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0-03-04 08:38孙志成何忠伟
科技和产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户农产品北京

孙志成, 何忠伟

(北京农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 北京 102206)

1 北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

1.1 北京农村第一产业逐渐减少

如图1可见,从2009年到2017年,北京种植业面积不断缩少,其中,2017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2.6万公顷,同比上一年下降了16.6%,粮经作物进一步缩减。同时,作为具有传统城郊优势的蔬菜产业产量也开始明显下降,蔬菜的主要供给来自于其他省市。造成粮经作物和蔬菜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良田面积正在逐步减少。

图1 北京农村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来源:北京市农村农业局。

如图2所示,北京主要粮食产量从2009年到2017年逐年下降,其中粮食和蔬菜的产量下降尤为明显。随着北京都市的快速发展,市民对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使得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走融合发展之路,开拓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向着适合北京城市化和人们需求的方向发展。

图2 北京主要农产品产量数据来源:北京市农村农业局。

如图3可见,北京第一产业GDP从2009年到2017年先上升后下降,其中2013年为最大值159.2亿元,2017年为120.4亿元,下降了32%。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北京农村第一产业发展较慢,单一农业发展方式难以提升农业产值。因此,需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用二三产业带动一产发展。

图3 北京市第一产业GDP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1.2 北京农村人口减少及高龄化

如图4所示,北京农村人口从2009年至2017年逐年下降,在北京实行新型城镇化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向了城市。在这样的改革下,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北京农村工作重点,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乡村人口有所减少。

图4 北京农村人口变化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如图5所示,北京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2009年到2017年逐年增加,这说明农村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较快是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首要因素,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之文化教育的影响,北京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盲的比例明显下降,社会竞争力逐渐增强,不再被土地所束缚,大家都开始选择进城务工、升学和经商等等,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强,加剧了北京农村的老龄化程度。

图5 北京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1.3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持续推进

近几年来,北京市以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不断将农业的产业链条向前延伸,开拓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了休闲农业、会展农业、循环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北京农业观光园发展总体来讲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从2009年开始,虽然观光园个数、高峰从业人员和接待人次忽高忽低,但是,经营总收入一直保持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1 234个农业观光园和8 346个乡村旅游接待户,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2 134.2万人次,总收入31.5亿元,同比上一年增加了5%。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入推进,加之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的逐步改善,京郊休闲农业迎来蓬勃发展。

表1 北京农业观光园发展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表2 北京民俗旅游发展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如表2所示,北京农村民俗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总收入从2009年的6.1亿元上升到了2018年的16.4亿元,增加了63%。由于北京经济发展加快,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因而使得休闲农业中的民俗旅游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北京农村民俗旅游接待人数逐年增加,民俗旅游旅游收入非常可观,发展前景大好。但是,随着北京市民消费水平由“量”向“质”的转变,对民俗旅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化不足、带动能力弱以及品牌形象不突出成为制约北京民俗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成为了北京民俗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

2 北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2.1 “农产品+电商”模式

“农产品+电商”是以政府为引导、电商支持、农户积极参与,并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来发展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产品生产部门进行指导,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者对“互联网+”的认知,并深入了解电子商务,学习电商销售的技术与方式[1]。阿里、京东和其他电商平台参与其中,与农户建立紧密而有效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民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提供广阔的销售渠道,还可以建立起相关品牌,使得更多的、更好的农产品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合理的价格。在“农产品+电商”模式下,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得农民的收入进一步增加[2]。例如,密云区目前为止已经培育出了“密云人家”、“云梦园”和“密水农家”等千万级销售企业5家。“密农小园”百万级销售企业10家。2018年实现网络销售总额9 000余万元,比较2017年翻了两翻,今年全区农产品电商合作社发展至100余家,一季度累计实现销售8 000余万元,直接带动1万余户农民增收,产品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或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将密云本地350余种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2.2 “企业+农户”模式

“企业+农户”模式是指以企业为主导,村集体支持,农民自愿参与的发展模式。企业通过流转农户土地的方式入股,使得资本流入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资本与非农业领域结合来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土地与资本的有序结合,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并且不局限于特色农产品生产,以此更多的向产业融合发展。企业尊重农户的意愿,切实且有效的保障了农民自身利益[3]。同时,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给予支持,并支持农户和企业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模式,农户积极参与其中,在追求和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实现了利润和知识的双丰收。例如,顺义区北务镇种植联合会,近几年来引进推广了七彩椒、太空椒和硬质西红柿等特色菜,创造产值4 000多万,获得利润2 000多万元。大孙各庄镇新特葡萄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提高了品质的同时还发挥了保鲜作用,使得红葡萄价格一直保持在5~6元/千克。该企业去年销售额达到3 600万元,农户年收入可达到3万元,充分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2.3 “农村+生态”模式

“农村+生态”模式是以政府指导、村集体配合、农户参与,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获得经济收入的新型运作模式。政府先对集体型法规制度进行完善,然后对农户进行引导和激励,从而使得农户们愿意把相关资产或资金入股到林业产业发展、特色生态、农村旅游等[4]。针对于企业和个体农户,为他们捐助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向他们宣传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便于引入更多的资金。与此同时,在财政投入加大、公益性岗位工资待遇提高的情况下,发挥市场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方式。依据当前的市场需求,同时为了农村合理而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应适当引进人才。村集体应推动农村的生态经济建设,为农民向公益性岗位转变提供财务支持,打造乡村旅游业和观光农业,探索“一村一品”的特点[5]。以生态林为基础,推出林下经济,鼓励农农民在建立生态林的同时,完成自身向生态林工人的转变。例如,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该镇位于北京西南,距市区96公里,镇域总面积192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6 152户,11 346人,其中农业人口8 282人。基于沟域丰富的天然优势,该镇注重推动农业与加工业、民俗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实现由单一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由旅游资源大镇向高端旅游产业强镇转变。目前十渡镇已成为北京市唯一的旅游专业镇,同时拥有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市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多种称号。目前,该镇从事各类旅游业的农户达2 380户,占十渡镇总农户60%以上,十渡镇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全面促进十渡镇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发展,增加了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3 促进北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拓宽农产品进城渠道

统筹规划北京农村物流服务,建立包括村、镇和乡之间的物流体系,提高农村物流效率,保障物流通畅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纳入农村物联网的体系中,合作社负责连接农户和市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互联网+”中的作用,信息成本降低,农民的利润随之增加[6]。在“互联网+”的时代,农业生产经营与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等新业态的结合,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宣传所需成本,还可以使得人们购买农产品的便利度提高,从而促进北京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要推动北京农村网络的全覆盖和道路完善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以后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7]。同时,抓住机遇,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高农村网络设置的覆盖面,广泛引进电商领域人才,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工作。充分利用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当地主导农产品网上交易,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等产业化组织,可以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方式,开展农产品销售的有效对接工作[8]。例如,农产品进入华联超市、海底捞等北京的大型超市和企业,通过社区直接营销店、小区便民超市、网店等不同模式,在居民区建立农产品的营销点,既可以充分满足了市民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又可以提高农户们的种植收益。

3.2 鼓励农户与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产业融合

将农民和企业间的合作发展作为产业融合的主体,鼓励发展籽种农业和循环农业等,以此来稳定二产推动三产发展,并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探索新业态和新功能。此外,在企业和农户合作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要利用自身优势带动农民发展,培育新型农产品的品牌,充分利用“北京农业嘉年华”、“草莓大会”等多种大型农业会展活动来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将特色农产品进行全方位包装,打造全新的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一产和三产融合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推动会展农业,利用乡村旅游的方式,将农业产业与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起来发展,拓展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休闲农业的升级[9]。

3.3 培育农产品品牌,创新产业融合模式

加大对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开展品牌推广活动,通过农业节庆、农业嘉年华等平台,广泛吸引消费者和社会投资,营造绿色健康消费潮流,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特色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此外,加快调整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有效利用农村优势资源,融合体验式农业,提升农产品认知和种植服务,让市民亲自体验农产品播种、栽培和收获的乐趣[10]。同时,市民可以享受到居住、餐饮以及娱乐等当地完整的农家乐服务,开拓产业融合的新型模式,为北京人民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以及旅游等产业为一体的体验乐园。

3.4 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业是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市场的重要导向。根据“农业+生态”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生产、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破原有的单一旅游方式,使得游客们在不同的游玩主题中找到乐趣。政府应该鼓励农村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者农户与企业合作创办乡村旅游相关社团,通过大力宣传来吸引游客,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当地食品安全、卫生、住宿等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促进农家乐和民宿的联合发展,拓展乡村旅游业务范围,推动产业融合升级。在此基础上,探索区域间的共同发展模式,按照村庄功能的不同分别发展吃喝、游玩和住宿等不同产业,有效实现北京乡村旅游的联合发展,这样做不仅可以推动村庄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还避免了不同村庄之间的恶性竞争,拓宽了业务范围,实现村庄成片发展[11]。乡村旅游是北京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要推动乡村旅游业在城乡之间的合作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保障。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经营和服务的理念,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技能、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充分突出地方区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引入社会投资,增加对北京农村乡村旅游新业态项目的投资和建设。此外,要根据地方区域优势特点、现存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以及现有的基础设施来进行规划和设计,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市民为主要群体,满足人们的娱乐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充分发挥宣传作用,例如用微信、贴吧、APP等进行宣传,加强消费者市场和农村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5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扎根化,提高农民收入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北京农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农村扎根化,依靠首都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区,利用地区的特色特产与生产、加工、流通和旅游等相联结,加快产业融合进度。开发多样化商品,提高农村旅游的价值,通过预约支付系统、交通翻译服务和信用卡积分制度等便利,扩大乡村旅游的规模,提高北京农民收入。

猜你喜欢
农户农产品北京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