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工作,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工作,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工作中,明显注重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而法治素养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就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法制教育实施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道德法治;法制教育;教学策略
国家对依法治国的依据做出来适应时代发展的时代,表明了国家坚决推荐依法治国的决心。因此,适应国家依法治国的整体布局安排,我国的中学教育中也应该突出法治素养的培养,这也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工作的重点。因此,本文就将进行相关教学工作的探究和分析。
1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深刻认识到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意义。接着,教师要主动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首先要对本专业不断进行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关注社会上的实时动态,将这些热点很好的引用到课堂授课或者是检验性测试中去,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使得他们可以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具体实践活动进行联系和转化。
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手段,比如说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精致的ppt完成教学工作,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政治上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
教师在进行课前的备课时,就可以在网络上收集一些与课时内容相关的照片或其他资源,在对课本内容完成讲解之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教师就可以通过ppt等方式,来展示这些图片。特别是很多时候,一些小的细节和行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当教师通过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时,学生就会带上放大镜,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本质有一个更清楚的认知,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能够使他们在心中树立起一把文明准则的尺度,对各种不文明行进行衡量
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热情和兴趣。
2 通过案例教学 结合实际拓展学生思维
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初中阶段最主要面对的考试是中招考试,而在命题时,许多命题专家都会倾向于对当时社会热点事件的考察,或者是以当时的热点新闻作为大的命题背景,因此,在进行初中阶段的法治道德授课中,也要尽可能多的引用当时的热点事件,也就是加入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要对社会热点新闻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再结合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对这些热点素材进行法制观念上的解读。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引入社会热点作为课堂资源,充分调动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适应各种考试的命题趋势,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法治道德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还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又能够“走出课堂”,充分开拓了视野和思维,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在加入案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初中阶段,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引导,因此如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适的案例选择就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首先就是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基本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尽量避免选择脱离学生年龄阶段的案例,一方面是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无法充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体会真善美。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做到贴近真实生活,生动有趣。同时,还应该以积极的正面的案例为主,给学生起到一种正确的引导示范作用。
3 善于观察 从课本中挖掘法治教育的资源
教师在进行法治道德教育之前,一定要对教材仔细地研究和分析,从同学们都熟悉的课文内容入手,看看是否能够从不同角度发现一些可以用来进行法治教学的资源。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适当的对课文内容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同时,又从一个对学生相对而言更易于接受的教學资源入手,对学生进行了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同时,从另一角度来说,也省去了教师从大量的资源库中挑选案例进行教学的烦恼,从课本入手,并创新性的运用课本知识和内容,从而推进了法治道德教学的进程。
但是,在运用这种方式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课本内容要是当地的延伸,而不能过分解读,否则既会误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达不到真正想要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育阶段,要重视对于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这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项必备素质,本文结合法治素养的内涵,进而又从不同角度进行策略上的探究,希望能够对当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德荣,张占栋.浅析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 [J].教育信息:中旬刊,2011,(9).
[2]吴启南.新时代法制教育重要性浅析 [J].教育周刊,2003,(8).
[3]田景明,王晓琴,鄢长华.浅议如何加强中学生法治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8).
四川省阆中市河溪中学校 周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