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许静,罗应棉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九江 332007)
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不强、自控力差、抗打击能力弱、缺乏理性等特征。在新媒体时代,如果高职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极容易误入歧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旨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提升、求职技能培训和就业过程指导等模块的教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相吻合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指出,高校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进一步把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应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都是育人的工程,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内容上是相关的。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是极为切实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是必要之举,更是创新之举,可以切实帮助毕业生提高综合素质以及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就业市场里激烈的竞争、经济社会中无限的挑战。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及其家长最为关心的事,受到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需要以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学生开展长期的、规范的、全面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课程内容包括职业规划、就业心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形势政策和权利保护、职业适应等,以帮助在校生及早确立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知晓求职过程以及应聘程序,掌握面试技巧,帮助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有的直接使用本科教材,有的选择使用本校自编教材,但无论哪种教材都存在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现象。本科教材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引用国外的理论,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自编教材则案例不新颖,缺乏时效性,职业教育性和实用性偏低,基本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适合实际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教材的设置应该针对高职在校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此学校应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专注于教材的研究和学习,并编写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教材。同时,教材应充分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和布局,设置和选择本校校友的案例,以对学生有更强的示范性和感染力。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生如何制作简历、如何掌握应聘技巧、如何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如何写创业计划书等技能训练,却缺乏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以及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古人云:“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业指导课程如果只是基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外部环境探索,然后通过相应方法规划其职业生涯,那么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无法达到良好效果的。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已经纳入公共必修课,2个学分,38个学时,基本分2~3个学期讲授。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大多数教师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形式,没有设置课程实践和训练环节。另外,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关注学生实习期间的情况,对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不能及时给予学生心理辅导和就业援助,更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刚入职时的心理压力以及与将来就业有关的实际问题,比如劳动合同的签订、加班薪资的算法、离职办理的手续等等。
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是否完善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效果。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专业的教师团队,授课教师均为兼课教师,其中约60%来自行政部门,近30%来自各二级学院专业课教师,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不足10%。教师队伍不合理、不健全,直接导致教师思想上对就业指导教学工作重视度不够,加之自身繁重的工作任务和专业课教学工作,致使教学不够规范。同时,就业指导课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重智轻德,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少服务意识,脱离学生需求,对就业政策缺乏充足认识,不能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就业指导教育流于形式。
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专职教师与毕业生的比例是1∶500,但目前高职院校远未达到这一比例。就业指导课教师严重不足,导致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多以大合班形式上课。就业指导教师多为兼职老师,他们除了自身日常工作任务以外,还有很多职务性工作,很难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来。备课不足,必然会导致教授内容照本宣科,不能真正深入人心,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为应用技能和能力素养,课程成效无法实现。同时,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大多数院校的期末考核只是让学生上交一份作业,然后依据作业情况打个分数,并无课内和课外共同评价的环节。在这种考核形式下,学生易产生课程不重要、没作用的想法,以至于认为该门课程对于毕业生就业并没有太大的实用性。
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积极开发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程的资源,基于“一体化课程设计、多元化资源支撑”理念,系统设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资源,挖掘和搜集具有时代性的鲜明思政元素的素材和资源——不仅包括案例、视频资源,还包括立体、多维的数字资源。同时,构建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全过程,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咨询、政策法律宣传,帮助低年级学生确立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高年级学生提升就业技能、培育工匠精神。
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元素全面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中,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高尚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培育工匠精神、确立正确职业价值观。例如,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关于“就业能力提升”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与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优秀校友案例展示、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同身受,不仅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内在品质。
高职院校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想要实现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必须转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手段,将体验式教育巧妙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参与感和认同感,使得课程讲授不再是照本宣科。一方面,加强与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就业实践,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文化,提前感知企业氛围,为学生就业提供相应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开展课堂教学,通过翻转课堂、情境教学、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内化理论知识,提升能力;同时,聘请优秀校友、成功企业家担任就业导师,定期邀请他们来校开展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相关讲座、论坛,为学生就业提供相应的思想基础。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除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转变,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要,因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素质直接可以成为学生的标杆和榜样。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需要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力度,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积极帮助学生开展自我探索,结合学生实际,融入职业道德和科学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从内及外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这不仅需要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自身技能,更要注重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的修炼。学校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通过相关专家讲座、报告会、跨学校优秀教师经验分享会等开展思想教育和德育;另一方面,可以定期分批次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培训会,走访优秀高校学习借鉴。同时,在校内可以借助学术论坛、沙龙,进行案例交流、思想碰撞,在学习互动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培育优秀师德。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需要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和激励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采取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面向学生、教师和企业发放问卷,学生和教师问卷重点反馈教学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设置问题,而企业问卷则侧重调查学生就业技能和就业素质方面的内容。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实际成效的方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相同,需要进行长期的投入才能取得成效。因此,短期的教学评价不能够科学反映教师的工作水平和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让教师潜心就业指导教学,从而产生“雪球效应”,使课程教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