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刍议

2020-03-03 15:43刘志宏王祥科牛轶峰
教育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军队院校硕士部队

刘志宏,王祥科,李 杰,牛轶峰

(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湖面长沙,410073)

一、研究缘起

研究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夺取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学位点的大幅度增加,研究生教育日益成为高等院校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核心。但是,长期以来,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主要侧重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人才培养类型单一,难以适应和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目前,随着军队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全面推进,多所军队院校扩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虽然院校对学术型及应用型研究生在学制及学分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培养模式及课题指导过程中仍然采取无差别化教育,并没有真正实行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1]与此同时,军队院校近年来逐步扩大军队在职干部及地方生的招生比例,呈现出军校应届毕业生、军队在职干部和地方生教育并重的新态势。由于不同类型学员在成长经历、教育背景、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如何结合学员的差异性,落实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成了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课题。

二、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意义

(一)新型战争形态下提高部队战斗力的迫切需求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局部信息化战争逐渐成了主要战争形态,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了战斗力的关键物质基础。例如,精确制导武器使得目标火力打击更加精准,一体化信息作战平台使得指挥控制更加高效,无人作战装备更是突破了传统作战方式的诸多局限。同时,军事变革催生了多种新型作战样式,多军兵种的联合作战体系成为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实行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着重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对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使用、维护和开发能力,加强学员的联合作战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新型武器装备效能,发掘联合作战体系的巨大潜力,对提高作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抢占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的必要举措

国防科技的飞跃发展是推动军事变革的主导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武器的技术含量大幅提高。现代战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防科技的较量。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是我军培养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科技的制胜关键在于科技人才。谁拥有科技人才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实施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着重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理论水平及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学员深入钻研,鼓舞其创造新理论、新方法,为我军抢占科技强军先机、赢得科技制胜优势做出贡献。

(三)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正向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任务。[2]国务院印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实行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能促进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更好地满足军队建设发展的需求。

(四)硕士研究生个人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军队院校近年来逐步扩大军队在职干部及地方生的招生比例,而不同类型学员的职业规划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部分军人学员毕业后被分配至一线作战部队,从事作战应用;部分军人学员毕业后被分配至军队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地方学员毕业后去向更广,可选择军工集团、民用企业、军队科研院所等。不同的任职岗位对学员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军队院校只有实现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根据培养对象将来岗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及方案,有针对性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个人发展夯实基础。

三、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发展现状

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在教育发达的美英国家有着比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相对而言,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自2007年开始逐渐走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内诸多高校参考英美高校的成熟做法,开始探索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历史比较长,体制完善,注重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在全球高等教育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将硕士研究生分为两类: 修课型硕士(Taught Master)及研究型硕士(Research Master)。修课型硕士学位以职业为导向,多注重知识技能的运用和实际案例的分析处理。修课型硕士在校期间主修课程,由专门的学术教员授课,教师通过专题报告和辅导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修课型硕士一般无毕业论文要求,也不进行毕业答辩,只需要完成规定量的课程学习即可毕业。研究型硕士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己选定课题并展开研究,最终撰写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毕业。

国内各大高校也在分类培养体系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作为改革探索的先驱,清华大学将分类培养机制与硕士、博士定位交叉结合。[3]对于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将其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各行业高水平专业技术应用人才,并确立了应用型、研究型和复合型多样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针对应用学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校提供更多机会培养其应用性技能技术。为了重点提升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以及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学校大力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训练计划”。此外,为了加强学术型人才的科学研究探索创新能力以及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学校全面实施“未来学者培养计划”及“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大学的分类培养举措立足于研究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实际需求,有侧重性地实施培养方案,值得借鉴。

四、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实施建议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

军队院校应遵循分类培养原则,结合军队实际,明确应用型硕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定位。只有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才能准确把握高层次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内涵,丰富和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一方面,随着军队改革逐步推进,作战部队、试验基地以及军区保障等单位对先进武器操作及新型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应着力培养军队高层次应用实践型技术人才,以满足部队在备战训练中对装备使用、维护保养及二次开发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军队作战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高性能武器的研发与先进作战技术的积极探索。这一发展需求为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注重基础科学探索研究能力,筑牢知识基础,紧跟科学前沿,为部队科研院所提供高水平科学研究型人才,以满足前沿军事科学技术探索的内在需求。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定位应立足于毕业后的不同职业规划。应用型硕士生将为一线部队提供对高技术型装备使用、维护和开发的有力支撑,学术型硕士生可全力支持军队的高水平军事科学研究计划。以此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将为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提供准确方向。

(二)招生专业与招生比例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专业方向需结合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本学科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凝练出具体的二级学科方向,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有学科优势,又与军队需求相吻合。对于应用型硕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的招生方向可有所区分,在相同的一级学科下,可设立针对不同类型的二级学科。应用型硕士的招生方向可更偏向于工程应用领域,并与一线部队的需求紧密结合;而学术型硕士的招生方向可更倾向于基础学科研究,并与部队科研院所的需求交叉融合。实施招生选拔时,军队院校应充分调研应用型人才需求单位(作战部队、试验基地、装备维修机构)和学术型人才需求单位(科研院所、军队院校)的用人需求量,以此为依据制定当年的应用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招生数量及比例。在招生生源上,应用型硕士可适当从部队中有工作经验的考生中录取,而学术型硕士可适当从应届本科生中录取。制定与报考生源相匹配的招生比例,能优化硕士研究生的整体结构,并促进应用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双轨并行培养与发展。

(三)培养教育与管理

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应用型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应进行必要的区分。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应更注重知识应用和工程实践,教学方式应多采用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的方式。而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应更强调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教学方式应突出启发式教学。

2.实践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特别是在当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学员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当代信息社会的必然需求。[4-5]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军队院校可以组织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到作战部队、装备维护中心等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开展与部队建设和作战训练紧密结合的课题。同时,学校可利用合作单位的军事演习、比武竞赛等实践条件,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军队院校可以组织学术型研究生到具有学科优势的科研院所进行实践学习,学习前沿理论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形成创新性成果。

3.管理模式

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素养、军事素质、作风纪律、专业能力和品质等方面,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合力聚焦,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研究生管理工作涉及学员队、教研室、机关、在职单位、导师等多个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如何统筹和协调各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共同促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落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应用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学习阶段方面存在差异,管理工作也应分类进行。例如,可以对应用型与学术型研究生进行分区队管理,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导师队伍进行分类建设,机关职能部门也应对应用型及学术型研究生进行划分,实现专人负责,从而细化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四)评价体系

分类培养最终将以分类评价为标准进行培养成果的审核。硕士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可主要分为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应用型硕士可研修更多工程技术相关类实践实验课程,掌握多种实际技术与技能。在研究课题的选择方面,应用型硕士可通过与导师的讨论沟通,确立贴近部队实际需求的研究方向。基于其课题的硕士毕业论文不一定要求学术创新性,但要求体现较强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对于提升部队作战性能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这一评价标准的把控可交给由同行专家及作战部队高级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论文评审组来完成。对于学术型硕士,课程的选择上可偏向基础理论课程和前沿技术研讨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基础,并发展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性思维。学术型硕士的研究课题应更注重学术创新性与前沿性,与所在教研室的研究方向相契合,并在研究期间接受研究能力及思维方式的训练。毕业论文及学术成果应交由导师、同行专家及理论研究工作者共同审阅,以此来考察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及研究价值。

(五)师资队伍建设

导师作为学生培养中的至关重要的角色,也需要根据硕士研究生的不同类型进行合理分配,并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出适应不同职业需求的合格人才。对于应用型硕士,军队院校一方面要指定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项目实践,另一方面,要配备作战部队中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帮助学生了解部队实际,打通从学校到作战部队的沟通渠道。对于学术型硕士,军队院校应选择科研实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作为导师,带领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培养钻研探索能力。在导师悉心指导的基础上,完善的硬件设施配置和宝贵的实践应用机会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院校可与作战部队、试验基地及研究院所等单位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提供切合部队实际的实践项目并指导学生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除在本校建立实践平台外,军队院校还可将教学培养迁移至实际部队单位中,通过联合培养或者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部队氛围,并结合部队单位的资源优势,完成实践或者研究环节。通过与一线部队单位的合作,学校搭建由院校教学到工作应用的桥梁,努力建设适合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基地体系。此外,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军队院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培养手段,充分运用企业的资源,建立合作导师培养模式,促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例如,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率先对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6]

五、结语

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阵地。本文以军队院校改革为契机,结合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对新时期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立足于军队院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特殊使命,本文讨论了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培养的意义。随后,本文对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分类教育培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从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招生专业和比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实践教育、管理模式、评价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军队院校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军队院校硕士部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俄部队军演
混合式教学在军队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军队院校军体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用强军目标指引军队院校校风建设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