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 阳,何 慧,高晓娟
检验全过程包括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准确的检验结果依赖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建立质量指标以监控和评估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并定期评审质量指标以确保其持续适宜[1-2]。对于基层医院检验科来说,如何向临床提供准确、可靠、及时、高质量的检验结果,是面临的主要问题[3]。检验前过程是临床实验室全过程质量管理关键性的第一步,是质量控制的难点和薄弱点。有数据表明发生在检验前过程中的差错可达70%[4]。通过质量指标监测评价检验前过程,能够帮助实验室对整个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和监控[5]。检验前质量指标主要有标本类型错误率、标本容器错误率、标本采集量错误率、抗凝标本凝集率、血培养污染率、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1]。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检验前质量指标现状,通过查找原因,制订纠正措施并持续监测指标变化以评估实施效果,有效地保证了检验前质量。
1.1 材料: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统计分析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标本共2 110 886份,其中不合格标本87 759 份。
1.2 方法
1.2.1 质量指标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统计:根据质量指标规定,实时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判断并确定不合格原因,同时在LIS 上输入不合格标本的相关信息,及时反馈临床科室。每月通过LIS 对不合格标本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标本类型错误率:类型错误或不适当的标本数/标本总数×100%;标本容器错误率:采集容器错误的标本数/标本总数×100%;标本量不正确率:量不足或过多(抗凝标本)的标本数/标本总数×100%;抗凝标本凝集率:凝集的标本数/需抗凝的标本总数×100%。
1.2.2 分析不合格标本原因并整改:通过与相应病区沟通、讨论分析不合格原因、确定整改措施并加以实施。通过后续数据分析判断整改措施是否有效:有效的措施继续实施,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措施重新讨论、确定后加以实施;以年度数据作为最终评估的依据。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7 汇总数据及分类统计不合格标本,同时计算标本类型错误率、标本容器错误率、标本采集量错误率、抗凝标本凝集率、血培养污染率、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6 项指标,计算方式均按照《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目标(2017 年版)》中公式进行计算。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部分不同专业的数据比较采用R×C 列联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017-2019 年标本分析前质量指标结果:用R×C列联表比较2017 年-2019 年标本分析前质量指标变化是否具有差异。结果显示,标本类型错误率、容器错误率、标本量不正确率在3 个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3 年份间两两比较,通过Bonferroni 校正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与2017 年标本类型错误率、容器错误率、标本量不正确率相比,2018 年及2019 年以上指标均有下降。与2018 年相比,2019 年标本类型错误率、容器错误率、标本量不正确率进一步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标本相关5 项质量指标变化(%)
2.2 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检验前周转时间是指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标本的时间。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检验前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中位数。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χ(n+1)/2,n 为奇数;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χn/2+χn/2+1)/2,n为偶数;n 为检验标本数,χ 为检验前周转时间。2018、2019 年度各类型标本在标本数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年度周转时间中位数持续下降,见表2。
表2 2017-2019 年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比较
质量指标被定义为与过程和(或)结果相关的可用于量化医疗和服务质量的测量项目。根据ISO 15189:2012“质量指标可评估一个机构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和所有运行过程的质量”。该文件强调“实验室应建立质量指标以监控和评估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质量指标的实验室内部信息化是质量指标评价的关键环节[6]。LIS 在质量指标数据采集、统计、上报方面推进了临床检验质量指标的发展,数据采集的信息化、自动化是检验前过程质量指标管理的保证[7]。本实验室借助LIS,运用标本质量实时监测模块抓取数据。LIS 预设了需统计的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实验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判定不合格标本类型。本文主要针对分析前质量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实验室标本检验前质量指标中,2019 年标本类型错误率0.12%、标本容器错误率0.25%、标本量不正确率0.28%、抗凝标本凝集率0.12%、血培养污染率0.42%,均明显低于2018 年(0.20%、0.29%、0.35%、0.12%、0.59%)和2017 年(0.025%、0.44%、0.40%、0.16%、0.67%)。检验前质量指标2019年较2018 年及2017 年均有改善,2019 年较2017 年及2018 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标本检验前周转时间2019 年比2017 年血常规缩短12 min,尿常规缩短了15 min,生化常规缩短了21 min,感染免疫缩短16 min,血培养缩短了6 min。检验前周转时间缩短,避免了因标本保存、转运不当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保证了检验质量。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临床实验室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制订方案纠正问题,不断持续改进,提高标本质量,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8-9]。实验室针对各自的医疗流程特点,借助LIS 或开发质量指标管理信息系统等方式建立适合的实验室质量指标监控方案,连续有效地监测、分析检验前质量指标,提高患者安全性[10-12]。通过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的有效沟通,提高标本采集质量,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