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价值维度与实践探索

2020-03-04 23:02曾献辉曾泽鑫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医学院校医学生

曾献辉,曾泽鑫

(1.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2020 年的庚子元年全世界“鼠”目,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2020 年3 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列为全球性大流行病(Pandemic),宣布此冠状病毒疫情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纵观世界卫生组织,其制定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较短,因为一旦上升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PHEIC),说明疫情已跨越国界。追溯第一次的2003 年SARS 事件,此后的17年间,它被分别使用过5 次,即2009 年猪流感大流行、2014 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和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疫情、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2019年刚果(金)埃博拉疫情。回顾这些备受关注的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是对一个国家公共卫生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目前仍有2次疫情暴发尚未得到解决。

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第6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无论从疫情暴发初的国家卫健委发布1 号公告,及时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还是到全国各地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省指挥部根据国家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都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正如世界卫生组织称赞,中国为抵御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至国际筑建起了第一道防线,而中国疫情防控经验被各国汲取,可以成为国际抵御新冠肺炎的第二道防线。为巩固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2020 年9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这是对我国各族人民在进行伟大抗疫斗争中所彰显出精神实质的高度概况和内涵凝练,它一脉相承于中华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精神传统,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医学院校要旗帜鲜明的将“抗疫精神”融入每一位学生的血液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和弘扬“抗疫精神”,培育出更多能坚守学医初心、践行医者使命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1 “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2]。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进程中,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放眼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成普遍现象,每日的病例数据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这与以往疫情暴发的局部性控制完全不同。虽然我国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整体策略不能变,防范压力依然很大。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疾病防控的意识逐渐增强,全民健康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此外,新冠疫情并未完全消除,形势还很严峻,我国严格管控国外人员入境,制定科学精准的防止反弹等措施成为各省市工作的重点。这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举措体现党中央慎终如始的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方针,全民共守其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责任重大。

对比之前的各类传染性疫情斗争,抗击新冠肺炎呈现出时间长、散射面广、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的状态,全民的全身心、全方位、全程抗疫为阻断病毒扩散的“感控新常态”行为凸显出前所未有的亮点,而“抗疫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抗击“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疫情伟大实践中生成的。准确把握习近平同志对“抗疫精神”科学内涵的重要阐释,是实现“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首要前提。

1.1 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党始终如一的执政之基,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开始就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提倡“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大自然、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指明了疫情的防控方向,果断作出对九省通衢的武汉市进行“封城”的重大决策,到组织解放军等部队医疗力量第一时间增援的有力举措,从仅用十来天就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到快速改造能容纳千人的16座方舱医院相继投入使用,COVID-19患者的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抗疫斗争中不放弃一名患者,不放弃一丝希望,护佑人的生命、维护人尊严的立场,充分彰显“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和为民情怀。事实证明,我党在疫情防控中不惜一切代价的保障健康人生和尊重生命价值,真正做到了“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全面凸显了党中央“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执政为民深厚理念。

1.2 举国同心,团结就是力量的显著优势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1]。“团结就是力量”在抗战时期就锻造出。“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抗疫期间,这种凝心聚力、守望相助的力量实为可贵。面对生死考验以及长时间隔离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党中央迅速反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群防群治,将战“疫”合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从闻令而动积极驰援的三军军医,自愿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到主动复工生产医疗防护用品的民营企业,从自告奋勇加入战“疫”的众多志愿者,临危受命奔赴一线去攻关的科研工作者,到无惧冷暖、恪尽职守的社区干部,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1]的强烈家国情怀意识和自觉奉献精神,凝结成一股犹如坚如磐石般的人人责任共同体。这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举国同心行动汇聚成决胜新冠疫情的磅礴力量,不断取得战“疫”新胜利,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1]。

1.3 舍生忘死,民族英雄主义的有力印证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3]。在这场艰险无比的抗疫阻击战中,中国人民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他们以身为盾、不怕牺牲、舍身奋斗的奔赴在抗疫的各条战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集结成疫情防控下无坚不摧的壮士情怀力量。他们中间,有义无反顾的奔赴战“疫”一线的“人民英雄”钟南山院士,有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张定宇医生,有竭尽全力挽救患者生命而感染病毒牺牲的护士,也有不顾家中幼孩而忘死献身捍卫群众安全的警务人员。这些伟大的英雄身影所铸造的感人事迹荡气回肠,“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4]。据统计,全国3 90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 300 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5]。他们不仅彰显出中国人民“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的无私无畏民族精神气息,而且印证了中国英雄内含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品质。

1.4 尊重科学,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6]面对具备“人传人”特征的新冠肺炎,必须依据事实、遵循规律和精准部署科学防控,秉持“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1]和运用科技创新技术进行斗争的科学精神。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除了加快在疫苗研发、统筹病毒溯源、科学治疗、制定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外,还需科普疫情传播途径的相关知识和学习自我防护措施,如实行中西医结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融入日常的疫情监测和识别,建立方舱医院以“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从而完善救治方案以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为科研团队攻关出能战胜疫情的成果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按科学行事的做法充分展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求真专业精神,体现出尊重科技、崇尚科学是战胜病毒的应有之义,证实了科技创新是抗击病毒的最“杀伤性”武器。

1.5 命运与共,大国担任的生动诠释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1]。人类都生活在“地球村”,是“天下一家”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3]。中国一直本着对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通告,发布国内的疫情信息和防治进展状况,毫无保留地分享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并协力开展科研攻关,积极加强同各国开展有关疫情防控的合作和经验交流,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组织中外专家交流分享诊疗技术以提升疾控人员的专业水平,还先后向40多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队伍,为16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无偿捐赠防疫医疗物资和提供医疗设备,树立了良好典范。这种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智慧、展现中国人道主义的同世界各国共克时艰的实际行动和天下情怀,不仅兑现了中国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诺言,汇聚出中国形象中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大爱情操,更加生动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行动自觉和大国崛起下担任的应有气度。

2 “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价值维度

“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崭新标识,具有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思政课有着多维的价值向度,有助于优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而医学院校积极参与抗疫斗争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也为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成效打下坚实基础。

2.1 能把脉定向的帮助医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1],这离不开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7]。”在抗疫进程中,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主动加入各省市医疗队,以对口支援医院为战场,不畏病毒,不惧生死的与当地医护者并肩作战,他们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牺牲奉献的感人事迹让中国人民潸然泪下,展现出“白衣执甲逆行者”的光辉形象。抗疫战役中,北大医学院第一时间组建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先后派出400 多位医务人员奔赴抗疫一线,圆满完成北京大学医学历史上阵容最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作战时间最长的救援任务,最为亮眼的是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作为青年代表的驰援医护者,成员都是“90 后”的党员,他们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挺身而出、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担当奉献品质,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好榜样,而这种实际行动让医学生充分体悟到“白衣天使”佑护生命、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明理的认识到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就是“能”、马克思主义就是“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好”[8],使其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正确的“三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青年力量,也让医学院校做到了在育人阵地上的党旗高高飘扬。

2.2 能感同身受的激发医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就是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在抗疫斗争期间,全国14亿人民参与战斗,囊括了医生、护士、警察、教师、环卫工人、科技工作者、公职人员、商人、普通志愿者、学生、群众等,当中有的人耄耋之年安享天伦之乐、有的人正新婚蜜月时享受幸福时光、有的人与家人团聚在年夜饭桌前、有的人本就身患不治之症而步履蹒跚,正所谓“祖国需要就是最高需要”,但凡只要国有危难,他们都主动请战做“逆行”者,凝聚合力为国之命运而冲锋陷阵。这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天下气概,内蕴对国家、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深沉挚爱,厚植“抗疫精神”所承载的爱国情怀,为医学生展现了人类最崇高美好的品格。此外,医学院校的力量强大,如在医学院校工作的教师和医生等医学师资队伍主动请缨进入抗疫一线并穿上防护服,发挥着各自在医学学科研究领域的专长,为抗疫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可谓“不出手则已,出手则一鸣惊人”。抗疫的每个细节都极具感染力,尤其是易于让医学生产生共情的“天使白”事例,无数女医护工作者为救治病人剪掉长发,脸颊被口罩勒到破皮、双手被汗水浸到泛白、皮肤被防护服捂湿发炎也无暇顾及[9]。这就是在抗疫过程中每一个看似微小却又伟大故事里所阐释的爱国主义,值得每一名医学生去学习、去弘扬。

2.3 能共历共创的引导医学生认知认同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各种精神形态的“主干道”。“抗疫精神”是在疫情斗争中由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汇而成的,为中国精神分支下的一个新样态。虽然“抗疫精神”为中国精神谱系之一,但两者具有特殊的共历共创关系,作为一种具体的时代价值,它能交互中国精神的内容要旨和精神实质。当今由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还在继续,中国短时间内在疫情防控上取得的成绩让全世界刮目相看。无疑“抗疫精神”就是现今中国精神表征的时代产物,在抗疫斗争中体现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品质,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决心,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意志,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格局,具备中国精神实质所内蕴的特征,不仅证明“抗疫精神”应该弘扬和倡导,而且它的表述有科学内涵的高度凝练,其内容要素还分流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完整到主流思想、价值追求、伦理规范、精神气质、文化精华等。因此,医学院校通过加强抗疫主题的医学生人文教育,用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见证抗疫历程的医疗队服、手术服、排班表、医疗日记等珍贵抗疫实物再现战“疫”动人瞬间,散发的熠熠生辉人文之光让医学生从抗疫斗争中就能清晰认知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认同伟大斗争的胜利需要精神支撑的强大力量,领悟到“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1]的真正蕴意。

3 “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0]。医学院校要从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探寻出如何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11],以更好地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培育出有高尚政治信仰的医学人才。

3.1 立足抗疫实践丰实教学内容马克思说:“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2]。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应与时代同行的用好疫情防控这本教材,立足于具体实践中挖掘在抗疫中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爱感人的榜样典型,使其持续的发光发热。医学院校可将各种附有“中国智慧”的实践增入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求相关部门(学院)将所进行的抗疫实景进行总结提升而完美展现。首先,要高度与党中央对疫情防控的决策文件保持步调同向,诸如根据党中央对全国各类学校结合开学入学教育开展“抗疫精神”宣传的部署,将学校医护人员的抗疫先进事迹内容编入教材,激活医学生的思想共鸣点、情感触发点,深刻感知感透抗疫的艰险岁月;其次,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打造富有抗疫元素的课程,例如讲授“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应回顾历史上发生的各类灾难,结合当前疫情分析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及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进入“爱国主义”章节需列举抗疫英雄素材融入医学专业教育,引导医学生弘扬“抗疫精神”;最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思维角度深度解读国内外的抗疫举措,全面研判剖析中西方在疫情防控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及防控结果,启示医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和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3.2 讲好抗疫故事创新教学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13]。”医学院校应着眼一线开课,借助抗疫人奋战的身影来讲好疫情防控故事,要求思政课教师增进动容感。目前,医学院校的思政课堂存在脱离抗疫实际、照搬理论的说教,上好生动的一堂课亟须创新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医学生全方位成才的教学效果。首先,可通过专题展示和主题宣讲撰写等方式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比如播放录制的优秀抗疫视频,直观地让医学生进入情境,开展“抗疫”的主题宣讲,以师生同台交流互动,从中深化医学生理性认识抗疫精神和汲取社会责任感;其次,运用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教学方式呈现抗疫故事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例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拔地而起,感叹“中国速度”;从举国同心、众志成城的各类人员奔援武汉,感知“中国力量”;从不怕牺牲而总是冲在最前线的医护工作者,感受“中国英雄”,共情的达到情感升华,强化医学生在这些战役大事记中重塑初心和使命。最后,细化地讲好当地援鄂和抗疫的故事,以此作为医学生的生动教材,诸如邀请医疗队员采取线下或线上形式开设课堂,讲述亲历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以战“疫”大家谈的方式让医学生角色互换,讲述身边平凡却又真实感人的抗疫故事,让思政课在生活化中体现“中国精神”,这类“行走的思政课”能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医学生学习“抗疫精神”,达到坚定其投身医学事业的初心,承担起维护人民健康的使命和责任的目标。

3.3 依托科学技术优化教学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14]。”“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12]。”在抗疫斗争初期正值寒假,随着开学的临近,党中央及时做出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实行“停课不停学”的决定,这就要求学校借助科技手段开启在线教育,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方式上课。为传递抗疫权威信息和真实表达抗疫丰硕成果,医学院校应“顺势而为”的通过在线教育资源落实好遵循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学习+伟大抗疫精神”思政课,采取“云端”技术的“现场直播”形式深入医院救治现场,画面现场中的很多人正是平时站在讲台上授课、在医院里擦身而过、在临床实习期间朝夕相处的老师们,让医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抗疫精神”;还可搭建“空中课堂”,智慧化的为学生提供与抗疫相关的课件和能结合思政课程知识点的教学案例、阅读材料等,鼓励其自主完成思政课所含概念及原理的学习。此外,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还应建设抗疫专题网站,挖掘网络平台的学习资源融合进网站栏目,创作出有关“抗疫”的微平台、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等,能更加清晰的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依托这些“科学技术”拓宽教学资源,不仅完美实现了“抗疫精神”的多维传播,使医学生方便高效和乐于接受,也有利于强化他们抗疫的信心、决心与毅力,砥砺其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

3.4 引入微观叙事提升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及时揭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抹黑、造谣生事的言行,为疫情防控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3]。”疫情存续期间,一些真假难辨、不客观的讯息纷至沓来,各种观点激烈交锋,民众心理波动此起彼伏。正向引导医学生正确看待疫情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11]。医学院校应要求其在上思政课时掌握话语权,在疫情叙事过程中聚焦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疑惑,理智发声的坚决制止国内外所传递的错误观点与歪曲论调。相比于宏大叙事的宽泛,教师在课堂上遴选微内容开展微观叙事对优化教学效果更具体。诸如医学院校鼓励参与抗疫的医学工作者讲述其自愿参与从学校选派到抗疫一线服务的心得体悟,召开疫情防控工作的表彰大会,直面传播发生在学校的无数平凡但伟大的人和事;组织学生辨析国外污蔑中国抗疫“单边化”的不利言论,养成其在提取信息源中具备辨明是非的思考能力,做到能有理、有力和有节的驳斥并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围绕回归“人道关怀和人文精神”,开展在抗疫斗争中对不幸牺牲的医者等英雄的哀悼活动,深切缅怀他们,凸显抗疫中医护人员“尊重生命、关爱人类”的高尚职业素养,这种蕴含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精确表达更能触动医学生心灵,让他们在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氛围下如愿达到“抗疫精神”教学效果,真正让思政课“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4 结 语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中每个人都改变了对病毒的了解、对自己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国有大疫,幸有大医;白衣为甲,国运所系”的十六字折射弥足珍贵。这场抗疫大考也让民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信任、更加重托、更加尊敬医学职业。医学院校正经历一个责任重于泰山的时代,承载着为国栽培医学人才的重任,若将中国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把抗疫事迹作为显性教育内容,定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更好地促使医学生形成知、情、意、行的精神统一,让思政课达到“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15]的铸魂育人教学目标,推动医学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医学院校医学生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