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丽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浙江台州,310018)
在高职院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关于如何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学风的建设意义和问题现状出发,分析学风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借鉴一些院校典型的、较好的做法,探索学风建设的优化路径。
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于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1]学风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事业成就的高低,还会折射出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强弱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
第一,学风建设可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学风特点,反映了其对教育的接受和内化程度。如果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重视学习,就很难表现出良好的学风。因此,优良的学风不仅是学生学业有成的必要保障,也是教育实效性的一个衡量指标。
第二,学风建设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对教师而言,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把真知化为实践,使课堂教学有成效,教师心理就会有成就感。因此,良好的学风能激发教师授课的热情。
第三,学风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出品格和技能都兼备的人才。优化学风既为学生个人品格的提升,也为学校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风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一个有力践行手段,应纳入高职院校的重点工程项目。
第四,学风建设可以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好学风可以使学生养成刻苦的品格,成为优秀的人才。人才质量的提高,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朝着更正面的方向发展。
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首先,学生盲目填报志愿,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和认知,职业规划能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学生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导致学生设定的目标不合理,从而影响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最后,学习动机不正,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或者广交朋友,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目的不正。
第二,学习态度懈怠。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动机是否强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高职学生阅历有限,生活压力小,因而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努力学习。同时,他们也易受读书无用论、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社会思想影响,从而迷失方向,敷衍地对待学业。
第三,学习行为消极。首先,课堂纪律涣散。有些学生熬夜上网,导致上课迟到,课堂上早退、旷课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多个班级组成的公共理论课,由于教师对个人的关注点相对较少,学生很容易发生违纪行为。其次,手机依赖状况严重。现今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教师讲课稍显枯燥,他们的注意力就被网络上的资讯所吸引,导致听课质量下降。
学习行为表现和学生自律性息息相关。学习若要取得成效,需要持之以恒的能力和强大的自制力。自尊感强的人,期望在别人面前有出色的表现,因此自律性也相对更高。而部分学生缺乏自尊感和自律性,在学业上没有强大的抱负,难以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1.学风建设未形成合力
首先,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未形成合力。除了班主任和辅导员之外,任课教师较少走到寝室或者班级指导学生课外的学习。学生在课外较难找到任课教师,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而有些班主任不是专业教师,即使常下寝室,也只能帮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其次,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高职院校负责学风建设的部门比较单一,有些是教务处主抓,以师风、教风来促进学风建设,有些是学工部主抓,但是难度较大、效果不明显。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由教学线和学生线联手合抓,各部门积极配合,才能使学风建设工作取得进展。
2.学风制度对师生未形成有效约束力
有些高职院校把学风表现纳入评奖评优制度,然而比例相对较低,对评选结果影响不够大。也有些高职院校实行课堂学风情况抽查,每周进行课堂违纪数据的公示,但是对任课教师没有出台实质性的奖惩措施。教师对学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生课堂违纪的责任认知存在偏差。因此,如果无法从制度上约束师生的行为,单靠自觉性很难转变师生的观念,也难以改善学风状况。
1.教师因素
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是否有吸引力、课堂外的班级管理是否有成效,都对班级的学风乃至个人的学风的好坏有较大影响。班主任、辅导员若没有及时跟进学生的旷课和学业情况,就会出现在发生问题时没有及时找学生谈话,甚至在学生出现违纪情况时没有予以相应处分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违纪的成本比较低,就会屡屡触犯红线。
2.朋辈因素
高职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6至22岁之间,根据埃里克森理论,他们正处于青春期(12—18岁)和成年早期(18—30岁)。青春期的特点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的特点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此时,他们注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渴望友情和爱情,并形成了忠诚的品格。因此,他们会渴望朋辈群体的认可,并从中寻找慰藉。如果此时的学生不慎交到品行不佳的朋友,会深受其害。
3.环境因素
高职学生是一个思想开放的群体,易于接受各种新鲜的事物,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第一,校园环境的影响。校园是高职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校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思想。诚信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会激励学生形成诚信的品格,并积极投入学术研究中。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各种社会思潮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深远。正面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直的品格,而负面的思想会破坏学生心中的道德平衡。第三,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互联网上的各种图片、视频不断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之沉迷网络,耽误学习,从而影响学风和学习成绩。第四,家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家风和家庭教育对个人学习态度的建立、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强化诚信教育,有助于学风建设。高职院校要通过规范落实学生管理制度、召开主题班会、签订承诺书等形式,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并通过制定守信制度和建立在校期间的诚信档案,对学生形成一定的震慑力和约束力。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强调学术论文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抄袭后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提升校园学习风气。
优良学风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从解决根本的学习动因着手,更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体系与机制。[2]
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个人,要提升个人的学风,首先要发现个人所表现出的学风特点和接受障碍,并对症下药,改变学生主观意识上的懈怠。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来帮助学生一步步构建自己的未来,清晰地建立学习目标;通过思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转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扭转其不端正的学习态度;通过在学院内开展各种专业兴趣小组,让学生深入接触行业知识,对未来有提前认知,降低学生内心的焦虑,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通过结对的方式,实行优等生帮扶后进生的制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要常和学生谈心谈话,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使学生融入班级,为班级的学风建设而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要提升教学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点,因材施教,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情境化教学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课堂上除了传递知识外,更需要传递良好的道德和品格。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修养,坚持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内容,使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
其次,教师要提升课堂管理水平。教师作为课堂的第一责任人,有义务管理好自己的课堂。班主任和辅导员要通过班会和主题教育等各种形式辅助、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学风。学生在课堂上能否表现得好是检验学生是否形成好学风的标准,课堂学习过程可以有效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因此,课堂是优化学风的主阵地。
优秀的学生主要分为两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工作能力出色的学生,后者一般是指学生干部。这些学生在班级里有较大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学院的积极作用,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工作。
另外,随着学生参军入伍比例的提高,高职院校退伍军人的比例也逐年增加。退伍军人受过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具有较强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他们的行动力和服从性一般较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成立退役军人协会和学生会迎新等方式,积极吸纳和用好优秀的退伍军人,使之成为学风建设路上的强大助力。
稳步促进学风转变,既要强化其职能管理机构的规范运作,又要建立健全学风建设责任制、学风监督体系及机制。[2]
第一,学校层面。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从学校的全局出发制订学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把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学校主管部门要勤于去二级学院调研,实时跟进二级学院的课堂学风建设情况,通过举办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在教师考核机制中加入学风建设成果,落实教师的课堂主体责任,使教师重视每节课的课堂管理。学校还要将学风建设考核作为二级学院的重点考核项目,根据考核的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办法。
第二,学院层面。二级学院院长和书记要一起制定本学院的基本规章制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齐心管理学生的学风问题,专业课教师要及时记录和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同时,学院要加强日常管理,领导和教师要勤于下班级、下寝室,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风的优化。此外,学院还要完善评奖评优、学生管理等与学生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突出学风在评奖评优、毕业等关键环节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不敢轻视个人学风的建设。对此,学院可以通过课堂自治结果与班级和班委的评优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课堂学风自治的主体性。[3]
1.优化校园环境
首先,学校要优化物质环境,加强校园物质文明建设,完善硬件设施配备,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舒适和便利。其次,学校要优化精神环境。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积极营造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包括图书馆文化、学院文化、寝室文化。
2.优化社会、网络和家庭等环境
全社会要努力营造一种诚信、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相关监管部门要清除网上的不良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学校可以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反馈学生信息,使家长与学校一起关注学生的学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