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压力和改进

2020-03-03 15:43戴和圣
教育观察 2020年17期
关键词:危机辅导员心理健康

戴和圣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日趋下降,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由此引发的学生自伤事件、伤人事件及后期干预工作,对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的直接联系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辅导员在工作中找准角色参与定位,认清角色参与的压力和根源,明晰角色改进的路径,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危机干预水平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找准角色定位

“危机是当事人的一个认知或体验,即某一事件或者生活境遇认知或体验为远远超出自己当下资源及应对机制的无法忍受的困难。”[1]心理危机是一种矛盾状态,是目标与现实相冲突导致的,是个体遭遇难以利用自身资源和行为习惯进行应对的不平衡心理状态。当大学生遭遇这样的心理状态时,需要辅导员的“外力介入”,必要时还要辅导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专业、复杂、系统的工作,辅导员找准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明确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2]辅导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知识普及、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等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健康,不光是指身体健康,现在学生学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培育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3]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学生的健康成长理应成为辅导员的目标价值追求。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角色优势。作为与大学生日常接触和沟通最多的教师群体,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户外拓展和团体辅导促进学生人际交往,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心理诉求,通过深入班级、宿舍等学习生活场所了解学生日常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捕捉学生心理变化。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重视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严重心理危机个案的发生”[4]。

当前,很多大学生在环境适应、专业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随着社会的变革、外来文化的侵入,大学生要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复杂,内在压力和外在压力矛盾交织、互相作用,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峻。心理危机会导致大学生社会功能退化,进而造成其生活困难、休学退学,甚至出现伤己、伤人的现象,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大学生一旦遭遇心理危机,其自我发展势必遇到障碍,更遑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成长问题、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高校辅导员应坚持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有效地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保障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大学的群体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易导致“踢猫效应”,不仅造成一些学生的情绪波动,也影响其他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心理危机事件如果控制不好,那么就会影响师生的安全、校园的稳定,甚至损害学校的社会形象,让家长、社会对高校教育产生疑虑和不信任。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管理者,也是师生、家校联系的纽带,更需要提高认识、加强干预,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大学生心理品质锤炼的指导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5]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发生,会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可避免地给辅导员乃至校院领导和任课教师的工作带来挑战,也会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等其他工作的秩序。作为一线学生管理者,辅导员要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身心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为重要任务。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敏感时期,自身存在认识和判断模糊、职业取向和规划迷茫、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困惑,加上学习、生活、就业、社会融入等压力,就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实现身心协调发展是大学生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也是外在环境的迫切要求。对大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高校、社会、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唯有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青年期的大学生感受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自我调适和自我适应能力还不够强,复杂的外部环境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冲击。大学生要想在这样一个发展快速、需求多元、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求得生存、谋得发展、获得成长,除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压能力。辅导员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水平,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好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乃至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正视角色压力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工作实践中,由于一些主观原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面对复杂而又个性化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面对形态不一的学生心理危机情况,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压力明显,往往遭遇力不从心或事倍功半的困境。

(一)角色认知模糊

1.思想上不够重视

辅导员往往不能正视心理危机问题,谈到心理危机现象时习惯性地用负面、畏惧、焦虑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够以自信的角色心态,树立心理危机可以预防、能够干预的理念,经常是遇到学生有心理危机时才被动跟进,疲于应对。

2.工作中缺乏敏感性

辅导员工作中的思维惯性通常是围绕学生处理琐事,擅长捕捉和解决的多是学生的具体问题,面对学生的困惑时容易将其归为具体的难题去尝试解决,而难以从中发现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前兆,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潜意识中存在回避心理,这也是一种角色畏惧心理。

3.干预难以到位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往往很难做到全程有效参与。比如:在心理危机识别阶段不能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分析问题根源,而是急于督促其治疗;在危机事件中,没有有效聚合与学生相关的育人力量参与其中,不能为专业机构的治疗提供参考信息;在危机干预的跟进阶段,未能及时对当事学生和周边人群进行心理辅导,给予其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从而错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

(二)角色专业化程度不高

1.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不高

就知识的建构而言,高校辅导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6]。辅导员的专业出身各不相同,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领域,真正毕业于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人较少。由于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心理疾病的研判方法、心理危机的干预流程等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和深入,一些辅导员在接触心理危机干预时容易措手不及或是无从下手。

2.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经验不丰富

现实中,辅导员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没有经过相关的实践训练,多数辅导员不具备心理咨询相关资质。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实践性特征导致了辅导员在工作中越是缺乏实践经验越是难以做到专业化参与。

(三)角色参与方法简单

1.把学生困惑的问题具体化

学生行为异常的表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思想上或心理上的困惑,如果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那么将存在发生危机事件的可能。辅导员往往简单地将问题淡化,仅仅就事论事,缺少对心理问题的敏感性,没有找出学生反常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没能消除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未能防患于未然。

2.把学生思想的问题心理化

对于个体而言,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虽有区别,但又相互作用,互相交织,彼此联系。人的心理活动受思想的支配,思想的发展变化也受心理的影响。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要善于分辨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教育,及时转换自己的工作角色。辅导员往往对思想与心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认识不清,混淆了二者的关系,甚至出现“胡乱下药”“治标不治本”的现象。

3.把学生心理的问题思想化

辅导员工作中的惯性思维是进行思想教育,容易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纳入“不正常”的一类,将其作为思想改造的重点对象。然而,开展心理工作需要遵循的一项原则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以当事人的利益为重,立足于当事人的视角看问题,帮助当事人找到解决方案。同时,辅导员也要把握好这样的准则,无条件的支持和关注并不是认同学生的行为和想法,而是把关注对象及其行为分离开来:行为可以不赞成,但人必须接纳,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因此产生一种满足感,重新对自己产生信心,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7]

三、明晰角色改进

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高校辅导员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功能是基本前提。辅导员应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角色压力和不足,明晰角色改进的方法及路径,更加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工作。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

1.学会看待心理危机

人们习惯于用负面、畏惧、焦虑的心态面对心理危机。“然而,危机,顾名思义,‘危’而有‘机’。换言之,事物自身的发展总是在危险和机遇之间的博弈中进行,心理危机同样意味着危险与机遇并存。学生在初次遇到心理危机时,潜意识总是自我否认、自我排斥,刻意对他人隐瞒。然而,回避危机是最大的危机。”[8]因此,辅导员自身首先要有理性的认识,积极关注、正确引导心理危机学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危机存在的事实,积极进行心理危机的干预。

2.学会发现心理危机

一是重视开展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强化教育引导,动员学生全员参与,分析和利用好检测数据,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数据库,做好跟踪教育工作。尤其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应对其单独建档、实时关注、个性化帮扶,按照危机干预流程启动干预。二是注重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发现问题,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情感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异常的言行举止,保持较高的敏锐性,从中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三是发挥好学生信息员队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自媒体信息和网络舆情的监控,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和心理变化情况。

3.学会参与心理危机干预

首先,辅导员要能第一时间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遇到学生突发心理危机时,辅导员应迅速赶往现场,找到学生,稳定其情绪,迅速启动干预机制,了解相关信息,为危机干预工作的有序进行收集第一手资料。其次,辅导员要能全程有效参与。辅导员在干预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协助家长陪伴、监护当事学生,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和心理机构人员实施干预。另外,辅导员要尊重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度专业性特征,辅助而不越位,在非自身职责范围或专业能力无力支撑的时候,要果断将学生转至专门机构和专业医院。最后,辅导员要能全方位做好联络沟通工作,当好学校、学院、心理机构的联系者,学生、家长、心理干预者、相关人员的沟通者,提供有效信息,保持通信的畅通快捷,保障干预工作顺利推进。

4.学会跟进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后的跟进工作同样重要,科学有效的后期效果巩固有利于产生心理的危机学生的成长。一方面,辅导员应帮助当事人尽快摆脱危机阴影,通过有针对性的谈心谈话、人文关怀、困难帮扶等方式,鼓励学生正确看待和面对心理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成长。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协助当事人进行有效的康复和训练,引导学生积极采纳和配合专门机构、人员的建议,定期进行后期咨询,按时、按量服药或进行康复训练,及时进行复诊,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尽快投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辅导员应帮助当事人重新建构优化支持系统,保持与学生家长的长期联系,做好同宿舍成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发挥好学生骨干和心理委员的作用,定期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交流沟通,为当事人营造适合康复和健康成长的周边环境,改善支持系统并发挥支持系统的作用。

(二)发挥思政工作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好身份优势

一般情况下,辅导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是大学中最年轻的教师群体,年龄上与大学生最为接近,同大学生有天然的亲近感。辅导员的年轻化决定了其话语体系容易接纳大学生,也易于被大学生群体接纳。有话说、说进去、管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特征,也是辅导员独有的语言优势。辅导员是大学中最熟悉大学校园、大学生活和大学生兴趣特点的教师群体,他们了解学生关切,理解学生困惑,这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环境,增强专业认知,提高交往能力。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中,辅导员应将锤炼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念想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以及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成才观、恋爱观等内容,有效融入线上线下、课堂内外,以及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利用好资源优势

首先,辅导员可以掌握和利用学生入校后开展的心理测评、身体测试、学业考试、贫困生认定等信息,整理和查阅学生档案,从中发现特殊学生并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转介与跟进。其次,辅导员可以利用工作便利,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户外拓展项目、校园文体活动、文明寝室建设活动等。在活动设计上,要强调参与性、合作性、体验性,并有意识地动员和安排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后处于恢复期的学生参与,促使其在参与和体验中尽快恢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心理危机的水平。最后,辅导员可通过答疑解惑和人文关怀,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防止由经济贫困、学业困难、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就业受挫等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也为可能的危机应对工作奠定基础。

3.利用好情感优势

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辅导员是和学生信任关系、沟通关系最牢固的群体,能够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地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在工作中,辅导员可通过走访宿舍、深入课堂、谈心谈话,以及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开展工作调研等方式,优化师生沟通渠道,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有困难找辅导员、有心事跟辅导员倾诉的理念,整合预防和应对危机的情感资源。同时,辅导员也是最容易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的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同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辅导员更容易跟学生建立面对面和“键对键”的优势互补、全方位交流的关系,辅导员应利用这种优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及时捕捉学生的异常情况,成为学生应对心理困难和危机的强有力依靠。这种情感优势和全方位的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准确了解学生情绪变化、心理认知、异常行为等情况,便于辅导员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心理危机事件,也能帮助辅导员强化教育、有效转介、跟踪干预、实时反馈、沟通协调和长期持续关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锤炼大学生心理品格

1.透过问题背后的成长需求实施分类指导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较为复杂,因此,需要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源,进而实施分类指导,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精准施策。辅导员应重视并区别对待三类现象:一是思想问题心理化。学生一旦在思想上、认识上产生偏差,自然就会形成困惑,程度严重的时候会造成看待问题偏激、言语激烈、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困难、生活缺乏信心等问题。对此,我们应有效甄别,用思想教育的方法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强化教育引导,防止思想问题发展为心理问题。二是心理问题思想化。当学生有心理问题特别是遭遇心理危机时,其心理体验和言行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异常现象,这时,个体对身边事物的应激反应和思考过程都不能用正常的思维去判断和对待。对此,我们需要正视这一“非正常现象”,不能将此类问题理解为思想问题,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三是具体问题心理化。这类现象往往是学生遭遇了即时性重要事件或者遇到棘手而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从而表现出焦虑、躁狂或抑郁的情绪。这时,学生需要及时的帮助,解决好眼前的困难,而不是单纯的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员针对这样的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准确掌握真实情况,从根源上找原因,从根本上找方法,避免因为具体问题复杂化,进而演化发酵,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加大解决难度。

2.用发展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困惑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不一样,伴随出现的问题也有所差异。大学生正处在学识、德行、精神品质、价值观等定型的关键期,同时面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难免会遇到困难和困惑。但总体来看,大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问题多属发展中的问题,是成长需求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阻力形成的问题。对此,辅导员需要树立用发展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利用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好辅导员这个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的作用,和学生一起共同打造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在保驾护航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锤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发生。

3.将心理品质的锻炼融入主题教育中

首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注入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员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主题讨论、进行谈心谈话、举办主题征文活动等方式,利用板报、宣传栏、橱窗等宣传平台,守好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阵地,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心理知识宣传教育。其次,通过专题活动提升学生的危机意识。辅导员要利用好新生入学、毕业离校、“5·25”和“10·25”心理健康教育月等时间节点,举办专题辅导报告、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知识测试、心理电影观摩、心理运动会、户外拓展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危机防范意识,了解心理危机发生时会遇到的困境,熟知基本的调适方法、求助途径、注意事项等应对技能。最后,营造和维护好积极学习、乐观生活的成长氛围。辅导员要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重视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品质的锤炼。此外,辅导员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幸福感和愉悦体验,共同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氛围。

4.发挥好朋辈教育的作用

一方面,强化学生互助作用的发挥。辅导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骨干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如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寝室长等,提升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朋辈辅导的水平,提高其责任感和敏锐度,使其积极关注和及时反馈身边同学的异常情况,随时准备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后备力量和强有力后盾。辅导员应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关注、互相支持,努力形成相互间的支持系统,共同打造团结友爱、温馨和谐的集体,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加强典型选树和青春标杆作用的发挥。辅导员应注重在学生中挖掘和选树自立自强的成长典型,组织开展优秀大学生、自强之星、优秀志愿者、职业规划之星、创业之星等的评选展示活动,增强典型引领的辐射作用;利用报纸、宣传栏、网站和自媒体平台,对青春成长典型进行广泛的宣传推介,在大学生中营造不忘初心、砥砺奋进、顺势而为、逆境成长的育人氛围。

(四)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伴随着痛苦的体验,又常常具有隐秘性,不易被发现,难以快速解决。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平时除有工作责任心和观察能力以外,还需要加强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储备,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精神病学知识,能判断常见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异常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9]

1.强化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

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自学基础类心理学书籍,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测量工具和处理流程等,为策划和组织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专题培训、交流、论坛,多听听一线心理咨询师和专科医生的辅导讲座,通过切身体验、观摩心理咨询室和专业机构的工作原理和流程,学习基本的谈心谈话和团体辅导技巧。同时,辅导员要尤其注重提高通过实践学习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化困难为办法、化危险为机遇的工作思维,在每一次主题班会、谈心谈话、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参与心理危机干预之后,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反思,内化经验,弥补不足,逐步提升心理工作的能力。

2.加强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的实践训练

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都是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参与者不仅具有系统的知识支撑,还要具有经常性的实践锻炼经历。“一线工作法”是积累实践经验的有效方式,辅导员可以通过走进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现场,经常性地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在跟学生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和检验观察、倾听、共情、分析、研判等技能。另外,辅导员可以通过查阅档案、分析学生学情信息、问卷调研、网络舆情监控、参与学生活动等方式,观察学生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言行和不良情绪,及早捕捉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契机,提升自身对危机预兆的敏感度。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努力获得心理咨询师的资质,日常参与体验校院两级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水平。

3.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是安全防范的基础工作,辅导员应在学生中建立高效的信息员队伍,信息员队伍平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况,遇有异常应随时报告,在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做辅导员的强大资源后盾。二是畅通交流渠道。辅导员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要学会保持与学生、教师、家长、心理辅导机构、专业干预人员和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等多方的有效沟通,构建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危机发生后,辅导员要做好当事学生的陪护员、专业干预人员的助手和上下内外联络的中间人,以参与和促进整个事件的处理。三是维护好健康乐观的工作生态环境。辅导员自身也要增强角色荣誉感,培育健康平和、积极向上的事业观,营造宽松愉悦、合作共赢的工作环境,积极提升工作的幸福度、满足感,在防范和应对心理危机中树立充分的角色自信,积极从容地面对和化解危机。

4.注重自身心理能力锻炼

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会使当事人的家人、朋友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师生的身心深受影响,辅导员也不例外。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才能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以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引领学生、影响学生。一是学习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辅导员要学会正视心理问题和现象,适时评估自我心理状态,清楚自身的心理承受水平,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劳逸结合,动态调整,学会量力、借力、发力;通过专业心理测评,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避开自己的人格弱点,发挥自身的人格优势;熟谙倾诉、宣泄、转移、放松、暗示等必要而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结合自身的身心特点,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调理不良情绪,同时注意合理饮食,适度健身,以帮助自己尽快脱离心理困境。二是主动寻求周边支持系统的心理援助。自身相关支持系统是个人应对心理压力的重要资源,丰富的支持系统能给人情感上的慰藉及信息上的参考。辅导员在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后,需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主动向同事、领导、朋友、家人等身边的支持系统释放压力,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困惑,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争取得到理解、支持和帮助。三是接受专业人员的干预。辅导员在经历心理危机干预事件后产生心理创伤,依赖自身和身边支持系统难以走出心理困境时,应果断寻求专业心理人员的干预治疗,防止问题恶化。此外,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及时总结、深度反思、互相交流,在工作中寻求促进心理发展的途径,缓解自身压力,将心理危机事件转为自身心理成长的动力,促进个体心理不断成长。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对于辅导员而言,找准角色定位、确定工作内容是前提,正视角色压力、明确职责任务是核心,明晰角色改进、强化自身建设是关键。

猜你喜欢
危机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