“不要培养成白色医生、业务技术不可不学,但是不能放松政治思想教育,我们要培养红色医生”[5]。明确指示将坚定的政治立场作为教员和学生的首要要求。

1932 年2 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于都开学,由于中央苏区连续遭受了国民党军队三次“围剿”,办学条件艰苦,学员有25 名,教员只有2 人,分别是彭真和唐义贞,教员极少,缺乏教学经验,教学任务繁重。1932 年8 月至1933 年8 月,学校在兴国茶岭办学,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员人数大增,达到300多人。学校聘请了红军总医院的一些医科大学毕业医生(大部分是俘虏后留下来的国民党军医)为兼职教师,吸收了第四次反“围剿”解放过来的医生孙仪之、俞翰西、李延年等来校当教员,师资队伍逐步得到充实。1933 年8月至1934 年10 月,学校在瑞金办学期间,由于局势相对稳定,加上茶岭办学积累了丰富经验,学校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学员增至500人左右,专职教员有所增加,有李治、曾守蓉、李延年、孙仪之、俞翰西等。教员之间进行了课程教学分工,李治负责解剖学、生理学和细菌学,曾守蓉负责药物学和化学,李延年负责外科学和外科手术学,孙仪之负责内科学、诊断学和病理学,俞翰西负责皮肤花柳病学等。教员在讲课之余还要担任辅导工作,参加学生的讨论。教师队伍从人数极少、结构单一发展到专兼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从缺乏教学经验逐步走向教学与辅导相结合,教师倾心教学,教学胜任力不断增强。

红军军医学校由于是中革军委创建,第1 期的学员主要来源于红军战士,共25 人,年龄在16~25岁之间,初具文化知识,经过了严格审查,确保政治可靠。由于战争对医务人员的需求增加且学员在救治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军医学校第3 期开始了扩招,原计划招60 人,实际录取80 人。苏区工农青年在18 岁以上,25 岁以下,政治坚定,身体健康,能写简短文章,志愿学习医学的,都可以由当地苏维埃政府介绍,前去学习[2]。学员不再局限于军人,来源逐渐多元化。红军卫生学校第4 期招生范围再次扩大,学员不再局限生源地。有阶级觉悟的劳苦工农分子,不分男女,凡年在18岁以上,23岁以下,身体强健,粗通文理,或曾在卫生机关服务,由红军卫生机关保送,或地方政府介绍前来[2]。尽管学员人数从最初的每期25 人逐步增加到每期80人,学员来源从单一的苏区军人逐步扩展到苏区工农青年、劳苦工农分子,但政治坚定一直是首要要求。学员数量的增加及来源的多样化,既是革命战争对医疗技术人员需求增加的体现,更是苏区医学教育办得好、教得好、学得好的体现。

4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教材

教材是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是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素材。教材的编写注重革命性,注重阶级友爱。如中革军委总卫生部医政局局长陈志方在审阅1934年版的《看护教科书(第二册)》时,在前言(即“写在前面”)中强调“教授时除应采用设计教学法外,需多注意在临床上的教育,特别注意发扬他们的阶级友爱联系在一起,提高他们内科看护的技术”[2]。书中专门编写了8 课有关阶级友爱的内容,突出了红色看护员的阶级性。毛泽东还指出要挑部队最常见的病来教,挑部队最常用的药来教[2]。教材的编写紧紧围绕苏区的常见病、多见病和战伤急救,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少而精的原则。1932年10月,红五军团军医处编印的教材《药物要义》,介绍了35 类最基本的药物,每种药物的性状及使用剂量,全书不到7000 字,简单明了,非常实用;1933 年6 月,红军卫生学校编印的《内科看护法》教材,分5 篇共21 章,简单介绍了病室选择与布置,病人排泄物的处置,体温、呼吸、脉搏、大小便等基本检查方法及各种洗涤方法,语句浅白易懂,供看护班初学者学习使用[2]。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法,教会学员最需要的知识,帮助学员快速成长。

教材编写是医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学校办学之初,各科讲义由教员搜集整理装订成册;茶岭办学期间,教员编写讲义时有少量参考书籍可供参考,并添置了两台油印机印刷讲义;瑞金办学时期,教员根据教学计划自编讲义。学校组织力量出版了看护用书救急法、外科药物、绑带学、耳科、花柳病、皮肤病、创伤疗法、内科看护、看护学、眼科、医药识字课、看护识字课、解剖生理大意、细菌大意、卫生员班用之卫生员工作条例及军医班用之内科上卷等等,均用石印印刷,并先后出版。其余军医班、保健科、调剂班、看护班、卫生员班、卫生行政人员训练班所用讲义,则多用油印,将来均拟陆续石印或铅印出版,俾供全苏区卫生人员之用[2]。从油印到石(铅)印,再到大规模出版,教材建设的不断完善,不仅反映了教材印刷技术的发展,也是医学教育不断成熟的标志。

5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式。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为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而组织开展的系列教学活动,是对师生双边活动的方式、价值取向的涵养与规制[6]。

学校为了在短期内培养尽可能多的医务人员,采取的是短期速成的学制,除第2期军医科学制为8个月外,其余各期医科学制均为1 年。师生在1 年之内要完成正规专科教育3 年的教学,任务十分艰巨。红军卫生学校在教学阶段、课程设置、教学进度等方面有了明确规定,选取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开展教学。开设基础理论课(5 个月)、临床理论课(5 个月),临床实习(2 个月)以及军事课、政治课和课外活动。基础课6门,涵盖解剖、生理、病理、细菌、药物及诊断学,临床课6门,包括内、外、眼、耳鼻喉及妇产、皮花等科,以内、外科为主,战伤疗法包括在外科内,培养学员优良的技术;政治课主要是对学员进行革命形势和革命基本问题教育,训练学员政治的坚定;军事课主要对学员进行军事常识教育和军事操练,军事化学员的组织和纪律;课外活动主要是每周的劳动实践,促进教育与劳动结合。学校每天上课6 小时,复习讨论2 小时,每周授课36小时,每门课程的学时数也作了规定,如诊断学120小时,内科学180 小时等[2]。有计划有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红又专”的课程体系,不仅把学员培养成了合格的医务人员,同时也锻造成了合格的红军战士,凸显了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6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员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为便于学员记忆教材,教员常将课程内容编写成顺口溜,如“嗅视动眼四滑车,三叉外旋颜面听,舌咽迷走副舌下,就是十二对脑神极”;“阿司匹林零点五,发汗解热除痛苦”[2]。现场教学法是当时的基本方法,当学员听不懂时,教员就边讲解边演示,如讲述注射技术,教员就拿注射器在课堂上直接示范给学员看,学员很快就学会了。基础课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如学习人体内部器官构造及组织功能时,通过解剖尸体、反复观察、讲授的方式,学员边听、边看、边记。实验法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如学员学习氯气时,结合检验防毒口罩的性质开展实验,学员把小狗戴上防毒口罩关进特制的箱子内,将氯化钙溶解后加热,又把分解出来的氯气通入箱子内,小狗立即中毒呕吐[2]。通过实验,学员理论联系了实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没有文化的学员,则采用形象教学法,如讲解碘酒时,就告诉学员碘酒的颜色与酱油的颜色一样。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教师钻研教学、改革教学的体现,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员学习效果、促进师生双向互动、塑造良好的苏区教学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学员按招生先后分期,期下分班。班级实行民主管理,由学员选举班长、学习小组长、课代表。课代表负责与教员联系并及时反映学员学习上的意见和建议,成立学习小组,进步的学员帮助落后的学员;每晚自习时间组织分组讨论,复习讨论时,集体学习为主,学员互帮互助。灵活互助的学员管理方式,较好的适应了当时的教与学。学员缺乏学习用具,没有笔就用树枝当笔,没有桌子就用大腿当桌子。每天上课6~8 小时,晚上自修时2 人共用一盏油灯,并尽可能地捻细灯芯,让油能够熬过更多的时间。油灯灭了后,有时还去外面继续讨论一阵。在去火线抢救伤员的路上,不少同学还带上一块写满字的小黑板,边走边看,或者在黑板上演算习题[2]。学员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饱含革命的热情,以坚韧的意志品格、持续的学习能力勤学苦练,在教员的耐心培育下,较好地适应了战争的急需。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教员医学教育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校长问题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