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培育路径研究

2020-03-03 21:06陈秋静
教育观察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孩子

陈秋静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

《说文解字》中对诚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可见,“诚”与“信”两者相通。但具体而言,“诚”指内诚于心,“信”指外信于人,“诚信”在现代的基本含义是信守承诺,践行契约,不欺骗、不隐瞒。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诚信状况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期,受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问题正遭受重大挑战,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诚信危机,阻碍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因此,社会各方面急需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理性思考,探索新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诚信观,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学习上诚信的缺失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积极性不高的习性和“混学历”的思想。虽然各个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和惩罚机制,但在考试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学生作弊现象:成绩差的学生为了及格甘冒风险,成绩好的学生则为了评奖评优铤而走险。他们绞尽脑汁,作弊方式多种多样。另外,学术抄袭也屡见不鲜。学生不是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刻苦的潜心研究去完成毕业论文,而是去抄袭别人的成果。为了蒙混过关,这些学生移花接木,东拼西凑,编造实验数据,投机取巧,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找他人代写论文,导致答辩时答非所问的学术失范现象层出不穷。

(二)经济上诚信的缺失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助学力度,以此来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这种现象:一些大学生家中并不贫困,但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弄虚作假,谎报家庭收入,编造家庭困难原因等来骗取国家助学金,结果却拿着国家的资助肆意挥霍,进行奢侈的攀比消费,影响了助学金的帮扶落实率。还有一些学生故意拖欠学费,利用各种手段伪造家庭贫困证明去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不讲诚信,以各种理由不按时或逃避还款。这既损害了个人信用,又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项目的正常运行。

(三)求职就业上诚信的缺失

我国经济处于重大转型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诚信缺失、弄虚作假的行为。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简历是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桥梁,有些大学生为了得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毫无顾虑地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大做手脚,任意修改在校成绩单,虚构实习经历,声称自己是学生干部,对自己“过度包装”,甚至通过作弊取得或托人仿造各种荣誉证书和资格证书。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应届大学生在求职市场上的信誉。

(四)生活过程中诚信的缺失

当前高校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在溺爱当中,追求自我个性,有很强的排他性,在交友过程中有时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抛弃诚信意识,这尤其体现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另外,评奖评优过程中的拉关系、抢票数等走捷径的行为越发明目张胆,亲自签下的行为保证书时常成为一纸空文。还有部分学生在网络上肆意散发不实消息、虚假信息,哗众取宠,严重影响了网络正气。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方面,现在部分大学生自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炼,导致自我意识比较强,责任意识缺失。他们在追求个性的过程中往往不会换位思考,在实现自我需求的时候不懂得为他人、为社会考虑,极少考虑自身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正是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这些大学生往往会为了获利而舍弃诚信,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会诱导他们偏离诚信的正轨。另一方面,大学生意志相对薄弱,缺乏自省和自律,大部分学生只有在别人的监督下,才会遵守诚信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此外,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缺乏辩证的思考能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在利益面前没有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做出一些不自知的失信行为。

(二)家庭教育中德育的不足

中国家庭长期以来重视的是子女的智育,让孩子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考高分、上名牌大学打基础,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都可以放在一边。这种过于看重分数、忽视品德教育的家长并不少见。他们在德行上任孩子自行发展,浑然不知其后果的严重性,不对其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最终导致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不仅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有些家长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讲诚信,甚至以诚信为耻。这些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会复刻在他们今后的生活里,从而慢慢地形成不讲诚信的恶习。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偏差

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有些高校为了提高本校的就业率和考研率,片面强调知识、技能和证书的重要性,仍不免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对大学生的德育,尤其是诚信教育重视度不高。部分高校表面上重视诚信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其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僵化,形式化、教条化严重,难以与现实有效衔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社会实践为例,社会实践理应成为诚信教育的重要着力点,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流于形式。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虚构实践经历、委托亲朋好友盖章作证的行为屡见不鲜,也就更谈不上感悟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待人以诚、做事以实是一种美好品行,但在人心浮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似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更能概括当前大多数人的现状。当利益和诚信挂钩,失信利多、守信反而利平甚至利少的例子比比皆是时,人们的心理天平就会开始倾斜,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失信行为也就开始屡禁不止。尽管当前社会提倡诚信,呼吁守信,但现实却是失信成本太低,人们已经对失信行为见怪不怪,漠视和不以为然的态度也屡见不鲜。在这样的环境下,初涉社会的大学生会对守信产生困惑乃至怀疑,加重了其树立正确的诚信观的困难程度,导致诚信失范逐渐侵蚀其内心良知,最终演变为将诚信抛诸脑后的现象。

三、多元协同构建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培育路径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育路径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模式,搭建“高校—个人—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的协同教育模式,以此真正塑造出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促进“诚信校园”和“诚信社会”的创建。

(一)加强高校诚信教育

高校作为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要在学习与做人并重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把诚信教育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上,以思政教育为重要依托、以社会实践为重要抓手、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立足点,将诚信教育贯穿其中,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树立崇高的诚信意识是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者要发挥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谨言慎行,无论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须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另外,高校还要加快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此档案也可以用作学生在校评奖评优、入党,获得奖助学金的重要评判指标。一旦被记录有失信行为,这一污点将永远无法抹掉,跟随一生。

(二)加强大学生自我诚信修养

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清楚地认识到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是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前提。同时,大学生还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提高诚信自觉性,深化对“诚信”的认识,根据社会的变化和要求,不断赋予“诚信”以新的时代内涵。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生要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正直、真诚的品格,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做到诚实守信,恪守原则,才能真正把诚信理念内化于自己的品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三)优化家庭诚信道德教育

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家长应该言传身教,通过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对子女进行示范和引导,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另外,对于孩子的诚信教育,父母要从小抓起,从幼儿时期就要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比起别人,孩子从内心上更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失信的行为就要及时制止,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举例说明让孩子明白失信行为的严重后果,而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四)德治和法治并举,着力构建诚信社会

一方面,全社会要提升和培育公民的诚信意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力宣传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强化诚信教育和公民道德修养,借助新媒体创设有利于培育诚信氛围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失信惩罚制度,为提倡守信保驾护航。当前,我国急需在法律层面提高失信的成本,使失信者不但会受到道德的鞭挞、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严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守信者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让失信者承担信用缺失的恶果。只有构建一个良好的诚信社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度,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孩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