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霞
(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什么是自我管理?学者对自我管理的描述方式不同,但对自我管理内涵的认识基本一致。就大学生而言,自我管理就是个人能够按照社会规范主动认知自己、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规划自己、激励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其内在表现为积极、热情、主动、自觉、自愿等。[1]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包办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学生参与管理自身成长的机会少,高中阶段“唯高考论”的单一人生目标使学生社会实践体验严重缺乏,导致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学习无目标、无动力。学生不会职业规划,空想一夜致富陷入“传销圈”;思想不求上进,美其名曰“佛系生”;消费失去理性,陷入“校园贷”;安全意识淡漠,生活懒散成习,卫生健康堪忧,不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人际界限不明确。这些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严格约束自己、不够自觉、自我管理能力极弱。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2]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个体需要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才能成人成才。
网络时代的各种社会弊端、高考应试教育、独生子女制度的负效应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在高校中凸显出来。习近平说,青年处于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习总书记要求新时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大学生只有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实现高素质、高标准、严要求,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适应严峻的就业压力,才能抵御各种社会风险,担当起时代大任。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自我管理能力既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核心素养,也是高等学校要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既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学生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对象,学校管理很重要,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重要,学校管理不能只强调外部理论的灌输和纪律的强制服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伴随其一生的重要能力,学校管理和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必须持续进行改革和探索,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工作坊模式是一种以一名带领者为核心,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主题,3—15名左右的参与者在带领者的指导之下,通过剧演、沙龙、读书会、案例分析、团体辅导、短讲、辩论等多种方式,激发个体潜能、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我能力的一种教育手段。工作坊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工作坊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活动的过程中,带领者通过引导和鼓励成员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成员逐步形成善于探索、乐于思考的积极态度,问题解决的成就感、收获感使成员产生积极情感体验,进而转化为行动力,成员逐渐减少对带领者的依赖,培养出独立思维的能力。
工作坊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模式,创设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鼓励成员真实地表现和表达自己,个体可以学习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成员之间相互支持,互相感染,成员可以获得亲身体验,学习效果容易被巩固、内化和迁移。[3]
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个体来说,内在表现为自觉性、克制性、规范性、约束性、计划性、独立性、自律性等,外在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卫生管理、学业管理、健康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消费管理、职业规划、交际礼仪等诸多外显行为。个体的内在品质特点决定了其外显行为,而个体的外显行为会影响深化其内在品质。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遵循德育过程规律,即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是基础,是思想指导;情是动力,是自愿性;意是支柱,是坚持性;行是关键,具有检验性。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借助工作坊的模式,让辅导员或优秀学生干部带领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学生,从学业、时间、人际、情绪、行为养成等方面,通过系列主题活动,让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学生体验知、情、意,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中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2019年度倡导各学院辅导员工作室推行工作坊运作模式,旨在在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开展探索和研究。
我校本次活动主题为“我要学 我爱学——学习动力激发”,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从认知、情感体验、坚定信念和转变行为四个层面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1.热身活动——引出主题
指导者带领成员学习手指操,有的成员学会了,比较熟练,有的成员中间会出错。就此现象,指导者让成员总结学会一项知识或技能需要哪些因素或品质。在此期间,成员畅所欲言,从专心、复习、放松、预习、思考、找规律、总结、技巧、方法、合作、重复、专注、计划、 观察、环境、主动、信任、兴趣、胆量、交流 、竞争心、积极行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之后,指导者提问:学习的品质大家都懂,但为什么自己做不到?
2.案例分析——引起兴趣
指导者讲述穿越故事:假如诸葛亮、林黛玉、猪八戒穿越到现代,三人分别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成员开始轮流发言、小组形成讨论氛围。
指导者提问:概括三个人的职业特点和职业类型……你想成为哪一类人?怎么才能成为这样的人?
1.动机探索——价值澄清
指导者指导成员写下自己学习的理由,对他们动之以情,澄清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现身说法,思考感受自己十年寒窗苦读的动力、目的,再引导成员总结核心理念,包括为了自己、为了父母、为了祖国等。
2.成就故事——认识自我
成员互相分享自己的成就小故事,并概括出至少三个自己具备的积极品质。成员从成就故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优势,体验成就感等积极情绪。
指导者带领成员用仪式固化积极的情绪体验:每个成员选取自己最核心的一个积极品质,指导者带领成员充满激情地呼喊出来。指导者用仪式增强成员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保持这种信念,进而导之以行。
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体行为经过反复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一种不用提醒的自动化、自觉性行为。学生经过工作坊模式的教育引领,这种激情或动力也许只能维持几天,要想内化其为一种自觉的品质,需要其回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再做进一步的反复运用和实践,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炼、思想自觉化、行为自动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校以“托底工程”“领航工程”为载体,借力学生干部帮扶个体、学生党员对接宿舍,对那些迷茫的、懒散的、后进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个体和宿舍群体进行干预。
1.以“托底工程”为抓手,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潜力
“托底工程”就是由各班团支书担任组长,带领本班的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心理联络员组成工作小组,帮助班级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学生共同进步。“托底工程”的工作模式是:团支书锁定班级需要帮扶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或存在的问题,小组成员与被帮扶者一起分析、讨论、协商帮扶办法,对后进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纠偏、督促,给予心理情感的陪伴,以诚挚之心,唤醒被帮扶者内在的道德感、价值感和责任感,使之发生从“不自觉”到“自觉”的积极转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托底工程”通过挖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干部传帮带的功能,有效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潜力,增强了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改造的效果,促进了帮扶者与被帮扶者的双向互动成长。
2.以“领航工程”为依托,影响宿舍成员实现自我管理
“领航工程”就是以学生宿舍为单位,每个宿舍配备一名学生党员作为“带头人”“领航者”,让党员在思想、道德、行为、学业等方面做出表率,起到领航作用,引领结对宿舍成员向党员看齐。“领航工程”的工作模式是:党员不定时联系结对宿舍,通过走访、谈心、聚会、辅导、沙龙、读书会、辩论等形式与宿舍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随时随地了解宿舍成员的思想表现、业务学习、生活态度、卫生纪律、心理状况、消费情况、职业目标、宿舍管理等,重点关注宿舍成员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帮助宿舍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支优秀队伍,“领航工程”给学生党员提供了一个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和平台。“领航工程”一方面促使学生党员谨记自己身为党员的责任——“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提醒学生党员自觉以身作则,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树立严于律己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会无形中辐射到对接宿舍的同学,促使普通学生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向先进看齐,实现个人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奋斗。同时,党员的引领、带头、桥梁作用也会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学,践行了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宗旨,实现了“把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成为带动广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坚强堡垒”这一目标。
自我管理是个体人格独立、人格完善的核心要素,也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我校通过工作坊模式,实施“托底工程”“领航工程”两大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在情感上陪伴学生、在团体中感染学生、在实践中帮扶学生。我校前有“领航”,后有“托底”,以期实现学生从“他律”到“自律”,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质的飞跃,最终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其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