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体系构建研究

2020-03-04 09:33赖浩明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目标

赖浩明

(豫章师范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3)

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国民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央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规范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内容予以贯彻落实。无论是从国家经济发展趋势,还是国家宏观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均已提上日程。因此研究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建立贴近自身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值得考虑。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三种元素,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可以细化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在内的所有教学和实践操作活动;从狭义层面上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专指培养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教学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归纳为一种教育理念,致力于提升受教育者的开创能力。

从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具体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能够理清创新创业意义和内涵,能够对创新创业目标具有更准确的认识和判断。第二是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创收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法律、税务、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够提前规避掉一些创业风险。第三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去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通过在实践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增强学生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高校为了能够让学生顺利与社会对接,可以通过孵化项目基地和创业基地的模式,让学生提前熟悉创新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减少创新创业的失败率。

(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是较早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针对学生创业开展了相应指导,成为最早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带动了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热潮。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理念,提出要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技术和理论。国内高等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不够,但是随着国家把创新创业提高到了战略层面,传统教育模式必然会被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所替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转变为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实现每一个高校毕业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创新创业战略。2010年教育部下发专门文件,成立了专门组织机构,对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纳入了行政管理范畴,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第二种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明确大学生技能培养;第三种是以复旦大学为例,为学生创业提供基地和场所。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距离国家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创新创业教育遵循原则

(一)目标统一性

高等院校就是要培养全方位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同样是打造全方位人才,因此高校自身教学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不是高等院校临时需要附加的任务,从某个层面来说,两者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趋同。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把高等教育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有机统一,导致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结合,甚至存在南辕北辙的现象。在不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生工作部门热衷的工作,而与高校教学部门联系不大。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少数学生的个人商业行为。高等院校依然重视学生就业率和考研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清,只有将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内在关系理清,才能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目标通识性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通常被理解为培养企业家和提高就业率。这种教育理念直接导致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急功近利,这种观念不利于推行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难以获得成功。创新创业教育是普遍性的,是面对全体高等院校学生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创新创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打造高素质人才,不应该局限于部分学生。

(三)目标差异性

不同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应当设立不同目标。第一,由于每一个高等院校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可利用的资源不同,每一所高等院校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目标可以设定为不同等次;第二,研究类型高等院校、地方普通院校、高职院校都有自身发展定位,因此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对于高校自身来说,要根据自身学生的素质和意愿,为不同学生因人而异设定教学目标。研究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创新项目研发,应用型高校则以学生工作岗位为研究重点。

三、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

(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自发创业行为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造成没有规划,不能使更多的学生学习到创新创业知识,因此制订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必要的。高等院校通过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零散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到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二)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第一课堂,是指依托于教学教案,在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教学活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是指与创新创业知识有关的一切实践活动。第一课堂拥有严密的体系,能够按照教案开展教学活动。第二课堂针对具体的学生设定具体的实践目标,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脱节,不利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单纯是教授创业原理和方法,而是侧重于挖掘学生创业精神和品质。单纯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显然是难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要求的。只有充分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才能从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第一课堂让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理论,通过第二课堂操作,让学生掌握更多实践内容。

(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形成合力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个部门。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第一是以教务处为主导的组织方式,通过教学活动和竞赛模式来开展教学实践。

第二是以学生处、招生处为主导开展的组织管理活动,通过开展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来开展活动。

第三是通过学生会、科研机构等协调管理模式。涉及部门多的话,容易造成管理混乱,因此建立以教学主管部门牵头的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只有明确管理权责,才能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和教学体系,才能推进创业教育合理有序地开展。

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明确科学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应当包括教学活动目标和素质培养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素养,通过素养提升来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机制、文化、过程、评价等多个层面,形成课内与课外相互统一,教师教学指导与导师实践操作相互统一。

(二)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体系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堂体系。通过聘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指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优化学生学分体系,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创新创业课程。高等院校要调动一切资源,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核心课程。高校要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打造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汇到全过程,倡导个性化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通过大数据模式,细化学生内在需求和学习动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打造互联网模式下的课程资源体系。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高等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要充分调动一切教学资源,通过实训课程、模拟训练、企业实习等方式,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企业一线,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将科研、创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本文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入手,分析了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解读,提出了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路径,为其他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目标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