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传导路径研究

2020-03-04 08:38李学森李占雷刘颖辉杨金廷
科技和产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导创新型创新能力

李学森, 李占雷, 刘颖辉, 杨金廷

(1.河北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与商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 2.邯郸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0)

创新型企业是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创新型企业科技水平、科技开发人员素质、研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探究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解开这个瓶颈的一种可行方向。

目前,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概念和内涵角度定义和理解企业创新能力,例如Lall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吸收、改进和创造新技术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能力[1],Szeto认为创新能力是企业从市场需要角度出发来生产新产品,从而引起创新的整体能力[2],Fuchs等[3]认为创新能力包括管理能力和塑造能力等,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吸收外部知识和将不同部门的技术能力加以混合,张国良和陈宏民对创新能力概念框架进行了改进,提出创新能力指组织“多、快、好、省”地形成商业化创新产出的潜力[4],并且需要从创新数量、创新效率、创新效果、创新速率4个方面来全面衡量;二是从结构和测度视角对企业创新能力开展研究,例如Lawson和Samson[5]将创新能力划分为组织结构、文化和环境、技术管理、治理能力、战略和愿景、组织智力、创造性和观点管理7个维度,Verhaeghe和Kfir[6]认为创新能力应包括观点产生、技术获取、开发和商业化,Koc和Ceylan[7]认为需要从技术的获取与开发、技术创新环境、观点产生等方面构建创新能力,骆大进等[8]从隐性和显性角度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其中显性能力包括研发能力、资源构建能力、发展能力、机会识别能力、新产品市场化等,隐性能力包括学习和知识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能力等。

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学术界与实务届关于不同创新能力之间的结构逻辑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创新型企业不同创新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传导路径问题,构建企业创新能力传导路径概念模型,并实证分析创新型企业的调查数据,弥补创新能力研究视角不足的同时,也为创新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实践参考。

1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通过对赵文彦和曾月明[9]构建的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的比较,本文综合选择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市场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5个关键指标来考查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本部分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提出企业5种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假设,并构建企业创新能力传导路径概念模型。

创新投入包括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科研创新资金的支持是企业高效实现创新能力的前提,科技人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10]。一些文献表明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力对产出能力有一定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产出,冯文娜[11]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与专利产出、新产品产出、创新绩效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解学梅等[12]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生产函数发现研发投入与新产品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依据以上研究成果,提出假设:H1:投入能力对产出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Schwartz等认为产出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研发获得的创新成果,包括申请专利、出版物数量等内容[13]。企业的创新成果通过商品化流向市场,并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作出贡献。张彩江和周宇亮[14]认为创新型企业是研发和技术创新十分突出的企业,创新成果通过转化功能实现新产品的市场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创新型企业产出能力越强,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比例越大,投放市场的竞争力也越大,并利用SEM模型验证了产出能力对市场能力具有积极的传导作用。因此,提出假设:H2:产出能力对市场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配置能力,是在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规程和行为[15]。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部分,并对其他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尹美群等[16]发现包括薪酬管理在内的管理机制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尤其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效果明显。李端生和王晓燕[17]认为管理制度可以强化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显著影响,适当的激励可以鼓励管理者从事更多的风险性项目。周翔宇等[18]从组织结构和协同创新机制两个方面分析欧洲企业网络(EEN),发现EEN通过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管理等管理方法保证企业网络不断提升,并贯穿于产品生产以及市场销售整个过程中,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系统动力。庞博等[19]认为组合协调等管理方法有利于企业创造和发现市场机会并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制定应对方案,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创新绩效。苏敬勤和崔淼[20]认为企业成功的技术创新得益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系统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配置。包菊芳[21]认为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胡萍[22]认为通过开展组织结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创新管理工作,可以促进企业技术持续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依据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假设:H3:管理能力对投入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管理能力对产出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5:管理能力对市场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6: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显著的具有正向影响。

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是实现技术赶超与突破的前提。企业通过科学的选择,引进专有技术,经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生产效率。何建洪和贺昌政[23]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对劳动生产率、发明专利量等产出绩效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李光泗和沈坤荣[24]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新产品创新、三项专利数量等创新产出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依据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假设:H7:技术创新能力对产出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市场能力包括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体体现为营销费用投入、人员数量、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企业市场能力的增强离不开技术创新,企业在生产控制等环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投入减少以及成本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黄世政等[25]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包括策略规划在内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占有率、市场销售业绩等指标显著正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新技术的获取和不断吸收,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提出假设:H8:技术创新能力对市场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依据上述研究假设,构建企业创新能力传导路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创新能力传导路径概念模型

2 实证研究

2.1 样本数据与变量指标

以河北省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在线发放、发送邮件等多种方式对邯郸、石家庄等多地的创新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企业涉及化工、机械设备、医药生物、信息和计算机等行业。由于问卷调查涉及创新管理、技术创新、企业投入产出等内容,为保证顺利获得相关信息,将问卷填答者设定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83.33%。排除填写不完整或填写时间过短的问卷,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206份,回收有效率82.4%。

建立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将所有调研问题按照Likert7级量表进行赋值,从1~7代表程度从最低到最高,变量与指标的描述见表1。

表1 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2.2 因子分析

问卷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利用SPSS 24.0软件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 276.966,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0,同时KMO值为0.817,表明样本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大于1的特征值,得到前5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416%,表明5个因子能较好地反映所有指标,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变量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对问卷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信度得分为0.871,且各变量的Cronbach α系数均超过了0.8,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因子载荷与结构信度如表2所示。

表2 因子载荷与结构信度

2.3 结构方程分析

在AMOS24.0软件中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利用适配度指标评价假设的路径模型图与数据是否相互适配,拟合度指标运行结果如表3所示。从拟合度指标数值以及评价标准可看出,原始数据与模型适配较好。对初始模型的路径进行估计与检验的结果见表4。

表3 模型拟合度指标及判断标准

注:判断标准依据吴明隆[26]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形成。

表4 结构模型路径系数及检验值

注:*、***分别表示在P<0.05、P<0.001水平下统计显著。

由表4中的检验结果可知,H1、H3、H6、H7均以P<0.001水平显著,H8以P<0.05水平显著;而H2和H4验证结果不显著,原假设未被接受。实证检验后的路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传导路径

3 企业创新能力传导路径分析

管理能力对投入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入能力对产出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管理-投入-产出”传导路径。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无论是新产品开发还是专利的申请,都需以企业人力与资本的投入为基础,创新投入直接决定着创新产出。目前,许多创新型企业通过资金、人力的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以上规模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生产模式尚未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生产效率不高,生产成本增长过快等,体现在传导路径中便是管理能力对产出能力的影响系数较小,且“管理-产出”路径传导效果不佳。

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对产出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管理-技术创新-产出”传导路径。创新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从创新阶段转向产业发展阶段,这时往往需要一个量产体系,企业将引进的新知识与新技术转化为以专利知识为形式的创新成果,或通过对现有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具体体现在新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上。实践表明通过管理技术创新实现产量增加也已被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所认可,高层管理者带领和激励企业研发人员解决重点领域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研究,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和执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规划和计划,出色的创新管理是企业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和高产量的重要原因。

管理能力对市场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对市场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管理-市场”传导路径以及“管理-技术创新-市场”传导路径。创新型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把其所掌握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进行有机结合,企业的产品更新速度快,创新的周期短。很多创新型企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一个领域的技术优势开始发展,然后生产产品,将其技术优势面向市场需求,用最短的路径进行开发,所以在实践中产生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数量。创新型企业“做得小、做得精、做得专”,其管理特点就是在某个领域当中坚持不懈、持久地创新,并不是追求很高的成长速度,而是追求在市场上属于自己的商业定位、商业模式以及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企业健全管理制度,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并对市场机制的调节做出正确反应,加强劳动监管,完善各项保障制度,保护员工合法权益,健全人才选拔任用、考评及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与企业找到最佳的利益结合点, 极大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升市场绩效。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传导路径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调查问卷数据,以探究企业创新能力传导路径问题,弥补现有文献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研究视角的不足。研究发现: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传导的有效路径为“管理-投入-产出”路径、“管理-技术创新-产出”路径、“管理-市场”路径以及“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路径。与此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传导路径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产出-市场”路径传导效果不佳等等。对此,就创新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强调管理能力在传导路径中发挥的基础作用。创新型企业需提升内在管理素质,高质量的管理水平有助于企业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作为管理者应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重视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沟通,企业依托科研单位的人才、科技等优势,可弥补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挖掘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以及经营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企业激励机制,从制度上落实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鼓励企业人员学习新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维护企业利益和创新热情,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增强“产出-市场”路径传导效果,即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成果产业化。研究结果表明,产出能力对市场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这是因为创新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阶段,尤其是在发展阶段,对市场营销以及经营人才的需求增加,受市场、销售服务、团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将生产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更突出的任务。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可通过产业化的加速使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推动更多创新技术和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此同时,对于纺织、轻工、冶金、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应走“精工艺、高产业”的发展道路,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类似新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发展,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注重技术创新在传导路径中的间接作用。从传导路径看,应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市场、企业自身的关系。一方面,企业在引进新技术,面对市场各种因素带来的风险时,需权衡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另一方面,新技术要与企业自身的技术模式相融合,实现技术的引进、吸收与再创造。技术创新对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技术一旦落后,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发展,应让更多企业了解技术创新带来的优势以及解决的问题,增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后续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探索:首先,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总结归纳以及指标选取需进一步科学化;其次,由于受地域限制,调查对象集中于邯郸、石家庄等河北省地区,而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最后,本文以创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行业特征,后续可以通过对其他行业企业进行研究,从而验证本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进一步丰富企业创新能力领域的理论框架。

猜你喜欢
传导创新型创新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考心电图之178》答案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