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俊
(甘肃省静宁县畜牧兽医中心,甘肃 静宁 743400)
静宁县畜牧兽医体系历经四次变革,一是创办建设阶段。全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机构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至1999年建成以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为主体,27个基层畜牧兽医站为依托的覆盖全县技术服务网络,共有干部职工人84人(其中: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25名,乡镇畜牧兽医站59名),聘用集体人员75名。二是改制分流阶段。1999县乡畜牧服务机构进行了改革,县畜牧中心进行人员精减,编外干部职工分流到乡镇畜牧兽医站,27个乡镇畜牧兽医站59人、财产、经费全部划归乡镇政府管理。三是改革重组阶段。2008年,根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进行了县乡畜牧兽医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了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网络。四是职能划转阶段。2019年,根据全国机构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改为县畜牧兽医中心,负责全县畜牧业发展,动物疫情防控,动物卫生及畜产品安全、兽药饲料监察等工作。
畜牧兽医行业经过四次体系变革,逐步走向了正规,目前畜牧兽医中心下设: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静宁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静宁县兽药饲料监察所”)和2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县畜牧兽医中心核定全额事业编制12名,已配备干部职工12名;动物卫生监督所核定全额事业编制9名,已配备干部职工15名,其中技术干部11名;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定全额事业编制11名,已配备干部职工11名,其中技术干部9名;2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60名;村级防疫队伍建设,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和畜禽饲养规模,全县333个行政村各村配备村级防疫人员1名,保障了全县春秋两次的集中免疫及平时补针免疫工作的有序开展。
自2007年以来,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逐步纳入国家项目投资建设计划,建成了试剂准备区、样品准备区、扩增检测区、产物分析区四大功能区的县级PCR实验室,提高了静宁县兽医实验室的检测技术能力,为预测研判疫情流行和变化趋势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建疫苗储藏及物资储备库,有效的解决了应急所需的疫苗、药品、设施设备和防护用品的存放。全县24个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配备了必须的办公设施设备,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的改善,为广大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后,初期县级畜牧兽医机构初具雏形,工作条件艰苦,设备不齐全;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用房简陋,设备短缺,严重影响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的正常开展。
畜牧兽医防疫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畜牧兽医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导致专业技能水平欠缺,不能快速适应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疫病的诊疗、监测、应急处置等显得力不从心。
全县畜牧兽医人员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卫生消毒灭源及畜禽产品安全的检疫、检测和采样;动物疫情的抽血监测,组织实施疫情的控制和扑杀工作;全县防疫和屠宰企业驻场同步检疫和畜禽屠宰行业的跟踪监测;动物防疫、检疫、兽药、饲料、畜牧技术现场指导服务;禽品种资源普查和保护利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和染疫动物的强制扑杀及现场处置等工作。畜牧兽医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畜牧兽医工作者在动物疫情的处置和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因防护不当会对个人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做好人身防护,阻断疫病传播途径非常重要。当前,由于经费短缺,站所先进设备短缺,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不齐全,对畜牧工作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了隐患。
为了更好的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依托2019年省级财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资金,对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原有的办公用房进行建设,对1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维修,为全县2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采购办公所需的设施设备。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采取多途径、多形式的方法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村级防疫人员开展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培训;举办业务知识和技能竞赛,激发工作者的内在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调动畜牧兽医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提高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对疫病的诊疗、监测、应急处置能力。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对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投入,保障畜牧兽医人员的人身安全及有效阻断动物疾病的传播。并按照农业部、财政部的要求和省、市人社局、财政局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调整农业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和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的通知》精神,向有关部门申请及时发放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开创静宁县畜牧兽医工作新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