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2020-03-03 15:43
教育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陈 丽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融媒体是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体有机融合而产生的。融媒体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举止思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育人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最根本目的,也是最终目标。科学合理地运用融媒体这个重要的育人载体,充分发挥融媒体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功能,对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新机遇。

一、融媒体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价值体现

融媒体具有信息丰富多样、传递速度快、交互性强、个性化明显等优势。融媒体的运用可以创新高校资助育人的渠道,拓宽资助育人平台,丰富资助育人的方式手段,充实资助育人的内容体系,使育人内容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从而提高资助育人的科学性、精准度和实效性。

(一)拓宽资助育人平台

育人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高校资助育人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高校通过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困难补助[1]等多种方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将资助工作与育人结合起来,在资助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融媒体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运用融媒体可以拓宽高校资助育人平台。比如,在奖学金评选过程中,高校运用融媒体及时公布评选条件,广泛宣传获奖学生事迹,能够引导、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对奖学金奖优、助学金助困、助学贷款贷诚信等育人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运用融媒体快速、有效地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二)丰富资助育人方式

资助育人的基本内容是将扶困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构建物质资助、精神鼓励、道德浸润、能力培养相融合[2]的育人机制,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信、知恩感恩、诚实守信、有责任有担当的良好品质。目前,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比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主要通过召开班会、举办讲座等方式进行,以灌输式单向说教为主,难以引起“00后”大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育人的效果。融媒体是“00后”大学生熟悉、喜爱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且具有双向互动性强的特点。运用融媒体开展诚信、感恩、励志教育等资助育人工作,比如诚信小故事征文、感恩微视频比赛、励志微电影欣赏等,既丰富了育人的方式、手段,也更符合“00后”大学生的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更容易达到育人的效果。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融媒体及时有效地获取学生的育人需求,根据学生的育人需求反馈,学校可以及时调整育人方式,完善育人内容,提升育人效果。再者,融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育人活动不必局限于某个时间段、某个教室,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实现无障碍交流,从而实现育人目的。

(三)提高资助育人宣传实效

高校做好资助政策、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有利于全校师生乃至全社会更好地关注资助政策,了解、参与资助育人工作,进而促进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资助育人的实现,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宣传工作存在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效果薄弱等现象。高校大多采用校园内张贴海报、学校官网发布信息等方式进行资助宣传,宣传方式单一,范围局限,力度不足,形式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引起大学生的共鸣。高校可运用融媒体开展资助育人宣传工作,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体,采用微视频、微新闻、绘画、征文等丰富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宣传速度和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关注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资助育人活动中来,进而提高资助育人宣传的实效性。

二、融媒体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应用现状

(一)融媒体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应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资助育人工作,不断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规范包括各类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资助工作的组织、评审等工作程序,及时发放各项资助款项。同时,高校在开展各项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逐步树立了“发展型资助”理念,明确了资助工作的核心从“扶贫济困”向“学生发展”转变,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从“缓解学生经济压力”向“让学生成长、成才”转变。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方面不断积极尝试,努力探索。但是,高校对融媒体在资助育人中的应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很少有高校建设资助工作专题网站,资助工作基本上只是学生处网站中的一个栏目。另外,几乎没有高校能够利用QQ、微博、微信等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建立学生资助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更无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时在线育人服务,无法很好地发挥融媒体的资助育人功能。

(二)融媒体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对融媒体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应用存在使用方式单一、内容薄弱、使用主体局限等现象,导致融媒体在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高校对融媒体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功能更多地定位为信息的传输、传播。因此,融媒体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使用方式更多的是下发通知、文件等,很少能和育人工作结合起来。其次,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融媒体运用所涉及的内容更多的是下发资助工作通知、发布勤工助学招聘信息、公布奖助学金评审结果等,较少丰富充实资助育人内容。最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是资助专职教师及辅导员等资助兼职教师。资助专兼职教师日常承担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把融媒体应用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主要是为了提高资助工作效率,没有把融媒体作为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引导学生感恩诚信的育人载体。

三、运用融媒体实现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路径

(一)形成载体合力,完善资助育人平台

高校应重视融媒体在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优势,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方式,形成资助育人载体合力,完善资助育人平台,形成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第一,建设资助专题网站,搭建资助宣传平台。高校应发挥网站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查阅信息方便及时等优势,通过建设资助专题网站,及时公布各项资助政策、资助信息、资助工作情况等,为全校师生、校外社会人士了解资助政策,了解资助工作提供重要的窗口,吸引全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参与、支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第二,开设资助工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师生互动、交流沟通平台。互动平台既可以分享各项资助政策、勤工助学招聘岗位信息等,也可以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为精准资助育人的实施奠定基础。第三,刊印资助报刊,搭建励志、感恩教育平台。学校收录获奖、获助学生励志、感恩成长事迹等,树立励志教育典型和优秀榜样,传递感恩理念,以达到励志感恩、榜样示范的育人效果。

(二)创新工作形式,构建资助工作管理系统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能够使资助工作更及时、精准、快捷、高效。高校应整合资源,构建资助工作管理系统,实现对奖、助、贷、勤、减、补、免[3]等各项资助工作的统筹管理,实现资助管理信息化,提高资助育人工作实效。资助工作管理系统至少应包括学生数据库、学生资助业务申报、资助业务工作处理几个板块。第一,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成绩、心理测评情况、参与实践和科研情况、获奖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而动态调整。数据库是学校掌握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特点和自我发展需求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实施精准资助育人的重要依据。第二,开设学生资助业务申报板块,该板块包括各类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项目、荣誉奖项等学生申请功能。学生通过系统即可申报奖助学金等各类资助业务,既提高了申报的效率,也避免了因提交纸质材料而造成的信息泄露,保障了隐私,从而能够更安心地申请自己所需的资助项目。第三,设立教师资助业务工作处理板块,该板块包括学生数据采集、汇总,以及各类学生资助业务的日常管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审核、审批等功能。[4]教师通过系统即可处理各类资助业务,能够有效地提高资助业务工作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同时,通过系统,教师能够清晰地掌握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变化,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更精准地帮扶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丰富育人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运用融媒体发挥资助育人的思想引领功能

学校可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报刊、展示栏等多种渠道,以文字、图片、海报、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先进事迹。这一方面可以让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有自我展示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展示应以本校获奖学生的事迹为主,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接地气。榜样就在身边,能够让学生自觉努力成为榜样,甚至超越榜样,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学习榜样,成为榜样,超越榜样”的良好风气。

2.运用融媒体发挥资助育人的道德浸润功能

学校可利用融媒体,通过微视频、微电影、纪录片、文稿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受助学生的励志、成长故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物质匮乏,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自己自助之下,也能成长为优秀学生。这些励志成才事迹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共鸣,从而产生激励其他学生立志成才的作用。另外,受助学生可以通过融媒体对向他们提供资助的国家、学校、热心企业、爱心人士表达谢意。受助学生的感恩故事可以通过融媒体进行传播,这些有温度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素材。

3.运用融媒体发挥资助育人的实践锻炼功能

融媒体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运用主体是高校资助工作者,运用主体存在局限性,可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招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团队,让他们管理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编制校内资助报刊等。这样既能分担资助教师的工作,也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以校内资助报刊的编制工作为例,学校可招募、挑选一批符合项目要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项目学生团队。指导教师对项目学生团队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稿件的收集、审核、修改方法,报刊的版面设计、排版技巧等。培训结束之后,学生团队实践参与稿件的收集、审核、修改,以及报刊的排版、版面设计、封面设计等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锻炼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4.运用融媒体发挥资助育人的心理疏导功能

学校应发挥融媒体的心理疏导功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家庭经济困难,而且所获的资源也较其他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少,这些容易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自卑、敏感、紧张、焦虑[5]等问题。学校利用融媒体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为精细化的心理疏导服务。比如:可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小册子、口袋书等多种渠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小程序、APP的开发,为学生提供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包括心理健康测试及心理健康问题咨询、心理疏导等。

5.运用融媒体发挥资助育人的就业指导服务功能

学校应发挥融媒体的就业指导服务功能,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就业问题会更重视、更积极,同时也可能存在自我定位不够清晰合理、求职技巧欠缺、就业资源匮乏等问题。首先,学校应利用融媒体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数据库,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专业、求职意向等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送招聘信息、推荐就业机会,提升学生求职的成功率。其次,学校可在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加入求职测评工具,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测评更客观清晰地认识自我,从而摆正就业态度。最后,学校可利用融媒体设立就业指导互动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咨询、简历制作指导、求职技巧指导等服务,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论

高校开展资助工作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努力探索育人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融媒体兼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与优势,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融媒体能够将教师与学生、校内与校外联结起来,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融媒体能够将线下与线上联结起来,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目标要求。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应充分发挥融媒体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优势,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着眼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搭建育人平台,创新育人方式方法,丰富育人内涵内容,为新时代精准资助育人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