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杰,孙帮寨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区红色医生们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建机构、立方针、定政策、开医院、办学校、抓防疫、革陋习……开创了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孕育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为内涵的红医精神。红医精神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体现,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今天我们要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博极医源品质、传承无私奉献情怀、担当救死扶伤使命、保持艰苦奋斗本色、激发开拓创新勇气,让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在革命战争年代,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着一批批红色医务人员紧紧跟着党、追随革命队伍,开创伟大的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在服务军民健康中升华人生境界。红医精神的核心是政治坚定,也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经过数次资本主义改良运动的失败和社会主义思潮的理性思考,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发现马克思主义最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此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的唯一选择。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新时代弘扬红医精神,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找到的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等不同个人和不同阶层的共同愿望,能够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当前,弘扬红医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红医精神的特质是技术优良。红医精神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医务人员治病救人、开展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实践,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为更好地服务军民健康,红色医务人员不断改进医疗技术,提升医务水平。技术优良成为红色医生的价值追求,也成为红医精神的内在品质。因此弘扬红医精神,要坚持精益求精、博极医源的品质。
坚持开展医药研究,提升医学技术。习近平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2]。为了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医药研究是红色卫生的应有之意。首先,医药研究是认清疾病的必要条件。医学在不断发展,疾病也在发展,病毒也会不断变异。例如2019 年12 月开始的新冠肺炎,短短3 个多月,病毒株就已发生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L亚型和S亚型两个亚型,这些情况都必须通过医药科研才能摸清。其次,医药研究是治理疾病的必要环节。即使是再普通的疾病,有100 个病人就可能有100 种情况,而且每个病人体质都不一样,吸收药性和耐药性不同,要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必须通过医药科研攻关来解决。
坚持强化医德修养,提高服务水平。医德即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医生在长期医疗卫生实践中形成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反映与概况,是调整医生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医生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医德修养是医生在医学道德方面有意识地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改造和自我评价。医务人员持之以恒加强医德修养,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谐的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医护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红医精神的灵魂是无私奉献。苏区红色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献身中国革命和医疗卫生事业,在做好伤病员救治工作的同时,积极免费给老百姓看病,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主动捐赠财物给红军和苏维埃政府。习近平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回信中指出:“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3】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仍然需要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首先,要兢兢业业、埋头苦干。“2014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肖卿福,1974 年毕业后,扎根基层40多年,潜心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他工作的于都县安背康复村是一个麻风村,医疗条件落后。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擦洗身子,从没有过任何埋怨。40 多年来,肖卿福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实施康复矫正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当代红医肖卿福为医学事业,为守护人民健康,奉献了一辈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红医精神。
其次,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红三军团卫生部成立了红小鬼看护班,一共16 个人,年龄最大的只有16、17 岁。长征路上,红小鬼看护班主要负责护送和照顾伤病员。他们除了承担繁重的医疗护理工作任务外,还要兼做炊事员、宣传员,甚至还要直接参加战斗。行军时,他们要快速提前到达宿营地,做好伤病员的治疗和食宿等准备工作。到达宿营地后,他们又要忙着给伤病员测体温、送药、送开水,协助医生给伤员换药和包扎。安顿重伤病员,给他们洗脸、洗脚、喂饭、铺床等。无论是白天黑夜、晴天雨天、行军或作战,从来没有人发过怨言。有时候遇到紧急情况,刚准备休息,他们连背包都来不及放下,马上又要出发了。由于作战、饥寒、患病和过度劳累等原因,红三军团卫生部的红小鬼看护班从中央苏区出发的16人,到达陕北时仅剩4 人,12 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红小鬼看护班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为红军长征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红医精神的本质是救死扶伤。红色医务人员始终秉承“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服务宗旨,恪守“决不丢下一个伤病员”的纪律,不仅救治红军伤病员,免费救护苏区群众,而且尽力救助白军伤病员。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救治能力还存在不足,要不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仍然要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红医精神。
坚持临危不惧、义无反顾的品格,敢于直面疾病,敢于正视危险,敢于与病魔较量,知重负重、勇毅前行,不负重托、不辱使命。2003 年初,一种“原因不明的呼吸道感染病”(即“非典”)在全国蔓延,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疼等症状,严重者双肺快速变白、呼吸衰竭,最终不治而亡。在疫情危机时,医生群体也被悲观、恐惧的情绪所影响,许多医院的医生不敢接触病人。同时,重症病人如果留在普通医院,可能会引发更多感染病例。危难关头,钟南山站出来,斩钉截铁地说道:“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对于每一位病人,他都悉心关怀,仔细观察他们的口腔和咽喉,并且安抚病人“别担心,你会好起来的”。2020 年初,武汉市爆发新冠肺炎,感染人数不断攀升,疫情十分严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钟南山第一时间从广州奔赴武汉,又一次义无反顾,扛起历史的重任。
发扬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情怀,不怕牺牲、舍生忘死,冲到战胜疾病的第一线,全力以赴救治病人。1936 年,罗锦文联络从医的亲戚朋友,组建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从陕西冲破敌人的层层阻拦和封锁,到达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由于战斗日趋频繁激烈,伤员剧增,救护工作异常紧张。罗锦文夜以继日地工作,加之生活困难,常常只能以黑豆水充饥,积劳成疾,高烧40 ℃不退,却坚持不下火线。在为伤员做手术时,罗锦文几次昏厥,醒来后仍继续工作,最终昏倒在手术台边,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5 岁,履行救死扶伤神圣使命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红医精神的基石是艰苦奋斗。艰苦的战争环境,激发了红色医务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斗志,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红色医务人员自主创办医院、医务学校和制药厂,开创红色卫生事业。在新时代,我们学习艰苦奋斗的红医精神,不是提倡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面貌。
在生活上,崇尚节俭,反对浪费,不讲究吃穿,不追求名牌,自觉抵制贪图享乐、相互攀比、铺张浪费、挥霍奢侈的思想和作风。当时红军医院药品十分匮乏,医务人员非常注意节约,哪怕是一块普通的纱布或者绷带,都要用了洗、洗了又用,舍不得轻易丢掉,直到最后完全不能用为止。
在工作上,不畏艰难,坚韧不拔,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积极工作。中央苏区时期,国民党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宣称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里,导致苏区严重缺盐,时任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甚至因为身体长期缺盐而晕倒、从马上摔下来。中央苏区没有食盐,只能土法熬硝盐,从老屋墙上、地窖里面,甚至尿桶底下挖来硝土作原料,熬制提炼食用硝盐。这种硝盐又苦又涩,吃多了还会中毒,但总比没有盐好。周恩来岳母、中医师杨振德为了煮硝盐,刨挖废弃茅厕的土墙还摔伤了身体。即便如此,周恩来还是把杨振德千辛万苦熬制的硝盐送给了中央红色医院,供伤病员冲洗伤口。
红医精神的法宝是勇于开创。在苏区医药奇缺的情况下,红色医务人员排除万难,启迪智慧,借助中医和中草药,创办了第一所红军医院、第一所卫生学校、第一个制药厂等,创造了红色卫生事业的种种奇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4]。在新时代,通过大力弘扬红医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党的事业、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⑴要潜心沉淀,学会融会贯通。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前人的丰富经验,积极学习、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为发明创造、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⑵要打破常规,坚持开拓创新。在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在尊重发明创造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勇于突破陈规,敢于大胆假设,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验证、去发现,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