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中心小学 510890)
建情境、去情境及再情境是数学情境化教学中相伴相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构成。数学学科源自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数学教学应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开展,是为“建情境”;但为了实现数学知识在不同情境之间的顺利迁移,需要将知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剥离抽象出来,则为“去情境”;而为了进一步夯实和巩固学生的新知掌握,又需要再次创建情境以检验成果,当为“再情境”。因此,完整的数学情境教学应当包括“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三个阶段,在这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最终实现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层面的教学目标。
建情境、去情境及再情境是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关键点,三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中明确规定: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及知识储备,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仍处于感性认知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有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的生活情境,为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充分条件。课标同时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探索、实践、验证、思考等方式中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活动经验,这里所强调的则是“去情境”和“再情境”的必要性。在具体情境中经过一定探索而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够被提炼和萃取为具有一定规律的原理和范式,难以再应用于其他情境、解决其他的生活问题,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会被限制在“感性”层级而难以再有进展。综上所述,建情境、去情境及再情境三者缺一不可。
“立境”,即建构数学学习情境,这是小学数学情境化教学的首要步骤。数学情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一种轻松、科学和接近真实的,能够带给学生以某种思考和情感体验的环境和背景。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典型特征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其认知和理解水平仍处在感性阶段。教师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有效性、针对性、趣味性的情境。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大体可以分为生活类、实物展示类、游戏类、多媒体、故事类等若干类型。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平均数”这一知识点时,恰逢学校跳绳大赛,因此笔者创设了生活类+多媒体类情境。即在导入环节对学生提出统计分析跳绳大赛比赛结果的任务,再借助多媒体展示班级内参赛选手比赛成绩的统计图,教师请学生“比较一下哪一个班级赢得了比赛”,有的学生提出了可以试着“匀一匀”,教师继续引领学生对比赛结果进行统计、平均分和比较,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情境创设得比较成功,因为跳绳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都表现得更为积极。
“不破不立”,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建情境为数学教学的顺利推进打造了良好的开端,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了有效学习,但如果一味地强调建情境,缺乏对知识的提炼萃取,则容易走向情境教学的绝对化。这也就是情境化教学中总会出现“热课堂、冷成效”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建情境之后,务必要做到的就是去情境,确保学生数学学习实现由聆听教师知识讲授而“内化”再“泛化”,否则就背离了情境教学的初衷。为了顺利地去情境,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做好铺垫。建情境是去情境的前提,去情境是建情境的目标。因此,为了顺利地“破境”,就需要精心选择适合的数学情境,教师不仅要建构符合学生生活经验、指向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且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情境,还要确保这一情境具备被梳理和概括的特质。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8 加几” 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两个10 毫升量杯,其中一杯装了8 毫升的水,另一杯则装了4 毫升的水,引导学生计算两个杯子一共装了多少毫升的水。这样的情境设置便于提炼出具体的数据“8”和“4”,有助于小学生体会和理解加法的分解与组合,并最终概括出具体的“凑十法”算法,从而顺利地完成去情境的过程。另外,教学时机在去情境这一环节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若是过早,预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多,学生不能进行充分思考,这样就违背了情境化教学的初衷;若是过晚,则整个教学将会陷入一味情境化的泥淖,也难以实现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深挖教材、了解学生,找准教材的逻辑起点与学生学习起点的相交点,适时着手去情境。
“破”而复“立”,即去情境化结束、数学模型建构完毕后,要重新建立另一个类似的情境,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情境问题,是为再情境。在去情境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并掌握了数学核心知识内容,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有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已经具备了实施再情境化的条件。其后,还需要通过创设与本节课教学核心内容相适应的新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之中应用所掌握的数学模型以加深和巩固,这就是再情境化。它是这一轮学习的终点,也是对这一轮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下一轮学习的起点。经过了再情境,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理论进一步得到巩固。当然,再次回到情境之中,学生的理性认知看似又回落至感性认知层面,但这却不是简单的下降,由建情境、去情境到再情境,其实质是仍保持了一种周而复始、动态上升的态势,学生于其中获得了持续提高与进步。这样的过程极大地彰显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生命、用途及其崇高价值。
情境化教学是一种符合数学学科教学规律、满足小学生认知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情境是情境化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完整的情境化教学应当包括建情境、去情境与再情境三个关键环节,教师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出境、再入境,获得感性认知,再逐步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最后再经历问题情境的检验,情境化学习方才有始有终、有花有果。只有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才能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既生动鲜活,又平衡有序,能够高效地实现数学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增加学识、增长智慧、完善思维、提高素养提供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