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特点、危害及应对

2020-03-04 03:31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

王 虹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然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旧复杂而激烈,中国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就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持续关注并科学认识当前我国社会思潮,运用合理手段正本清源、匡正除邪,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领。

一、西方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呈现出新特点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总体趋势的反映。当代中国是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时期,显现出鲜明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空前复杂多样,相互交织杂糅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引发了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发展;“美苏”两极对抗格局的解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使得西方社会思潮强势登场并迅速蔓延。当代中国已然成为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汇集地。经济、政治、宗教、生态、伦理等不同领域的思潮,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不同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潮,以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不同时空特性的思潮同时“在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作为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反映,这些社会思潮派别林立、正误混杂,相互间交锋对抗不可避免。面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及腐败现象,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论战不休;围绕利益分配及治理方法,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观点长期对立。各种思潮交锋博弈、竞相发声,既有普遍意义上之共生共存,也有特殊意义上之相互影响,甚至形成相互攻伐之势。〔2〕一些社会思潮在多元激荡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变其具体表现形式获得广泛的基础和持久的影响,如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从不同方面渗透西方价值理念,意图借不同外衣实现对我国的“西化”“分化”。也有一些社会思潮基于强化自身影响之需要借鉴他者,进而相互渗透、杂糅甚至合流,如新左派、民族主义、保守复古主义思潮因一定程度的立场相近,呈现融合趋势;民粹主义与种族主义互相联动,以“爱国”之旗号挑起极端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则同泛娱乐主义遥相呼应、相伴相生。这些无不体现着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共生、交织交融的复杂特点〔3〕。

(二)借助热点事件,争夺话语阵地

话语权向来是社会思潮争夺的核心。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各类社会思潮借助各类渠道,加紧争夺意识形态及其他领域的话语权。相较于大张旗鼓的传播扩散,社会思潮更注重利用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社会民生热点,以极为隐匿的方式,吸引民众关注视线,捆绑民众心理情感,意图通过价值观念的渗透影响社会的发展变革。例如:2018年既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新自由主义借机吹捧自身观点,将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尽数归功于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思路,企图引导中国走向完全的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而左派思潮则惯于利用大众对社会正义的渴求,借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刻意放大社会矛盾并挑起反感心理以及不满情绪。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历史虚无主义都借机大做文章,大造舆论,打着“解说”“还原”“重评”“翻案”等具有伪装性的字眼,虚无历史真相,污化英雄人物,意图扰乱民众认知,消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打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此外,面对民众关心的医疗、住房、教育改革等民生热点问题,一些西方社会思潮歪曲事实,肆意抨击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甚至将矛头直指社会主义制度,试图通过对西方所谓“美好生活”的展示,鼓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它们戴着不同面具,为一定利益关系作论证,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激烈争夺话语权。

(三)利用新兴媒体,实现“碎片”传播

技术不仅关乎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也对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具有根本性意义。同以往各种社会思潮主要以完整系统的理论观点影响广大民众不同,科技迅猛发展所引发的媒体形态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更新并重塑着信息的传递模式,使得社会思潮的传播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征,影响着思想文化的发展。〔4〕一方面,海量信息的即时涌入,图文声像融于一体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形成了人们跳跃式、浅表化的阅读模式;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短视频的日益普及必然导致“拟态环境”的频繁插入。囿于字数及时长限制,媒体难以对客观事件或周遭环境进行“镜子”似的全面展现,而是筛选象征性信息进行加工及重组,从而向大众提供一种“似而非”的信息环境。西方社会思潮正是利用新兴媒体这一特点,不再以长篇大论的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而是极为隐蔽地藏身于140个字符或几分钟的短小篇幅中,要么以标题吸引人们眼球,要么从某个狭小而片面的角度切入,放大自身所谓的合理,看似新颖而客观,然而细节及过程的无法展开乃至刻意回避,极易导致认识上的误区和价值上的偏离。同时,当前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各种社会思潮重点扶植具有一定网络影响力的名人、公知、网红、大V等,诱导其发布一些负面言论,或是鼓动其粉丝抱团控评,引发网络舆情,形成连锁反应,进而找准时机加大传播力度,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

二、西方社会思潮的实质及危害

当前较为流行的西方社会思潮虽然名称不同,形式多样,但大多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在西方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环境下形成,体现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反映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尽管其中不乏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但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化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固有矛盾并未消除,这种反思和批判仅限于对细枝末节的修补,其最终目的在于直接或间接地为资本主义文明湮灭、同化其他文明而服务,因而在实质上仍属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范畴,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根本区别。

(一)美化资本主义制度,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西方社会思潮从未停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诋毁乃至否定。长期以来,一些西方组织团体或精英分子借学术之名传播“普世价值”思潮,无限夸大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的优越性,将其颂扬成超越阶级、历史、民族和国家,适用于全人类的永恒共同价值,任何文明的发展都必将复归资本主义价值。这一思潮从抽象人性论出发,意图以极强的迷惑性与欺骗性扰乱人们思想,破坏他国政治稳定,从根本上消解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从而为其推行全球战略铺平道路。新自由主义污蔑社会主义为专制极权,将公有制基础上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说成是共产党人用以蒙骗大众的虚假手段,极力攻击国有企业,主张取消所有制分类,鼓吹只有彻底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才具有自主高效、透明公平、实现自由之可能,其本质是要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属性产生质疑,从而在中国建立起完全西方模式的基本经济制度。此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虚化、丑化、污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及相应文化,消解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总而言之,西方社会思潮从不同方面大肆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极大威胁。

(二)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和思想精神支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西方社会思潮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通过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地位,以达到其“和平演变”之目的。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彻底放弃阶级斗争,坚决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渐进改良,实行议会民主制;虽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却试图以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显然是一股非马、反马的社会思潮。若不能真正划清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与之作坚决斗争,就难保不会重蹈苏联之覆辙。其他西方社会思潮同样如此。新自由主义借“意识形态多元化”主张,妄图取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一元指导下的多元化局面;西方多党制思潮鼓吹多党轮流执政方为真正民主,实质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西方社会思潮要么宣扬马克思主义早已过时,要么坚称马克思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又或者仅将马克思主义视作一种学派,质疑其在政治上指导国家革命建设的可能。但无论它们如何言说,其根本不外是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试图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体系所认可的“民主”道路。

(三)宣扬西方生活方式,消解个人理想信念

产生于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社会思潮裹挟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席卷而来,东西理念的交锋不断干扰着大众的价值判断,也对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信仰、伦理等产生了极大冲击。一些消极落后思潮的蔓延,引发了人们精神上的迷失和行为上的偏差。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宣扬个人本位思想,将个人诉求置于社会责任之上,认为集体主义必将导致集权进而损害个人利益。其实际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极易导致“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倾向,混淆道德美丑与是非善恶,引发唯利是图、为所欲为等极端利己行为。〔5〕极端个人主义还内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因素。它从满足个体利益出发,过分注重物质追求和感官刺激,片面地将金钱、享乐作为人生价值的主要评价尺度,淡漠理想,抛却责任,忽视精神世界的需求,造成个体价值观的世俗化及功利化。加之后现代主义思潮、道德相对主义思潮推波助澜,主张反抗权威、解构一切,散发出理想破灭、一切皆可的色彩,更易导致个体特别是青少年沉溺于及时行乐以对抗外界约束。这些思潮无不折射出西方社会在理想、信仰、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危机。

三、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现实进路

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我们必须强化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科学甄别,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6〕。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乃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领导权、话语权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意识形态领域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当前西方社会思潮不断传递民主自由、多元开放等价值理念,充分暴露出其动摇我们事业根基,达到“颜色革命”之目的的叵测居心,我们需要高度警惕。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决不是否定文化领域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不应是杂乱无序、偏离轨道的,而是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宏观上进行引领。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强化意识形态对社会个体的精神凝聚力,将广大民众的道德向往和价值追求上升为集体意志,实现对社会思潮的价值整合。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越高,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就越小。此外,要通过对主旋律及正能量的弘扬,引导大众科学分析和辩证看待西方社会思潮,澄清观念上的困惑与误区,自觉批判和抵制错误观点,从而引导社会思潮健康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中并非完全没有合理因素,但有不少在发展中走向了极端和反面,甚至试图错误地干涉他国政治和社会结构。对于这些有害思潮我们应给予有力回击,极力遏制其负面影响。

(二)加强社会思潮的预判监管,积极开展舆论斗争,化解非理性言论

社会思潮的传播、发展必然遵循一定规律,具有相应过程。科学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必须对其形态之演变及作用之发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地跟踪及管理。〔7〕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在总体上是效果显著的,然而一些错误思潮从未放弃以各种面目反复出现。由于社会思潮是对社会矛盾及一定阶层诉求的反映,往往掺杂着某些社会情绪,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通过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掌握,科学分析社会大众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变化趋势,进而对社会思潮的扩散、流变、影响群体、相应后果等进行科学预判,并适时对民众普及科学理论和正确知识,从而加强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引领。要注重在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前后做好舆情的监测、研判及应对,及时排除潜在危机,避免不良社会思潮借机渗透,乘势蔓延,在热点事件和社会情绪的合力推动下升温发酵,引发难以控制之局面。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基于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媒介技术的思想舆论格局正在重塑,构筑起坚实的网络安全屏障尤为关键。各级网信部门应同政府宣传、新闻媒体等部门积极合作,面对错误的西方社会思潮主动发力,敢于亮剑。在保证民意表达空间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开展舆论斗争,通过对重大理论的阐释、重要信息的披露,澄清事件、化解矛盾,坚持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三)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引领社会思潮同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都是无法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换言之,要想有效批判和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仅靠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投入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8〕实际上,一些错误的西方社会思潮之所以占据一定市场,就是抓住社会转型期尚未完全处理和解决好的现实矛盾问题,挑动民众的不满,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如若看不到社会思潮背后民众的合理利益诉求,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再多的宣传教育都无法彻底消除民众的思想困惑,错误观点也就会随之找到可乘之机。因此,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人民立场,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民众关切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回应广大群众的关切,实现其合理合法的利益需求。只有着力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才能真正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帮助广大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从根本上铲除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蔓延和侵蚀,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民国时期重构“中华法系”思潮研究回顾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美国金融改革思潮发生重大转变的启示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