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20-03-04 09:33汪晓琴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革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汪晓琴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虽然没有专门阐述其文化理论内涵,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无不体现其文化理论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来的经典作家不是就文化讨论文化,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将其文化内涵体现出来。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规律构造。”[1]马克思强调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按照人的目的、意志去实践的本质,而动物却没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实基础,理论需要付诸实践才能体现出理论的生命力和可实践性。

(二)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把批判当作其理论发展的一个手段。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一国胜利论”观点,是在批判发展马恩的社会主义“同时胜利论”观点下提出的。毛泽东正是在汲取马恩、列宁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批判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批判中吸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深刻内涵,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的最新理论。习近平曾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上讲话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2]表明了每一代领导者都在根据本国国情,批判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因此,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当作教条,追求本本主义,而应该批判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现着人民性的阶级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站在大多数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谋取利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展文化。坚持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由人民共享的。强调人民在创造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坚持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出了党和政府为人民谋利益的阶级立场。

(四)多元性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广度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追求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时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文化自信的提出过程及其内涵

(一)文化自信提出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参加重要会议时曾多次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第一次谈到“文化自信”,他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4]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强调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包括在5000多年文明历史积淀中孕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先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审视

“根据2018年10月20 日武汉大学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出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理性的文化观和较为良好的文化素养。对中华文化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自豪感,具有很强的文化自信。调查报告显示97.4%大学生充满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93.4%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表现出高度自信。”[6]从这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以文化自信为主流。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主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迷失,对先进革命文化缺乏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知较为浅显,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渗透的影响。

(一)对传统文化的迷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更甚至是00后。因此,一方面,他们基本处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每天所见所闻大多是现代性事务,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中国在晚清时期有过一段丧权辱国的屈辱史,因此部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持较为消极态度。《中国新闻周刊》的《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认为势力仍然很强大的仅占 20%,而认为正在消逝的占24%;对传统文化的未来觉得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仅占 23%,觉得很难说、不乐观和很悲观的占44%、4.29%和4%。”[7]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较为消极的态度即部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着迷失的现象。

(二)对革命文化缺乏认同

中国革命文化是革命时代革命先辈们历经千难万险,风雨磨砺,在实践中总结凝练出来的精神文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缺乏认同的原因,一方面是新时代大学生处在和平、安全、幸福指数较高的中国,对于革命先辈们的不怕牺牲、誓死拼搏建立新中国的艰辛历程感受不深,认同感偏低;另一方面,除需要学习历史方面专业知识的学生外,高校教育教学中贯通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较少,主要依赖第二课堂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内容含量和覆盖面都不够,因此学生对革命文化了解不多,感受不真切,认同感不强。

(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知浅显

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国家时事政治关注较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知较浅显。一方面,部分学生对高校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课程流于形式,往往只为拿学分,而不是真学真信。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掌握不足,听而不闻,学而不精。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校都在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总体来看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很多高校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是只流于形式,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中。“《华夏时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态度’时,近70%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只有20%的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到自豪’。”[8.]“高达90%的大学生无法准确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甚至还有少部分大学生第一次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9]这份调查虽然有些片面,但是也提醒我们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进行反思。

(四)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

西方国家长期掌握着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大肆宣传鼓动西方“文化霸权”理念,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特别是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力强,但仍然正处于不成熟的时期,对文化是非甄别度较低,抵抗力较差。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和广泛传播将直接对他们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董祥宾、沈壮海在《当前大学生文化观念调查分析》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合计有 29.1% 的大学生表现出了对西方文化节日的喜爱,并且在这些大学生中有 52.9% 的人表示喜欢西习节日是出于‘对西方节日蕴含意义的认可’”。[10]由此可知,部分当代大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

(五)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新时代大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长大的青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物质文明极大提升的同时,也有其弊端。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受到功利目的的影响更大,往往更加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社会效益的关注。其次,市场经济的文化商品化会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挑战。把文化商品化的倾向,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都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既可能导致部分教师把学识学问以及教育教学行为商品化、功利化,也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1]新时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因此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要有效把握高校这个前沿阵地,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

(一)实践性:建设文化自信课堂,开展弘扬文化自信的文艺活动

首先,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课堂。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个值得当代人学习和纪念的价值。这需要高校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加以弘扬,通过开始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以及“过中国节”系列活动,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永远铭记优秀传统节日,不断深化对“中国节”丰富内涵的理解,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节日的熏陶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弘扬汉字文化。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标志。现今,由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它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新时代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完成学习任务大多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操作。当代大学生对于汉字的结构书写已经开始慢慢淡忘。因此,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该加强汉字的书写。陕西师范大学就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该校每年的录取通知书都由该校老教授亲自书写,此举不仅是对中国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是一种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方式。中国各大高校可根据本校办学特色不断把中华汉字“拾”起来。如高校可开设书法必修课堂,让学生在练习书法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国汉字文化。

参观博物馆。习近平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12]高校要组织新时代大学生参观博物馆,加强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深知度,并从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精髓,吸取经验教训,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开展先进革命文化自信课堂。中国先进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不断实践,创造的先进革命文化;是革命先辈们用淋漓的鲜血染红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底色。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高校要培育先进革命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培育。

教师把革命精神的教育融入课堂。让学生牢记革命先烈们视死如归、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不断了解革命文化的同时,也能慢慢生出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从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观革命根据地。如参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遵义等革命根据地,深切感知革命先烈们为建立新中国所付出的苦难艰辛,所展现的伟大智慧,同时感知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增强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并把先进革命文化发扬光大。

最后,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堂。高校教师必须改进传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上课方式。高校教师不应流于形式,而要把理论课程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且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课程的学习,加强自身的政治意识,深入学习国史、党史、新中国史,深入了解国情、世情、民情,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在课堂之中,让其课堂不仅能学到专业理论,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内心,进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开展坚定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文艺活动。把中华文化融入到文艺活动中。首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艺活动。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一经播出,社会反响及其强烈,受关注度颇高。各大高校可借鉴此类节目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经典文化,把传统文化唱出来,演出来。让新时代大学生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融入骨髓。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自信培育。

其次,把先进革命文化融入学校文艺活动中。革命文化是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定期举行歌颂革命文化文艺活动。如革命剧目表演、红歌比赛、革命诗词诵读大赛等文艺活动。不断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和深切感受度。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把革命文化渗入内心,坚定革命文化的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最后,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文艺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活动中。习近平曾经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常态化,生活化。如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与美术、音乐、体育等活动相融合,进行潜移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敢于讲社会主义故事,传播好社会主义故事。高校可举行演讲比赛,学生通过演讲比赛把社会主义榜样故事讲出来,传播好社会主义故事。不仅对于演讲者是一种文化熏陶,同时对于听讲者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培育。

(二)批判性:批判地发展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手段。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批判精神。批判发展文化,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批判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且新时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缺乏辨识度,会盲目地接受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大都是通过各种网络手段无形地传播给新时代大学生,新时代大学生要引起高度警惕。要批判地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

其次,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多元文化。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即使人出现了的趋利性和利己性。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有只重效益,重量化而忽视思想性和价值性的现象,个别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重功利、重钱权,而忽略学术忽视立德树人的现象。因此高校和高校教师应该进一步强化价值导向,重视教学及科研,进而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三)人民性:培育共同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有一定的阶级立场即为无产阶级谋取幸福。这正体现了其文化理论的人民性。培育共同的价值观有利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

首先,对中华文化有共同的认同感。中华民族是拥有着上下5000年历史的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都是由人民创立的,体现着文化的人民性。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要通过课堂学习、广泛阅读、考察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深刻性、包容性和历史传承性,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意蕴,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知识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其次,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这两大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新时代大学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相比之前,新时代大学生更加有创新精神,但仍然存在创新乏力等问题。需要新时代大学生锲而不舍,不断创新,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

(四)多元性:学习西方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毛泽东曾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4]世界是多元文化因子相互交融的世界,要学习西方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应该学习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对于优秀的、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我们都应该学习借鉴。只有了解西方优秀文化才能了解西方国家,才能吸取西方国家的优点,找到本国文化的不足之处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革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