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淑芳(甘肃省古浪县西靖春蕾完全小学)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既是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同时也是培养其审美情趣、认识世界、完善思维结构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理解、欣赏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其内在价值体系的全面构建,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使其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在课内外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促进其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一些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相较于单纯的口头讲解来说,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规律,有利于激发其阅读兴趣,以更加饱满、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
以教材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为例。首先,初读。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其意识到阅读是有层次的,通过不断阅读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这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中的生字、词,实现读通、读熟、读准,有所感悟。其次,精读。品味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并能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诵读。基于初步感知,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知,促使学生融入课文语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有限,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使其可以自主完成课外阅读,汲取知识养分。对此,教师需要立足于实际,向学生推荐一些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的课外综合读物,如科普读物、人物传记、传统文化优秀作品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阅读的素材种类繁多,品质良莠不齐,如果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就会使阅读变得漫无目的,甚至还可能读到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籍。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在海量阅读素材中选择适合他们阅读需求的素材。在具体选择时,要么是同步拓展阅读,即根据学生的课内学习和协作需求来选择相关的书报篇章;要么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年龄特征选择一些中外名著、古诗词和童话故事等阅读内容。
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让一名学生选择一本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书籍推荐给大家。在推荐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认为值得阅读的原因、书中的重要篇章及阅读感悟等与其他学生分享,还可以将摘录下来的语句朗诵给大家。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不仅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营造好读、乐读的课堂氛围。
每个学期,教师可以专门用几节课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喜好制定个性化的读书计划,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确定好自己在本学期要阅读的书籍。期末,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先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与交流,接着由每个小组展示各自的阅读成果。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为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可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从课内阅读引导、课外阅读指导、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三个方面入手,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