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契合性研究

2020-03-04 03:31夷鸣蓉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舆情培育价值观

夷鸣蓉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属于不同领域的两个范畴。“网络舆情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形式,其本质属于人的精神现象范畴。”〔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种有目标、有方法、有计划、有行动、要结果的具体活动。两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非常重要。随着网络深入校园,网络舆情中的负面信息会对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产生影响,从而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带来挑战。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舆情的主力军,他们的网络意识和行为必然会对网络舆情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网络舆情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契机的同时,又由于其自身特性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造成负面效应。

(一)网络舆情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正面效应

1.网络舆情的及时性和交互性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网络舆情是一种动态双向式信息传播方式,具备及时性和交互性的优势。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大学生既是信息传播的受众,又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平等的话语权极大程度提高了大学生参与舆情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网络舆情影响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时俱进,改变过去静态单一的灌输培育模式,摒弃以往绝对权威的角色定位,树立自媒体新思维,创新改进培育方法,主动搭建寓教于乐的自媒体互动平台,与大学生分享、讨论和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及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内化于心,优化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

2.网络舆情的海量性和自主性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网络舆情涵盖信息量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舆情中的信息来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使培育内容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关注高校网络舆情,搜集并分析网络信息,能更全面掌握大学生的真实内心想法,进而根据大学生的内心需求,适时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采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培育内容更贴合大学生实际需求。

3.网络舆情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网络舆情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等特征,让大学生不受限制地自主选择浏览信息,随时随地参与互动讨论,打破了传统培育模式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网络信息的发布和分享方式多样、分享内容有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受到众多大学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网络舆情的特点,多采用网上教学、网络视频、平台互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搜集并分析网络舆论中的“碎片化”信息,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辨清真相,避免遭受错误片面信息的误导,将不良势头在萌芽阶段就解决掉。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负面效应

1.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冲击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是我国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结果,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跨越时空阻隔,在网络空间中展开激烈较量,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思想渗透、文化渗透等多种方式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西化,不断制造出反社会主义的网络舆论来动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政府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正在悄悄迎合大学生追求平等、自由、自我的心理,企图假借绝对自由的幌子侵害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攻击诋毁英雄人物,公然否定领袖、抹黑英雄、歪曲历史,企图通过否定中国革命历史、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等,从历史依据上抽掉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最终达到否定党的领导的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多元化网络舆情的影响,引发价值判断失误、价值取向扭曲,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的认识。

2.网络舆情的快速化加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监管难度。网络舆情的快速化体现在形“微”实“大”,一旦爆发极易点燃网民情绪,导致网络舆情迅速发酵、扩散传播,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监管难度。一次次简单的点击、关注、回复等看似作用微乎其微,但一旦快速聚集,再加上“名人效应”推波助澜,短时间就会刷屏网络,引起社会共鸣,成为网民宣泄不满情绪的导火索,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团结。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网络公然攻击政府行为、丑化官员形象,企图挑拨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破坏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时刻关注国家、政府、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时事动态,判断发展趋势,但因为社会经验缺乏,辨别判断能力弱,不容易在片面错误的网络舆论中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一些错误的信息就可能消解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网络舆情的突发性挑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应变能力。网络舆情遍布社会各个领域,舆情突发性尤为明显,且发展趋势难以预测,这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应变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大学生群体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浅层化”的思考、“情绪化”的言语所迷惑,从而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甚至引发失范的网络行为。此时,作为“把关人”的高校行动力往往跟不上,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普遍存在引导体制机制不健全、引导方式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因为缺乏网络媒介素养,缺乏对网络教育阵地的足够重视,往往不能清晰解读大学生调侃式的语言、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及时发现大学生的不良思想,不能及时制止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这些都将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阵地的失守,加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难度。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民大众在思想上的重要指导,其核心内容引导着中国人民在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科学引领网络舆情,将有助于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和凝聚大学生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舆情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来客观全面看待问题,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帮助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不盲目跟风炒作,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侵害,逐渐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信仰。另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利用网络舆情的“群体”特性,可以把大学生分散的、五花八门的思想全部统一起来,使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方向一致的强大舆情力量,从而在强大的舆情氛围影响下,消解部分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凝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共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占领网络舆情阵地和引领舆情导向

“网络舆情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其目的是使网络舆情最终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载体,使网络平台成为宣传我国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4〕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宣传社会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用一部部有灵魂、有温度的作品来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善于发现和挖掘先进典型事迹,使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深处,化作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高校要通过大量正面的宣传报道和网络阵地建设,主动掌控网络舆情话语权,让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灵上都深深地刻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烙印,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引,让高校的网络舆情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培育的新阵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营造清朗的网络舆情环境

营造清朗的网络舆情环境,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离不开完善的舆情引导体制机制。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让道德修养内化于心。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大学生网络行为,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参与网络舆情,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在网络舆情环境中自觉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及时修正自身不恰当言行。抵制低俗文化,弘扬高尚道德情操,倡导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培育社会新风尚。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网络舆情的良性共建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日益关注和参与网络舆情话题。在此时代背景下要想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就应该增强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削弱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同时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舆情的引领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增强正效应,削弱负效应,使网络舆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助力

1.增强网络舆情的引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良好氛围。政府必须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并贯穿于网络舆情从酝酿到解决的全过程。根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可概括为 “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发展阶段。散播阶段是网络舆情的最佳引导时间,政府应该按照“黄金四小时”原理,密切关注一切有可能发展成为热点舆情的话题,对显而易见的片面虚假信息及时辟谣,主动公布事实真相,抢占网络舆情先机。政府通过主动掌握舆情热点,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减少社会矛盾,拉近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增强政府公信力。较散播阶段次之的较佳引导时间是集聚阶段,在此阶段政府应主动引导网络舆情,善于设置热点议题,吸引网民自觉加入讨论,淡化他们对“热点”的关注度。在网络舆情还未发酵前,即散播阶段和集聚阶段,政府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平息舆情风波,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实效性,将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良好氛围。

2.完善网络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保驾护航。网络法律体系在互联网领域具有刚性约束力,能够约束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促进网络健康发展。首先,“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的严密性仍然不足,存在着许多的漏洞,需要各个领域尤其是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和法律专业人员针对这种不足和漏洞进行完善”〔5〕,应尽快填补法律空白,完善网络法律体系,使之成为多层次、可持续、可执行的法律体系。同时网络法律体系的完善也要与现有的传统法律体系相互借鉴,避免两者之间发生冲突,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一致性。其次,要促进高科技技术与网络法律体系的融合。利用高科技技术追踪侵害国家安全、民众利益的犯罪分子,根据法律法规严厉惩处,从而有效遏制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用法律手段来捍卫社会正义、惩治丑恶,切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

(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情环境

1.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模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巩固积极向上的主流网络舆论,弘扬社会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宣传培育模式,与时俱进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以符合时代化,贴近学生化的新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核心观点渗透到网络中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为宣传培育工作的理论支撑,以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为宣传培育工作的出发点,让大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同时,高校还要密切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的新动向、新变化,深入剖析其文化背景、产生原因、影响范围以及发展趋势,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及时遏制不良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侵害。

2.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打造网络舆情主力。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舆情的主力军,理应引导潮流,成为网络舆情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推动者。首先,大学生要在网络舆情中主动承担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并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个人网络行为规范。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熟练掌握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剖析问题、辨明真相、认清本质,不断提高网络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其次,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网络道德修养,主动增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秩序,不造谣不传谣,自觉抵制负能量的网络舆情,并能及时举报危害国家安全、扭曲事实的网络言论。大学生自觉增强自律意识,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还能促进网络舆情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舆情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舆情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