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芳,韦晓燕
(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河池,546300)
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是师德建设的基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地方高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精神力量。201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增加了社会责任感这一培养目标。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各自为政,专业课程注重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思政课程教学陷入“独木难支”的困境。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近年来,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成为高校各门课程改革的热点。肖香龙等人认为“课程思政”是:“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方向。”[2]
当前,山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有所加剧。[3]一些地方高校从 2013 级起,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定位全科的培养方式,培养能扎根农村学校教育,能胜任语文、数学、外语等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小学全科教师,以满足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城镇小学相比,乡村小学的教育环境、资源、条件相对简陋,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引进师资较困难,且教师流失较严重。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可从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四个方面着手。[4]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和心理品质,它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包含着知、情、意、行四者的统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有着隐性的教育因素,对达成“愿意去、去得了、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树立课程协同育人理念,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育人共同体,形成合力,使专业课程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育人温度,共同完成未来小学全科教师家国情怀、振兴乡村教育信念与责任等优良品格的塑造。笔者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对社会责任感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效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是隐性教育,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充分挖掘课程潜在的教育因素,如鲜活案例的补充、教材背景知识的丰富、教材观点的拓展等,将社会责任感相关内容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敬业奉献等优良品格的熏陶和感染。例如,讲授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笔者在备课中正确把握语文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文课程要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一特点。第一,研读教材,明晰文本的语文要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用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第二,在语文要素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从题眼“壮”字,以及“全神贯注、昂首挺胸、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褒义词的品味中,读出五壮士“壮”在其言、其行、其智、其胆,感受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家国情怀、军人责任担当的价值引领。第三,各行各业都有责任担当,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伺机引入广西47位小学“最美乡村教师”的鲜活案例,使学生感受最美乡村教师“扎根式地坚守岗位、关爱学生胜似亲人、教学有效、建校如家”[5]的信念与责任,让学生的教师责任感从心底迸发,从而自觉形成责任担当意识。
社会责任不仅是外化于行的责任,更是内化于心的情感。责任情感是教师对责任的认同及情感体验,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对自己所承担责任的信任、信心和尊重。[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由此产生了“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三种模式。[7]据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社会责任教育的契机和动情点,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社会责任情感体验。为使学生将来面临真实的农村教学情境时能坚守岗位,有信心和能力开展教学工作,笔者在教学中增加“复式教学”章节内容。通过教学视频创设情境,案例研讨建构知识,模拟教学换位体验,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感知、感受乡村教师的坚守与责任担当精神,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从而激发振兴乡村教育的责任感。又如,教学“习作教学”章节,笔者选取契合的榜样,恰当运用榜样教育方法[8],将教学行为的引导与责任情感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首先,出示学习单,搭建学习支架,采用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后,尝试写出习作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流程,思考执教者的习作批改方式,以及给学生作文评满分,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其次,播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习作教学视频《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学生在情境观摩中带着问题思考、记录。最后,以学习单为载体,小组协作学习、交流汇报、生生互评、归纳总结,建构习作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的相关知识。教师互动式批改、习作评分背后蕴含着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是找出小学生习作中精彩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品读欣赏,对达到本次习作要求的评满分,为其他学生树立标杆,发挥教育的激励作用,增强小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二是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习作,教师批学生改,使全体小学生在教师的互动式批改中明优劣、知方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学生在榜样教师的视频观摩、问题聚焦、协作会话中,主动建构习作教学知识,习得榜样教师实践智慧,接受、认同榜样教师的教学行为,内化榜样教师的精神品质,关爱小学生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学习责任心是学生对学习应负责任的自觉意识与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9]学生在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只有意志坚定,才能不惧艰难险阻,提高心理承受力,将责任行为进行到底。作为未来小学全科教师身份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就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师基本功。只有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才能对未来小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叶澜认为,教师如何“育己”通常被人忽视,然而它却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10]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据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育己”学习中锻炼责任意志。
首先,引领学生将责任心装在心中。教师可以通过书籍和文章传递教师责任文化,如向学生分享书籍《学生第一》(李希贵)、《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斯奎斯)及《信念与责任:“摆渡教师”的坚守——记广西上林县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唐亚男、邱化民)、《志在深山育桃李——记宜州市福龙乡凤朝小学校长兰旭海》(杨再远)、《把“责任心”建设成教师文化》(韩郁香)、《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李本松),通过导读方式,引领学生自觉阅读,潜移默化地发挥教师责任文化对实践的引领作用。
其次,培植学生与农村小学教育生活相适应的“农村生活力”[11],只有具备农村生活力,毕业后才能“下得去、留得住”。一是引领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乡土课程、实地体验,对定向服务的乡村地区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文化遗产、方言土语等进行深入了解,熟悉当地文化生活,以便将来发挥农村乡土资源优势,灵活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再次,培育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向学生分享“壹学者”“小学语文名师”“云集备课网”等微信公众号,引领他们坚持践行“5+1”教育阅读活动,即每周阅读专业期刊论文5篇,观摩名师教学视频1节,以此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责任意志。
最后,强化学生“育己”责任行为。例如,“阅读教学设计”章节,让学生在名师榜样示范中,建构阅读教学设计原理知识。为使学生内化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可以任务驱动,导之以行:(1)学生自由组合,每组6—8人,组长1名,自选一篇课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2)分组到微格教室模拟教学,每人试讲15—20分钟,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修改教学设计。(3)每组派代表在班级试讲,教师点评,修改方案,再试讲。学生在“听(优秀教师课堂)、看(优秀教学设计)、读(专业书籍)、写(教学设计)、行(模拟教学)、评(同伴互评)、思(教学反思)、改(修改教案)”等各环节中明确任务,不断历练,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教育对象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转化为教学能力提升的责任行为。
责任行为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责任的具体行动。[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责任行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仅是讲好责任故事的价值引领,更应是知行合一的实践锻炼。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不仅考查学生对语文教学原理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更应考核其在教育实习中履行教育教学责任的具体行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倡导“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地方高校应选择与组织学生到乡村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尽早体验乡村教育生活,使未来小学全科教师毕业后能尽快入职。地方高校要以教育实习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责任认知、情感、意志具体落实到责任行动中,从旁观者转为身体力行者,形成自觉履行责任的良好行为习惯。高校教师与乡村小学实习指导教师“双导师”协同指导,各司其职。实习指导教师通过教学示范、备课指导、听课评课,言传身教引领实习生如何关爱小学生,以对小学生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高校教师则不定期到乡村小学听课,为实习生做教学诊断,并通过教育实习管理微信平台,对实习生每周、每月上传平台的教学叙事、教学随笔审阅点评,提升他们教学反思的高度与效度,鼓励他们在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责任认知中,践行责任。例如,2016级全科实习生莫娴在教育周记中写道:“上《爬山》这篇课文,我认真备好课,指导老师对我的教案进行指导、修改,我对自己的课件也进行多次修改。上课时我用‘开小火车’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并会读生字,用很多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激趣……抓住重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爬山时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人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切都很顺利,课后,指导老师非常满意。”2016级全科实习生韦红泉在教育周记中写道:“学校反复强调,现在是夏季,每位老师在放早学、晚学时都要加强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要注意保持卫生,防止流行病的发生,因为四年级有个班级有几位同学得腮腺炎请假在家里休养,每位老师都要再三强调。”2016级全科实习生韦月在教育随笔中写道:“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初尝了身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渐渐领悟了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确切地说应是先育人再教书。”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自觉履行备课、上课、教学反思及班级管理、留守儿童关爱等责任行为,体会承担责任的酸甜苦辣,并在指导教师的榜样示范、深厚的乡土情怀以及校园文化影响下,知行合一,践行责任,其责任情感得以升华,责任意志得以锻炼,责任行为得以优化,责任能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