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习得:内涵、理论及影响因素

2020-03-03 22:46子华明
教育观察 2020年12期
关键词:环境幼儿语言

李 新,子华明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一、语言习得的概念澄清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交流工具,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语言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一些语言学习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存在学得(leaning)和习得(acquisition)两种方式。语言学得是指学习者通过倾听他人的直接讲解,并配合自己有意识地练习、记忆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来实现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对语法概念的掌握的过程。语言习得则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地使用并掌握甚至是“拾遗”语言的过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幼儿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并不在于语言形式的学习,而是在于实现交往的目的。因此,语言学习被看成一种活动的手段。相关研究表明,幼儿语言的学习一般发生在完整的、真实的、有趣的、非竞争的、与生活有关的情境中,因此幼儿的语言学习方式主要为语言习得。著名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S. D. Krashen)认为,成人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习得比学习更重要。这更进一步强化了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因此语言习得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二、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争议

(一)环境论

环境论强调语言是受环境和学习影响的。1924年阿尔伯特(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从模仿说的角度提出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机械地临摹成人。1975年怀特赫斯特(G. J. Whitehurst)和瓦斯托(R. Vasta)在其共同完成的文章《语言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吗?》中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观点,认为幼儿并不是对成人说的所有话都进行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有选择的。该观点指出了模仿的条件以及模仿与新话语之间产生的关系,前进了一大步。1957年斯金纳(B. F. Skinner)在《言语行为》一书中,基于强化说理论提出语言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以经验为前提的,婴儿通过模仿成人经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来习得语言,例如“婴儿在听到别人的话之后,当独自在其他地方时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从而自动地强化自己的试探性言语行为”。斯金纳分别从环境因素和强化两个方面探讨了语言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只要人能够弄明白外界刺激因素就能预测其接下来的语言行为表现。

(二)先天决定论

先天论强调先天能力对于语言的决定性影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 Chomsky)的理论强调,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是幼儿生来就有的一种加工语言符号的现成装置,是大脑专门进行语言处理的生理机制,这一理论的提出改变了幼儿以被动的方法习得语言的传统观点。但是,由于这一理论完全是思辨的产物,并没有充足的实证依据,以及它忽视了语言环境和语言经验的作用,因而被许多学者所质疑。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勒纳伯格(E. H. lenneberg)在著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中提出了以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的自然成熟说,他从幼儿学走路中获得启发,引申出幼儿生来就具备语言能力,并且在后天的发育中逐渐成熟。他还指出幼儿的许多生理发育都有一个发展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临界期,就很难再得到理想的发展状态。

(三)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强调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于语言的决定性影响。其中认知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J. Piaget)为代表,主张幼儿语言发展与幼儿在环境中主动经历的事情有关,这些直接经验被编码在幼儿的思维中,幼儿的发现逐渐从经验转化成词语表征。因此,这一理论认为语言是一般认知的组成部分,人们应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揭示幼儿语言的发展。以维果茨基(L. Vygotsky)为代表提出的社会相互作用论认为,社会环境、认知发展、语言知识和先天成熟因素等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其中幼儿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在吸取其他派别的合理观念的基础上,尤为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一些研究者发现,妈妈和其他人通过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提供适宜的语言材料——特殊的语言形式,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积极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虽然这一观点被很多人所接受,但一些学者认为它并不能说明幼儿如何在交往、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语言,因此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弊端。

语言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以上三种理论分别从单一的角度阐释了语言习得的过程,具有片面性,因此难以全面解释幼儿语言的习得过程。本研究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形式,是遗传素质、语言环境、语言教育和认知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幼儿语言习得影响因素

(一)遗传素质

这方面的相关理论以格赛尔的成熟说为代表,他认为只有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顺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当前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理论发展也为语言的信息神经传递提供了完善的理论,特别是关于语言障碍的中枢神经缺失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1.发音器官的完善与成熟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动力区——横膈膜、肺,其中肺为呼吸气流的活动风扇,呼吸的气流则是语音的动力。由肺部呼出的气流从支气管到达喉头,通过声带、咽腔、口腔、鼻腔等发音器官进行作用。声源区——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形状为两片富有弹性的带状薄膜。声音通过振动,在两片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声门中发出声音,控制声带松紧的变化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调音区——口腔、鼻腔、咽腔和口腔(包括唇、齿和舌头),咽头上通鼻腔、口腔,下接喉头。经过一系列的作用最后产生语音,任何一个器官的功能丧失或减退都会影响正常语音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这些器官发展较成人还不够成熟,比较稚嫩,因此成人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发音器官,保持其口腔、鼻腔和咽腔的卫生,说话时注意语言的音调适中。

2.正常的听觉

幼儿只有先听到了外界的语言刺激,才可以做出相应的反应。耳朵是引起听觉的声感受器,由于幼儿外耳道的骨部和软骨部发育尚未完成,外耳道皮下组织少,因此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耳朵,以保证其拥有正常的听觉。

3.健全的大脑

人的大脑有四个脑叶: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学者在言语活动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左额叶损伤的患者即使复述能力还可以,其对次序的掌握情况也会受到影响;大脑半球左颞叶主思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左颞叶及其边缘区域受损会引起相应的语言缺陷;颞枕交界处病变可导致听觉和视觉的协调被破坏;Wernicke区病变的患者会丧失语言的理解能力,角回的受损会影响患者的阅读能力;顶叶的部位受损会导致书写、阅读障碍等。因此,幼儿拥有健全的大脑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4.感觉器官

人体的感觉器可以将光、声、热、压力等物理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引起感觉,感受器中带有一些辅助装置或附属结构的器官——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嘴、鼻、耳和皮肤等,这些感觉器官的缺失都会对幼儿语言习得产生负面影响。

遗传素质作为幼儿语言习得的生理基础,只是提供了一种语言习得的可能性,这种先天的遗传素质是否得以实现还受到后天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语言环境

华生的行为主义认为,环境是人成长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产生机制是现有刺激导致行为的出现,也就是“S-R”的过程。托夫曼提出的“S-O-R”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强调了信号刺激对行为产生的作用。因此,对于幼儿来说,语言环境是语言产生的刺激,主要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及社会环境。

1.家庭环境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出生最早接触的就是其家人,因此父母与幼儿的对话与交流、为幼儿营造的环境等都会对幼儿语言发展产生影响。父母要以幼儿的兴趣为中心,让幼儿通过听、摸等感觉刺激来探索、操作所看到的东西。父母应在和幼儿对话过程中为其提供简单的语句,语速放慢,且每句话留给幼儿说话的机会,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语言习得。

2.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了系统、科学和成套的教学计划,幼儿在幼儿园可以和玩伴共同学习、生活和游戏,全新的语言学习场所可使幼儿的语言习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应利用各种契机为幼儿提供真实和丰富的语用情境,逐渐引导幼儿由“要我说”转为“我要说”。不管是集体教学活动的语言环境创设,还是区域活动、自由活动、游戏活动等,都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以此来促进幼儿语言习得,因此幼儿园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社区环境

在社区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感受到更多人文环境所带来的信息,与更多的人进行言语交流,从而逐渐形成个体与群体的概念。此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得到发展,幼儿逐渐感受到集体力量,出现较为丰富的情绪情感,形成最初的道德判断标准,这些可以为幼儿语言习得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语言教育

1.教育理念

(1)维果茨基的语言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茨基对语言与思维、幼儿发展及教育的研究至今对语言教育有影响。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两种: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个体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人类高级心理机能则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他特别强调人类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过渡的过程中需要辅助介质——语言,认为语言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具有交际功能。他还认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从社会化向个体化、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逐渐转化的过程,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要有先进性,幼儿语言教育要以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已经具备的语言经验为基础。

(2)完整语言教育观

完整语言教育观指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提供完整语言教育的机会,包括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活动的真实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涉及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的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等维度;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涵盖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日常交往语言和文学语言;教育活动的真实性指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积极互动的语言学习情境;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指语言教育通过组织多种活动形式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

(3)整合教育观

整合教育观指将幼儿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意识到幼儿语言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整合的关系。包括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和教育方式的整合。教育目标的整合包括开展的语言教育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得以实现共同目标;教育内容的整合要考虑内容与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有效结合,以及对幼儿语言学习的影响;教育方式的整合强调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与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的整合。

(4)活动教育观

活动教育观以心理学的有关活动以及认知与活动之间的关系理论为依据,主张通过活动的形式开展语言教育,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注意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2.教育方式

语言教育是幼儿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贯彻于幼儿园各项活动的始终,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开展专门的语言教学活动,包括:谈话活动,重点培养幼儿倾听他人、与他人交谈的能力;讲述活动,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叙述个人看法;文学活动,重在让幼儿理解和使用叙事性语言表达方式;语言游戏活动,重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敏捷应变能力;早期阅读活动,为幼儿接触书面语言提供机会,也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幼儿园可以使幼儿开始正式、系统、科学的语言训练,使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忽视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会阻碍幼儿的语言习得,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以教育目标为导向,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的教育目标,明确幼儿语言教育的任务:培养幼儿正确说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幼儿语言交际习惯,提高幼儿语言交际能力;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幼儿用恰当词句表达思想、描述事物;培养幼儿倾听、欣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然而,如今的语言教育活动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以幼儿为中心、教育小学化、教学内容无序性、缺乏创造性等问题。这些都会制约幼儿的语言习得水平。因此,在幼儿园语言教育过程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开展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四)认知发展

认知包括各种形式,如感知、记忆、想象、推理和判断等,幼儿通过认知的发展不断认识世界。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点告诉我们语言发展与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关,而智力是通过直接、具体的经验来发展的,因此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语言发展是以认知为前提的,同时语言又可以作为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两岁以前的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主要通过摆弄物体,以动作和事物来发展其思维,不依靠语言表述。学前期幼儿(3~6岁)逐渐由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他们可以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逐渐区别开来,因此认知与语言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结语

以上提到的这些影响因素都在幼儿语言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幼儿教师如果想开展好语言教育活动,就需要先领悟幼儿语言习得的相关知识,学习先进的语言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只有学会反思与评价,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育思维,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得到提升。幼儿教师要始终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科学引导幼儿语言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幼儿语言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语言是刀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