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在学科教育中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本文以物理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在学生能力差异较大的班型中(即“一班多层”)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分层教学 物理 课堂提问 二级结论 习题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090-01
学生、教师、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原象、象和对应法则”这三个组成映射的元素。正如一个完整的映射,象和原象之间是通过特定地对应法则相互关联,对于一次成功地教学活动,学生和教师也必须由恰当地教学方法连接在一起,如果方法选对自然一教便懂。其实绝大多数关于教育教学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答案是再熟悉不过的“因材施教”,但是,如何将其在日常课堂教学环境下有效地实施,做起来并不容易。
贯彻“因材施教”最直接、最具体的方式就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而采取的分层教学。一般而言,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最常见的方法是按照学习成绩。这确实最直观有效,但是这种方式只有在学生基数相对多,办学规模比较大的教学环境下实施起来比较方便,只要教学空间足够,走班上课即可。而在一个成绩梯度较大的班级,又该如何实施分层呢?我的做法是,按照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差异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学生数理思维较好,学习动力也很强;B类学生很努力,但数理思维偏弱,但学习态度认真,成绩未必很好;C类学生具有一定学习能力,但学习自主性较差,但成绩未必很糟。针对这样的分层(类),在授课时经常采用如下的一些做法。
1 细化课堂提问
提问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师生互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教师控制课堂进程的传感器,是学生判断自己是否掌握教学内容的测量仪。对于A类学生,多问问他们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对于B、C类学生,常在课前复习或是在课后总结环节向他们发问,既能得到对当堂课授课效果的反馈,又能增强这些学生的学科自信心。
另外,物理是基于实验的学科,在实验课教学时,经常采用一种引导式提问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地实验目的,然后对于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不做过多的讲授,而让学生成为实验的设计者,通过递进式地问答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实验”时,我会这样设计: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设计思路:(1)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均有关系,如何设计,才能分别知道加速度和二者的关系?(2)实验主要涉及三个物理量:力、质量、加速度,如何选择实验器材测量这些物理量?(3)探究合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时,摩擦力的存在会使小车受力情况比较复杂,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
同学们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猜想和方案,实验方法也会在讨论中浮出水面。这种引导式提问既可以使C类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能使他们对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而A类学生有时还能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比如改进某些实验步骤,这有效地锻炼了他们思维,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泼。
2 对推导性结论地处理
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理论性强、信息量大是所有学科共同的特征。尤其是理科,除了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原理,还有很多推导性结论,几乎每章每节都不例外。这些二级结论不仅仅会增加学生的记忆量,有时候记得太多又分不太清常常反而使学生分不清主次,做题时基本原理和推导结论纠缠在一起,将本就不算清晰的思路彻底打乱,动起笔来无所适从。这种情况对于B、C类,尤其是B类学生尤其常见。
如果该班B类学生相对较多,在处理这些推导性结论时,我会把它们当作思考题布置到作业中去,并单独要求A类学生必须完成。下节课给出答案但不做强调,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直到我认为班级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本章题目的基本分析方法时(大多数情况是在章末)才将这些推导结论的作用做详细说明(在此之前相关题目只作为选做题出现)。这样做既能让A类学生熟悉推导过程,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结论;又可以使B类学生夯实基础、稳扎稳打,避免了因记忆杂乱,过犹不及的情况。
3 习题课的安排
如果是分层走班教学,作业与练习的选择就比较容易处理,不太可能出现大面积学生听天书,或者学得快的學生听得无聊的情况。但在“一班多层”的环境下想要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就困难重重了。而且如果作业布置得不恰当,很有可能挫伤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物理这门很难得学科来说就更是如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在布置作业时,将题目分为:必做1型,必做2型,选做型三类。其中,“必做1型”主要包括概念题和基础题,虽说是“必做”,但是A类同学可以不完成,答案习题课课前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自己核对,不讲解;“必做2型”的题目略带难度,对于数理思维好的同学是巩固,对于一般的学生是挑战;选做型对于A类学生是必做,另外对于C类中的个别同学,会在课下以鼓励的方式建议他们完成这些题中的一部分。习题课时,把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即将“必做2型”中的题目交给A类学生讲解,老师在旁辅助,讲的过程是对他们语言能力的锻炼,也是对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于“选做型”中的题目,把答案的详细过程打印出来,发给所有学生,不在课上讲解。之前没做的同学在经过了习题课的知识加强之后,也可以做做尝试。
分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课题,具体操作方式会因学生、班型、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异。工作中我们要基于学情,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让每一名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邢红军.物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谭奇(1984-),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辽宁师范大学理论物理硕士,高中物理老师,主要研究方向: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