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贾浩然,詹浩淼
(1.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300072;2.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50)
右玉县位于自然条件恶劣的晋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右玉县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在艰苦探索实践中铸就出右玉精神。
201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做了数次批示,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大课堂”,是在校大学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小我融入大我”寄语的积极行动。把右玉精神传承到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有助于推动构建多元化、常态化的社会实践机制。
大学生支教服务按照时间长短划分为短期支教与长期支教两种,短期支教以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集中参与为主,长期支教则以“三支一扶”、研究生支教团等支教服务为主。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支教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每年有近30万的学生参加短期支教,为约150万的乡村儿童提供了假期教育。与此同时,参加支教的学生在支教期间会进行图书捐赠,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贫困地区学校的图书馆藏,对于拓宽贫困地区儿童知识面,进一步开阔贫困地区儿童视野起到了积极作用。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到乡村支教的每个环节,不仅为贫困地区的课堂注入了活力,为当地学生打开了与外界接触的大门,而且也在为当地补充师资、做公益、解难题的过程中,了解了国情,增长了见识,促进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以短期性服务为主的大学生支教活动由于支教时间短,存在系统连贯性不强、传递机制[1]不健全的不足和弊端。
首先,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支教服务的开展缺乏针对性。支教学生对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等缺乏充分了解,短时间内很难制定符合学情、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支教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只能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教授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当地孩子只能学习到部分碎片化知识,难以较为全面地掌握所学课程的整体知识。
其次,多数参与支教服务的学生主要凭主观上的一时热忱,缺乏客观上的长远规划,同时,也缺乏对支教经验的总结和分享,没有考虑后续的活动。[2]大学生在短期支教过程中缺乏对教学任务的明确规划,而且,非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相对师范生而言较为欠缺。因此,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和达成率不平衡。同时,大学生支教服务对传、帮、带的延续性重视不够。由于短期支教通常在假期,新旧团队交替的周期性较长,支教大学生因学业、就业等因素不便多次参加支教服务,因此,下一届支教团队容易出现人员变动较大的情况,难以将支教团队既定的支教目标、教学计划延续传递下去。
最后,大学生支教服务系统开展到现在已近二十年,绝大多数支教团队还是延续传统模式,缺乏创新,没有将现有的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合理利用起来。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学制多为四年,大学生参与支教的服务时间大多集中在假期。就短期支教而言,大学生实践团队利用假期到贫困地区进行短期支教会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参与支教的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克服水土不服、沟通不畅、食宿不便等适应性问题。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短期性的支教服务虽然能够促进服务地区的教育教学发展,但从长远来看,缺乏长期系统的支教计划不仅难以给服务地区带来深远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消耗了人、财、物等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发挥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作用。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曾经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七十多年来,右玉县二十任县委书记立足于当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使当地的林木覆盖率从解放初期的0.3%提升至54%,[3]创造了塞北绿色奇迹,锻造了伟大的“右玉精神”。“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七十多年来,右玉县坚持“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换干劲”,制定长远规划,咬定植树造林不放松,只有方法上的改进,没有方向上的偏离。“一任连着一任干,一棵接着一棵栽”,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生动写照。[4]
随着时间的推移,右玉精神也被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新世纪以来,右玉县的领导班子成员抓基层、抓调研,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提出新的战略工程,构建了以生态畜牧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右玉精神所具有的“立”“远”“新”的特点在其他领域同样值得借鉴学习。
支教服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深入基层,知民心、汇民意、解民情的过程,大学生参加支教服务不仅是对右玉精神的学习和实践,而且是对这种宝贵精神的探索和延续。
支教服务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深入基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支教团的成员应当领会“右玉精神”的内涵实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支教服务开展能够立上求远,远中创新,真正做到“扶贫先扶智”,发挥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该如何发展的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经过艰苦跋涉、实地调研,针对生态环境恶化、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的现状明确提出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造福人民的发展思路。此后的县领导班子均遵循此发展思路,最终成就了共同的事业。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5]。
右玉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因地制宜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因材施教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法则,核心在于立足人的根本。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支教服务,都要立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路,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关键。大学生支教团体为服务地学校提供的支教内容也应以当地学校、学生具体需求为准,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地选择和确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就小学生而言,支教活动应主要以拓宽知识面、开阔文化视野、提升基本能力为目标,结合大学生自身专业特色和服务地学生实际科学文化知识需求,灵活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科学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在提升学生的科技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就中学生而言,特别是高中生,授课内容应该注重课程教材与社会实践的双向结合,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的支教大学生,在支教中应当侧重在教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引入与社会实践相关联的内容,进一步增强服务地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推动服务地区的教育教学由教材牵着走、教师领着学向学生主动问、教师引导学转变,同时也为高中生步入大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大学生来到实践地后缺乏明确目标,那么社会实践就会变成一次漫无目的的旅游,就不仅浪费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也会在社会上形成大学生“能力不足”、社会实践“纸上谈兵”等负面看法。因此,在参与支教服务前,支教学生应该通过电话咨询、网络查询等方式提前了解实践地点的义务教育开展情况,充分做好“备知识、备环境、备学生、备教材”的各项准备。整个支教活动的主题确定、队伍整合、活动开展、自媒体宣传、结项答辩等环节都需要事先精细打磨,做到明确到人。实践表明,仅仅在寒暑假短短的一两个月内开展支教活动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类似于支教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从始至终贯穿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既要让这样的社会实践成为知识上的大实践、专业上的大实践、素质和能力上的大实践,也要让这样的社会实践成为精神上的大实践、思想上的大实践、价值观上的大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右玉被风沙侵蚀得支离破碎,为了生存和长远发展,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与思考,张荣怀硬是在漫漫黄沙中找到一条活路:“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从被断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到当选“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右玉这片土地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坚守。
在“两山理论”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的今天,右玉领导干部七十年前的超前而又质朴的论断显得尤为可贵。就支教团队而言,久久为功,建立一支能长期进行有效服务的大学生支教团队,将支教服务常态化、持续化是支教服务成果延续的关键。2018年获得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奖金奖的河北工业大学“七彩微光”大学生支教团,自2005年起就在河北省井陉县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坚持13年开展义务支教、扶贫志愿活动;获评2018年全国最佳实践团队的天津大学微漾经心实践团,自2014年起就每年暑假赴洱源县凤羽镇进行暑期支教服务活动。这些优秀的大学生支教实践队多年以来坚持定期、定点地进行支教服务,团队不仅注重让支教志愿者掌握当地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并因材施教提前进行教学设计等准备工作,而且会针对服务地的课程教材,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及目标任务,切实帮助当地学生填补知识漏洞,提高综合素质。
就高校而言,普通高等院校可以以学院为单位配备服务于支教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专职指导教师,可以是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专职团干部,也可以是相关外聘人员。与此同时,高校可在帮扶地区挂牌建立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通过与当地的沟通交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反馈机制。这样,支教活动既可以体现服务学院的学科特色,又能长期开展下去,可以实现双方长期的互惠互利。
改革开放初期,右玉虽然已经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林业先进县”,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经过反复调研和深思熟虑,右玉县的领导干部认识到: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就必须改变过去单一林业的思维,农林牧副同步发展。本着新思路,右玉制定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十六字方针,从此,右玉人民踏上了脱贫致富的新征程,绿色道路越走越宽广。
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大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间隔长,产生的效果有限。教育部原副部长杜占元曾表示: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对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6]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大学生支教服务在常规化及持续化方面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优化。2018年末,爆红网络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7]介绍了通过远程教育弥补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重要意义,以及成都七中的课堂实况如何通过直播的方式让贫困地区200余所高中学子进行远程学习的情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直播手段的日趋完善,对互联网前沿技术参与度最高、使用率最高并与其关系最紧密的大学生群体,也应逐渐成为将假期支教拓展至在线教育的文明使者。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均有支教团体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云课堂”进行远程支教活动。2017年3月,沪江互加计划联合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和上海灵青公益发展中心共同发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支教”行动。到目前为止,扬州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益微青年等高校和公益组织已经加入该行动。该行动整合各方资源,汇聚起在线教育的新的普惠性力量。
天津大学于2017年开始打造“智慧空间站”云课堂活动,天津大学学生科技协会通过与天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合作,组织科技达人和青年教师组成科普团队,通过视频直播方式向新疆布尔津、甘肃宕昌等地区的孩子分享科普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同济大学于2017年开始组织“伊尔庚”梦想教室活动,通过“云课堂”的形式向福建长汀、四川布拖、贵州盘县等地区的孩子提供远程支教服务,主讲内容包括英语、物理、思政教育等。这些活动都说明我国已经在线上客户端远程教育领域迈出了新的时代步伐。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凭借多媒体设备及网络云技术打造线上“云课堂”,解决了传统大学生因时空限制导致的支教时间短、课程缺乏系统性、支教效果延续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大学生支教定点、长期和日常化的全新形态。
右玉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代代右玉人在生态建设的征程中不断追梦的实践结晶。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青年,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沃土,根植社会理想、实现社会价值,克服以往短期服务的不足和弊端,立上求远、远中创新,把右玉精神传承到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推动构建多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社会实践机制,同时也为自己成为合格大学生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