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韩艳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希望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文化知识,更希望他们能够在思想道德、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下,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德育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合,认为德育才是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并且德育的开展不仅仅是班主任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化学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其理论实践性较强,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清楚地认知到自己为什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向学生教授基础的化学知识,还要不断加强学生在思想、品德、性格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标的改革背景下,教育者越来越关注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得到全面的发展。一直以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过去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却忽视了文化教育和德育是一个整体,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高中的化学学习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紧密结合,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堂中渗透德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德育的渗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德育的渗透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高中化学是一门偏理性的学科,在内容方面需要学生记忆和动手实践的知识点较多,这就使得化学的学习难度大大提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会降低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文化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这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在性格还是心理方面都是不太稳定的,很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片面的、主观的、不健全的认知,这时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渗透一定的德育,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
高中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分子、原子这一类微观层次的角度上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这一特点使得其在内容设计上理论性的知识点较多,很多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的时候会感到有些吃力,在学习中他们只能做到对相关的化学知识点有一个潜在的认知,却很难形成正确的化学思想。化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类的学科,但是在化学知识中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促使学生用化学的思想去解决相关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正确化学思想的形成。所以,在高中的化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起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这一教育思想结合到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认知观,促进学生辩证性思维的形成与提高。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高中的化学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是十分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时,一定要立足于教材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我们从教材中学到的化学知识中,有许多化学原理都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比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这一内容时,相同周期内的元素由于核电荷数的递增引起了原子半径的减小,其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的元素由于其核电荷数的变化引起的原子半径增大,其金属性增强,这一原理变化就充分体现了量变和质变。又比如在学习化学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电离平衡这些动态平衡理论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物质的运动与静止统一的观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思想去探知问题,解决问题。
爱国主义一直都是鼓舞和激励人民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人民努力生活的精神支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正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这一阶段中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高中化学很大一部分的知识需要进行理解记忆和实践操作,这就导致这一学科的学习难度大大提升,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十分迷茫,常常会反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化学又有什么实际的用处等。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还是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动力,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适当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把这种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强大动力,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意义,让学生重新拥有努力学习的动力。
在高中化学的教材安排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化学课堂上,将课本教材中的这些素材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适当扩充,通过我国在化学方面的发展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关于化学的成就:在我国古代十分著名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就是由中国最早发现的,它是通过化学方法制得较纯的纤维素高分子物质;在火药的制作上,早在三国时期马钧就发明了焰火,北宋发明了火箭和火炮。在近现代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做出过许多杰出的贡献,比如在学习“盐、碱”这一化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讲到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新水平的“侯氏制碱法”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化学作为一门以理论和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学科,在内容方面它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它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应用化学,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理念。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关注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科学地应用这些化学知识,懂得将这些化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发展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难题。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责任教育促使学生环保意识的增强。比如在讲到“二氧化硫”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和我们的环境保护问题结合: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同时它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酸雨对自然环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它会使湖水酸化,导致鱼类的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进而危害人体的健康等。所以为了降低酸雨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减少酸雨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排放,通过开发新能源的方式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此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斥着许多化学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去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水壶用较长时间后,水壶内会形成一层水垢,这时向水壶中加入醋就可以将水垢溶解,这是利用了乙酸的酸性这一化学原理;又比如厨房由于长期炒菜,墙壁上会出现油渍,人们用碱面就可以将墙壁上的油渍去掉,这是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能水解的化学原理。
素质教育,德育先行,这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所关注的核心内容。高中化学是我国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学科,教师一定要重视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工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建立起渗透德育的意识,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德育教学资源,努力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角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