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医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2020-03-04 23:02孙帮寨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医疗卫生

孙帮寨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在苏维埃根据地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维护军民生命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先声。中央苏区期间孕育的红医精神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对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以及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红医与红医精神

“红医”是“红色医生”或者“红色医疗”的简称。在世界近代历史进程中,红色与革命同行源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以红旗象征“烈士的鲜血”。雅各宾派获取政权后,就将红旗作为非正式的国旗。1871 年,巴黎公社用红旗代替了法国的三色旗作为自己的旗帜。十月革命中,列宁和托洛茨基组建红军赤卫队,1923 年,为了向巴黎公社致敬,苏联把第一面国旗的背景色设为红色。至此,红色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鲜明象征。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身的最终目标,其领导的中国革命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个象征意义上使用“红”这种颜色。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南昌起义部队名称还是沿用北伐部队的名称——国民革命军。秋收起义部队用中国工农革命军代替国民革命军旗号。1927 年8 月20 日,毛泽东以湖南省委的名义致信中共中央提出:“在工农兵苏维埃时候,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们应该“立刻坚决的树起红旗”[1]。1928年4月,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同年6 月4 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来,党领导的其它武装起义部队,统一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有了红军,就有了红色医生。最早提出“红色医生”概念的是毛泽东。1931 年冬,中央苏区创办红军军医学校,毛泽东为学校题词:“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1932 年初,在红军军医学校开学典礼上,朱德作了《怎样做一个红色医生》的报告,也明确提出“红色医生”的概念,并在报告中要求每一个“红色医生必须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人民、对病员要满怀阶级感情,要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同时对红色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精神提出了要求,即政治坚定、热爱人民、艰苦奋斗、舍己救人、救死扶伤、技术精湛。除了“红色医生”之外,中央苏区的报刊媒体还有“红色军医”“红色医疗专家”“红色医务工作者”等提法。

“红医”作为专有概念单独使用最早出现于1969 年天津中医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红医手册》一书。1971 年《新医学》杂志《面向农村 办好“红医班”》一文中,也将“红医”作为一个单独概念使用。改革开放后,由于种种原因,“红医”这一概念一度不再出现。直到1989 年冯彩章等编著的《红医将领》和1992 年栾荣生等的《红医之路》的陆续出版,“红医”概念重新出现。随着红色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以“红医精神”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自2014 年起逐渐增多。新时代的“红医”范畴更多表现为医疗卫生行业视角探讨红色卫生文化的独特概念。

2 红色卫生文化与红医精神

红医精神属于红色卫生文化的范畴,因此,我们要理解红医精神的内涵,首先要了解红色卫生文化的内涵。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型,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按其形态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文化特指精神文化。红色卫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具有医疗卫生特色的革命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红色卫生文化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红色卫生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人民卫生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并经过后来整理、开发的一系列的红色卫生遗址、红色卫生文物和文献、红色卫生历史纪念馆所、红色卫生研究出版物等物质文化,也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党和军队制定的一系列关于红色医疗卫生的方针、政策等制度文化,还包括凝结于其中的红色卫生精神——红医精神。

红色卫生物质文化是红色卫生文化的物化形态,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其重要内容。不仅包括革命战争年代遗留的红色卫生历史遗迹和历史遗物,例如福建汀州福音医院旧址、兴国茶岭红军卫生学校旧址、红军军医学校校旗等;还有和平时期开发的纪念红色卫生历史的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等,如赣南医学院红色卫生史博物馆、贵州习水红军医院纪念馆、贺诚纪念馆、白求恩纪念馆等。包括上述历史旧址和纪念馆所在内的红色卫生物质文化资源记载和再现了真实的革命历史,是人们追忆红色卫生实践的历史记载,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全新载体。

红色卫生制度文化是红色卫生物质文化和红色卫生精神文化的中介。它是精神文化的产物,也是物质文化的工具。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制定的关于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如《卫生运动纲要》《卫生防疫条例》《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和《红色战士伤亡抚恤条例》等。这些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它一方面明确规范了红色卫生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红医精神和红色卫生文化的历史变迁,是红色卫生文化和红医精神的制度载体。

红色卫生精神文化是红色卫生文化的核心,是最高层次的卫生文化。它既是红色卫生物质文化的灵魂,也是红色卫生制度文化的精髓。红色卫生文化精神层面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红色卫生精神当中。红色卫生精神即红医精神,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以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卫生队伍为目标,以服务于广大军民健康为宗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优秀医疗卫生文化为内容而形成的精神文明总和。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追求、卫生为民的目标宗旨以及优良的作风传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3 红医精神的内涵

红医精神是指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苏区军民在医疗卫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精神文化。红医精神既继承了井冈山精神的特质,又伴随着苏区精神共同成长。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是红医精神的基本内涵。其中,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是毛泽东为红军卫生学校确立的办学方针,是红医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和艰苦奋斗、勇于开创是根据中央苏区时期的卫生实践所体现出的医疗卫生精神的概括。

3.1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中央苏区时期,医疗卫生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毛泽东在井冈山就把“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作为巩固根据地的三大方法之一。在《长冈乡调查》中,毛泽东又强调:“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如长冈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从一开始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战争服务,为苏维埃政权服务,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这是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区别于国民党旧军队医疗卫生工作的根本特征。

政治上的坚定是党对医疗卫生人员的首要要求。政治坚定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党对卫生工作的统一领导。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就难以坚持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工作作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就难以真正做到为军民服务、为革命服务。中央苏区时期是红医精神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是对当时战争状态和物质匮乏条件下进行医疗卫生工作的首要条件。毕竟,医疗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苏区军民的生命健康进而关系到革命力量的保全和恢复。中国共产党从着手培养自己的医务人员开始,就对参加卫生技术培训的学员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红军军医学校创建时,毛泽东即为学校制定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学校的招生条件对政治素质的要求也是必备条件之一。例如,第六期军医科招生简章第二条规定:“思想正确,政治坚定,身体强健,能看懂简短文章,……,志愿终身于医学,不论男女,均得报考”[3]。

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实质上就把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医疗卫生工作与单纯治病疗伤的技术工作区分开来了,赋予了履行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军民健康服务的更广阔更艰巨的使命。贺诚曾经说过,红军初创时期卫生工作强调政治要求,是同国民党医疗卫生上的根本分歧。广大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者,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服务军民健康,也不断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许多原来从国民党军队转到红军中的卫生人员大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例如,李治、姜齐贤等。甚至一些原来信仰基督教的卫生人员也放弃了原有的信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傅连暲、戴济民等。

中央苏区时期,政治上的坚定决定了卫生人员从事医务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但是从根本上讲,治病救人还是需要相应的医疗技术。缺乏精湛的技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为军民服务就会沦为空话。技术优良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并非是指苏区的医疗技术已有多么高超,而是指苏区时期党和军队尊重医疗技术和卫生人员不畏困难追求更高医疗技术的精神品质。中央苏区初期,医疗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除了贺诚、陈志方、彭真、王立中、唐义贞等少数受过正规医学教育之外,其他医务人员都是聘请地方上的中医,绝大部分看护人员都是不懂护理技术的农村青年。因此,提升卫生人员的技术在当时是十分急迫的问题。

创办军医学校是培养红军医疗卫生人员和提高医疗技术的重要渠道。党、苏维埃政府和红军部队利用医院的技术力量举办培训班和专门的学校教育。当时专门的医学教育主要有以汀州福音医院为依托的中央红色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还有中革军委决定创办由贺诚、陈志方等具体负责筹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3 年3 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到长征前夕,该学校先后培养了各类医务人员679名。他们充实到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各级卫生机构,使苏区医疗卫生工作队伍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为提高医疗卫生技术,苏区卫生管理部门还出版了一系列卫生报刊和卫生书籍,供医疗卫生人员学习交流,提高技术水平。中央苏区编辑出版了《健康》报、《红色卫生》《卫生人员讲话》等。其中,《健康》报是一份报道卫生行政和医院政治情况、交流技术经验的不定期报纸。《红色卫生》是红军卫生学校出版的、专门针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性杂志,刊载了苏区卫生管理人员及卫校教员的专业性文章。同时依托红军卫生学校的技术力量,印发了大量医学专业书籍,如《内科学》《临症便览》《最新创伤疗法》等供医务人员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为了稳定医疗卫生队伍,鼓励技术水平较高的卫生技术人员服务于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在当时苏区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红军和苏区政府还制定了卫生技术干部津贴,按技术水平发放,最高的每月发大洋近百元。为了便于随部队行动,还为医生们配备马匹。

3.2 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由于苏区卫生人员政治上的坚定性,决定了他们大多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信仰投身革命。因此,无私奉献也是他们普遍具有的精神品质。他们充分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努力为苏区军民健康服务。党和苏维埃政府为了优待这些专业卫生人才,每月发给他们5~100 大洋的技术津贴。但是,他们从不愿意接受这项特殊待遇,纷纷把这笔钱捐赠给医院,或者购买营养品送给住院的伤病员。汀州名医傅连暲甚至将巨额财产捐助革命,他的6 位亲属都为革命而牺牲,堪称中央苏区医务界无私奉献的楷模。

在抢救伤病员中,广大医务人员冒着枪林弹雨,在阵地上为红军伤员包扎,将伤员抬下火线,许多医务人员牺牲在火线上。中央苏区卫生界“四大金刚”之一的陈义厚,1931 年12 月随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宁都暴动时加入红军,先后担任红五军团卫生部部长、红军卫生学校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为卫生学校新校址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作出了卓越贡献。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长征后,为了统一管理留下的伤员和医院,成立了苏区卫生管理局,陈义厚任副局长。国民党残酷“清剿”中央苏区,陈义厚坚持斗争,不幸以身殉职。

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也是红医精神的本质。首先表现为“敬佑生命”“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敬佑生命”,就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和“医者仁心”的具体体现;“救死扶伤”,就是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革命人道主义”则是与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有本质的区别,是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相联系的人道主义。“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人员的人格”[4]。在物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红军医院想尽各种办法为伤病员改善生活,还发给零用钱。不仅从物质上进行照顾,还从思想上、心理上进行教育和疏导,让伤病员愉快的休养,争取早日归队。1933年8月,中革军委颁布的《医院政治机关工作暂行条例》规定:“要采取政治上一切措施,保障伤病人员的迅速痊愈和提高伤病人员的政治情绪”[5]。

救死扶伤还表现为全心全意为军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这是医疗卫生领域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强调指出,红军医院除了给红军看病外,还要给老百姓看病。中央苏区时期,不论是红军部队,还是苏维埃政府都十分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想尽办法解决群众的“生疮害病”问题,发动群众开展卫生运动,保障苏区军民生命健康。

3.3 艰苦奋斗、勇于开创艰苦奋斗是红医精神的基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非凡历程。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是在革命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基础薄弱。再加上国民党当局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造成苏区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条件和环境十分恶劣,缺医少药,举步维艰。但是,困难没有打垮苏区医务人员,反而激发了广大红色医务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激情,克服重重困难,艰辛开创红色卫生事业。

在药品和器械筹措上,没有西药就采制中草药,学习、收集民间偏方,用中草药医治伤病员;没有手术器械就用木工锯和杀猪刀代替,用竹木制作脓盘、镊子、软膏板、探针等;没有盖布就用树叶代替。自行研制开发药品,加工中草药,使中央苏区药品由最初的“不多且不好,受伤没药治”到依靠战场缴获或购买仍无法满足战场救治需要的状况,最后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创办制药厂,大量生产各种丸散膏丹,生产纱布、急救包和酒精,生产各种医疗器械,到长征出发时已经能够给各部队预发3 个月的药品。

在医学教育中,没有教室就借用祠堂、教堂、残废院、医院等场所;没有教材,教学人员自编自印。没有粮食、蔬菜,就自己组织起来开垦荒地,发展养殖,从依赖苏维埃政府提供到能够自给自足,甚至供应前方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央苏区医务工作者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革命精神,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推动着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勇于开创是红医精神的法宝。面对战乱的环境和缺医少药的困境,红色医务人员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尽一切办法,加强技术交流和研发,勇于发明创造,开创了红色卫生事业的不朽丰碑。

4 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医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苏区时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资源,以其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逻辑统一性,蕴含着丰富的资政育人的时代价值。

4.1 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详细举措,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施这些战略措施,涉及到三个方面的主体:国家卫生管理机构,卫生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卫生管理机构的推动和广大人民自觉参与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卫生机构处在承上启下的地位,既是各项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又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卫者,因此,卫生机构及其工作者是整个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核心。

任何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不是轻松获得成功的。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全民健康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近年来,受市场逻辑冲击,医护工作者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低,医患关系矛盾受到人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工作热情不高,一些医学生毕业后也不愿从事医护工作。

红医精神作为优质精神资源,广大医务卫生工作者通过学习红医精神,体验苏区红医的精神风貌,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动力,提振精气神。努力提高自身医疗技术,甘于奉献,救死扶伤,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从而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4.2 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拓展新的路径2014年12 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都蕴含着红色基因。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依托必要的路径,离开一定的路径,红色基因的传承就成了空中楼阁。

红色基因就蕴藏在红色精神当中,红色精神的传承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这就需要凝练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精神。当前,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凝练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某一地域革命实践产生的精神,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二是以重要会议产生的精神,如遵义会议精神,古田会议精神等;三是以重大事件产生的精神,如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疫精神等;四是以英雄人物事迹产生的精神,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

目前,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某一行业领域内贯穿整个革命进程实践所产生的精神还缺乏凝练。红医精神就是对苏区时期医疗卫生领域的实践所产生精神的凝练。从红医精神的内涵看,它蕴含了丰富的红色基因。政治坚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开创等都是红色基因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弘扬和传承红医精神,为红色基因的弘扬和传承增添了新的路径。

4.3 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资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实效性不强的困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够丰富。不论是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实效性,就必须拓展教育资源。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依然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的威胁和挑战。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深入推进建设党的伟大工程。它是党克服危险、迎接挑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其首要任务是坚定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难以靠自发形成,需要不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优质资源。无论是政府部门、教育系统还是普通受众都可以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财富,都不会造成红色文化资源的减损。而且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创造物,具有历史合理性。红医精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一心为民的根本宗旨。在党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卫生健康领域的党员思想教育中,把红医精神融入其中,通过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能够补足精神上的“钙”。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从红医精神中汲取资源。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将来救死扶伤、维护人民健康的主体,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学习现代医学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学道德,即要先做到“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然后才能“无私奉献、救死扶伤”。

当今社会的高等院校已经不是曾经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是一个个开放的社会。全球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为大学生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冲击和挑战。现在的医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面对全球化、网络化造成的文化多元化的境遇,教育者如何教育他们学会正确选择是一个十分现实和急迫的问题。通过思政课堂、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等途径,把红医精神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红医精神的力量,从而坚定从事医疗卫生的职业理想,提高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培养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从医态度,引导、激发他们不懈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医疗卫生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