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颖 高涵 宣晨晨
摘要:互联网+时代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互动空间和更优质的学习资源。但于在线课程实际运行中,群体协作和群体知识的构建效果不佳,导致个体智慧孤立,群体智慧形成基础薄弱。学习方式也依然以知识精加工为主,存在结构僵化、不利培养创新能力的问题。本文基于群体协作理念,通过增强课程资源的交互性与过程性,向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转变,注重学习者思维的纵深培养,构建基于群体协作完善在线课程建设的框架,设计在线课程资源模型,最终实现在线课程的可持续创新及发展。
关键词:群体协作 问题导向 在线课程
引言:
互联网+时代下在线课程日益受到学生和教育者的热衷。在此期间,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发生重大改变,研究者将关注点逐渐由呈现形式转变为线上交互质量,基于群体智慧而发展起来的群体协作理念在线上课程的建设中受到重视。但实践中,在线课程形式仅是将教材内容搬运至网络平台,在造成学习者缺乏兴趣且加重其负担的同时,忽视了思维模式的纵深学习,未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而且在线教育虽然提供了交流互通的平台,却不能保证师生或者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依旧是独立个体,容易导致学习孤独感以及人情味的缺失。
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充分贯彻群体协作理念?如何构建以自主、探究和协作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本文基于群体协作理念,结合问题导向及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构建在线课程的建设框架,明确群体协作对完善在线课程的影响路径。
一、在线课程建设困境。
在线教育开拓者哈拉西姆强调协作的重要性,提出在线协作方式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是提高在线学习质量和效果的根本保证。但在实际情况中,个体间的交互行为虽在技术上实现联通,但群体协作理念的落实缺乏保证。同时,学习资源仍以教科书为主要参考标准,缺乏对于外界环境大数据的有效利用以及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针对国内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在线课堂建设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群体协作理念的落实尚有距离。
目前在线课程维持着从教师向学生的固化互动层面,资源的传播方向依旧保持着至上而下的模式,群体知识构建水平较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平台之间等依旧无法形成合作互通的学习方式。
2、资源内容过于单一。
在线课程学习资源目前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文献材料、测试题和作业题及答案。上述资源通常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或者仅照搬线下教材内容。不同平台的教学设施缺乏充分的信息推广,资源使用率低。优质教学内容难以通过资源平台进行对接,资源的传播仍然停留在学习者及教授者之间,或平台内部班级师生之间,无法提升创新资源的全民影响度。
3、缺乏引导性的在线学习路径设计。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授者通常以视频或文件形式向在线学习者呈现静态的学习资源,同时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未设定明确目标,过于强调知识的效用而忽略了学习者的需求,过于强调对于浅层的多项技能的把握,而忽视了学习者分析问题语境、自主思考、深度探索等思维模式的纵向学习过程。学习者主要通过学习视频以及阅读文献机械地掌握课程知识,其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层次较低,难以突破思维的局限性。而考试也是为了测试学习者对于知识的熟悉程度。整个过程较为枯燥,学习者缺乏兴趣。
4、信息传播碎片化的冲击。
在线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时间、空间以及信息本身的碎片化,学习者往往只知道某个知识点是什么,而不知道其知识背景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即使构建也停留在浅层次。
二、基于群体协作的在线课程建设模式
随着在线课程的构建日益完善以及在线学习者日益提升的学习需求,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群体协作的问题导向式的在线课程模式
1、什么是群体协作?
传统情形下,群体是指由于相同的目标、特征、经历等自发聚集的人群。在互联网时代,在线群体的聚集跨越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为群体协作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群体协作尚未形成统一概念。Ramakrishnan(2001)认为群体协作是“一种面向大规模知识共享的P2P模式”,作者通过P2P这一概念来描述另一种概念(群体协作)。范哲等(2013)将群体协作界定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分散、独立、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受到特定组织或个人的开放式召集,依靠共同的兴趣和认知自愿地组成网络团队,以网络平台,尤其是社会化软件为工具,显性或隐性地通过自组织方式协作完成高质量、高复杂性的团队作品。郝凝辉、覃京燕(2016)认为群体协作具有消费者以一种边消费边设计制造生产盈利的新身份的特点。
上述概念的共性为:聚集的群体存在“人员异质”的特征,利用“互联网技术”自发聚集,最终形成“高质量的作品”。基于此,本文将群体协作定义为群体利用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等方式将有共同目标或兴趣的在线群体进行聚集,形成不同规模的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遵循整体目标统一、局部问题自主解决的原则,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并且构建集体智慧,最终实现创新。
2、群体协作行为的关联行为
某一课程的开展,需要多方平台资源的共同参与,实现信息探索、课堂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并行参与。课程的群体协作行为关联关系如图 1 所示,课程中的不同交互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1)教授者之间的交互。授课教师需定期交流分享授课经验,不断优化更新教学策略、知识单元内容及教学框架,不仅关注知识单元本身,更需关注知识点间的联系。将不同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整合成网,而非一个个互不关联的资源库。
(2)学习者和教授者间的交互。在在线课程中,学生与授课老师的交互主要以学习资源为媒介。授课老师不仅引导学习者该学什么内容,还需为学习者指明学习路径及方法,甚至为不同的学习者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而系统的知识框架的建立,需要学习者经过一定周期的、系統的学习。因此,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三个层面,教师应发挥协作引导、有效指导和关联驱动的作用,使得学生充分掌握资源并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3)教授者和课程知识的交互。面对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诉求,教师传授教学内容的方式需摈弃过去教材内容再呈现的方式,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习者自主探究与深层学习。这需要教师培养与提升问题设计能力,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将知识框架图示出来作为课程资源的导航,有利于学生系统把握知识。
(4)学习者与课程知识的交互。学生通过思考引导性问题,有方向、有目标地了解知识来源和明确知识结构,逐步掌握关键知识点,实现从点到面、从“碎片”化知识点到“整体”的知识框架的嬗变,最终全面系统的掌握所学课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应从过去的仅仅是匹配问题和答案,转而更多地理解问题语境、界定问题、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并由浅入深地挖掘和掌握相关知识等;同时也从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输出者。
(5)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平台的建设为学生间的互动提供便利,互动方式不再仅停留在师生层面,应更关注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可能在某个知识点上知道的并不比老师少,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提升小组合作能力,个体深入探究,群体思维发散升华。
(6)教授者和外界环境的交互。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的模式的出现,要求教师掌握数据挖掘和筛选的能力,运用大数据思维从“海量”、“无关联”、“模糊”、“随机” 的数据中提取“潜在的”、“隐含的”、但又非常有用的数据,而非传统的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再呈现。
课程中的不同交互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以共同实现以交互为主要行为方式的课程群体协作。这对教师的能力有更高要求,教师需适应性地调整和变更角色,即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关联者。同时,教师在设计学习路径方面应更侧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最终,学生在逐步掌握知识、形成完整框架后,对平台资源进行反馈输出,实现从旧教育模式下教育消费者的单一身份转化为创造-生产消费者。另外,线上平台方面应该摆脱过去以存储课件资源为主的形式,而向集设计、存储、使用、交互为一体的在线网络平台转变。
3、基于群体协作的在线课程资源模型设计
根据前述分析,在群体协作理念指导下,新一代的在线课程资源从内容、应用路径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单一教材素材形式的课程资源,如图2所示。本文设计的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如下:
(1)课程知识本体库层。
课程知识本体库贯穿整个课程资源,呈现主要的知识概念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全面的知识结构示意图,通过课程框架的图示化,使学习者对课程拥有整体全面的认识,也起到内容导航的作用。
(2)学习指导层。
即资源的引导层,解决如何引导学习者探索资源、获取资源及掌握资源的问题。通过将课程划分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碎片化知识点,结合每个知识点设置学习目标,并且明确达成此目标的学习路径和评价方式。最终,老师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做出综合评价,以便学习者自我调整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路径层。
学习路径就是指导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参考步骤,由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需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问题导向学习是指学习者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深度探索、自主思考、小组协作等手段以解决复杂、实际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了解知识来源与整体构架,深化个体认知、形成集体智慧。
本文将学习路径分为问题探索、讨论、小组协作以及评价这四步骤。问题探索指的是根据每个知识点设置的问题引导学习者探索与知识点相关的学习资料,例如视频、文献等,并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讨论指的是学习者通过自主发布问题,聚合目标一致或者对问题感兴趣的同伴参与讨论,并且提交学习报告。小组协作指的是以小组形式共同参与解决综合性的问题,以提高小组协作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资源的形态应该以相应的案例为主。最后,老师对于学习者上述步骤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具体可模仿游戏的奖励机制,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类比于游戏打怪。通过教师对于学习者问题的解决成果的评价,在线平台奖励一定的经验值,帮助学生大腦持续保持兴奋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成就感。
(4)人际关系网络层。
人际关系网络是促进交互学习、群体协作的重要资源。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认知以及操作困难时,可以通过实时交流群与教授者和其他学习者互通,攻破学习难题。在协作小组中,通过合作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方式,使学习者由简单概念的理解向策略方法延伸,实现集体智慧的收敛。最后,通过主题社区的形式,学习者们自主发帖,围绕同一主题逐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相应知识点拓展,进一步提升个体思考纵深水平以及群体智慧构建水平,实现观点创新。人际关系网络层的建立,使得学习者将原本静态的学习资源掌握转变成动态的个体认知和群体智慧的生成过程。
(5)资料素材库层。
资源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界环境中保存在知识库中相对独立的资源,比如说中国知网、维普、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二是由教师、课程学习者等制作提供的学习资源。资源的呈现形式主要有文本、视频、音频、图片等。
参考文献:
[1]RAMAKRISHNAN R.Mass collaboration and data mining[C]/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San Francisco: ACM,2001:4.
[2]祁晨诗,王帆,郝祥军;大规模协作支持的在线学习集体智慧生成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9,(2):11-12
[3]范哲,吴克文,朱庆华,徐孝娟,Julita Vassileva:互联网群体协作概念、应用与适用理论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0):4-5
[4]黄建锋.基于“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策略研究——从“碎片”到“整体”的嬗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8):78-82.
[5]齐管社.社会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J].理论导刊,2003,(10):53-55.
[6]施永裕,林子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信息化程度与人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管理学报,2009,(8):1019-1028.
[7]王俊.慕课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财务管理》为例 [J].现代国企研究 ,2006,(12):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