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研究生培育质量的困境与优化

2020-03-03 21:06宋荔钦郝少盼
教育观察 2020年18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培育

宋荔钦,郝少盼

(1.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24;2.河海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江苏南京,210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阶段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当前社会,经济质量的提升需要以教育为支撑动力,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为今后社会发展与经济提升创造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其中,研究生作为我国高校重点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其数量和质量都应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路径和管理方式,提升高校研究生培育质量,可为我国高校教育工作提供实践基础。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研究生培育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逐渐进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生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多建议和指导。国家和政府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潮流,立足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制定全面完善的改革策略,促使我国研究生思政教育迈向新水平。[1]

(一)国家思政教育工作需要

国家对研究生的定位具体是指接受以研究为主的高层次专业教育,相较于本科教育,其层次和水平都处于更高层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国家层面来说,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属于高层次学历教育,在学生整个教育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重要教育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更加需要完善研究生质量培育工作。同时,国家发展也需要强化研究生思政教育水平,以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高校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也在逐步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逐渐显现出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高校研究生群体较为特殊,他们已经形成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更应注重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打下坚实基础。[2]

(三)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要求

高校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又关系到未来社会人才质量。因此,高校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此外,高校研究生培育质量是反映院校教育成效的重要参考指标,甚至影响高校今后的教育发展前景以及教育定位。因此,高校要想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培育质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研究生培育质量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深受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影响,教育方向和教育主线内容把握不够明确,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普遍追求全面教育模式,过于重视普通本科学生教育,忽略了对研究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不仅影响了研究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也不利于高校今后教育品牌的创建。当前,部分高校研究生出现知识结构单一、学习目的功利化的问题,部分导师对这种现象仍然采取放任式教学方式,造成师生互动形式较为单一、研究生自身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育质量的提升。

(一)知识结构单一,学习目标功利化

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不仅需要理论基础作支撑,还需要相应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创新作补充。但是,在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一方面,研究生所学内容较为集中且创新性较强,单一知识结构学习较多,造成教育内容仅仅局限于项目学习或者实验研究,而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调,缺乏系统的培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培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知识学习更加细化,部分研究生急于求成,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思想文化层面较为淡薄,使得专业知识与思维水平不相匹配。[3]

(二)不良信息影响,增大培育难度

当前,网络媒介已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辅助工具,借助网络可提升学习效率,有效减轻学习压力。但是,新的媒介环境也为学生带来消极影响。部分高校研究生利用网络进行互联网科技研发,但却逐渐成为网络中直播、微博等论坛的参与者,可他们对于网络中出现的色情、暴力等信息缺乏明确抵制态度,并未发挥研究生的引导作用。同时,近年来,网络媒介成为高校师生教育环节的重要辅助工具。但是,高校对这一媒介在使用过程中并未完善管理办法,造成网络媒介使用过程中不良舆论的泛滥。

(三)教学方法不当,师生互动单一

思想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感情的重要方式,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需要建立师生间通畅的沟通渠道,以及时沟通并解决教育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渠道单一、师生互动较少,部分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困惑难以及时得到有效排解,长此以往,研究生对思政教育工作及教育内容的认同感会受到影响,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热情也会减少。此外,与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思政教育更为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现与创新思想的总结,而部分导师非对话式的教学方式造成思政教育过程中自导自演现象较为突出,影响了师生有效互动。

(四)教育理念传统,理论实践脱节

当前,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学存在重学术研究、轻综合素质的现象。研究生学习阶段,导师更为注重研发项目与实验成果的教授,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则容易忽略,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理念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理念的塑造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在课程思政视角下,部分高校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不够重视,未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活动偏形式化,使得研究生思政知识较为薄弱。这些造成研究生专业学习中缺乏社会实践活动支撑,导致其在受教育期间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缺乏社会经验调整,因此产生诸多心理问题,间接影响研究生培育质量的提升。[4]

(五)教师素质不高,队伍建设薄弱

中国传统教育讲究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导师通过师生长期有效互动,让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但是,在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过程中,部分导师由于受专业条件限制,过于注重科研项目指导和创新理论教授,无法在研究生思想层面进行引领,导致部分研究生出现思想波动或心理问题时无法寻求到导师的有效帮助。此外,高校双师型导师团的建设仍较为薄弱,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无法很好地衔接和融合,这增加了研究生的学业压力,也给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了阻碍。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研究生培育质量的优化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将教育事业放在突出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当前,高校教育形势更加迫切,研究生作为国家科学研究工作的后备力量,需要重点关注其培育质量,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高校需强化研究生学术科研意识,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锻炼最大限度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动力,为研究生培育质量的提升规划教育路径。[5]

(一)丰富知识结构,明确学习目标

高校在日常科研和教育工作中,针对学生学习功利化现象,需要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课程,加强思政教育指导。首先,高校可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设置不同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以弥补其思政教育的薄弱环节。具体可增设研究生专项心理辅导课程,针对研究生的素质和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完善思政内容结构,也可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比如法学学科,可将职业道德、专业操守等内容融入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法学思维,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学生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在平时学校开展项目实验或者学术研究时,研究生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展现青年学生的健康风采。

(二)加强信息教育,提升媒介素养

信息化时代,提升研究生媒介素养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高校可开设信息技术培训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和运用,提高学生对信息教育的重视程度。比如鼓励研究生参与新媒体创新和编制,或参与信息教育示范中心的教育研讨活动。其次,高校要加大校园网络资源开发力度,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校园信息环境。比如可通过组织研究生网站建设、网络学术研究比赛等形式,激发研究生对网络媒介的创新兴趣,从而提升其媒介素养。[6]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

针对研究生培育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导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有效增强师生互动。具体而言,研究生导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组建学习小组,要求研究生自行查找思政教育课题并做课题研究;线下可带领学生参与大型学术会议和思政教育课题项目交流会,增强研究生主动创新的机会。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导师可利用ICCV、ECCV等形式要求学生在其中查找学术资料,并搜集相关新闻动态与国家大事,以某一事件为辩题组织辩论赛,提升研究生关心社会、心系祖国的责任意识,提升研究生培育质量。

(四)更新教育理念,培育示范课程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与实践技能,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将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到课程思政教育中。具体而言,高校可构建思政示范性课程,立足高校研究生专业学科,设立研究生思政项目试点,开展思政项目课题研究。高校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性较强和灵活性较强的学科,然后将思政教育中有关学术思想、课题项目等内容分别融入专业课程中,要求学生自行组建项目团队,结合企业需求、社会实践及自身知识进行科研创新。必要时,高校需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以及科研中心,利用教学资源补充思政教学。

(五)强化教师素质,构建双师队伍

导师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力量,需要高校从多方面强化导师专业素质,提升其教学水平,以提升其综合能力。第一,高校对于现今实践型课程教育发展趋势,可实行双导师制度,即高校内除了有专业导师,还有外聘导师,分别负责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育工作。以工科专业为例,企业指导教师负责传授学生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专业导师负责跟进理论研究,开展课题探究,双向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第二,高校还需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服务。比如,高校可聘请专业网络技术人才到校兼职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技术培训,也可聘请社会教师到校为导师普及实践项目相关知识,强化导师专业素质。[7]

国家正致力于推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为更好地推出中国品牌,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到建设中,助力祖国经济建设发展。研究生作为高层次领域人才,能够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高校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明确人才培育质量要求,针对研究生教育具体工作,强化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完善学校研究生培育模式,通过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方式和改革教学目标,提升研究生培育质量。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培育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