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术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三亚,57200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本科”教育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2019年高校教务处长会议上指出: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一流本科建设必须有一流课程。[1]教育部在2019年10月24日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其附件中列出了七个方面的推荐条件,各大高校也开始对实施意见及附件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三亚学院也已经立项了一批关于一流本科建设研究的项目,其中包括教学团队、精品课程以及办公时间等方面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基于推荐条件的七个方面开发了一套课程评价量规。
“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是三亚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校级第三批“三度”建设课程。因此,本文对照量规深化“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三度”建设,使该课程有望建设成为“一流本科”的示范课程。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先修课程包括“风景园林概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它是后续“风景区规划”“区域规划”等专业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思想、设计要点和设计手法等,并且运用所学的设计原理对居住区绿地进行实际规划设计。因此,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科目。课程要求:理论教学方面,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园林各要素,掌握基本构图及设计原理,掌握城市居住区绿地的分类及各个类型的基本特点;实践技能方面,学生能够掌握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点。
1.教材分析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主讲教材、参考教材以及辅助教材。教材采用的是苏晓毅编著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参考教材主要有朱家谨主编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第二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年版)》,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蔡强主编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辅助教材主要有《居住区规划图集》《中外景观:居住区景观》、张群成著《居住区景观设计》、汪辉著《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目前,三亚学院并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必须买教材,主要是考虑到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而且一本书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广泛阅读,取众家之长。推荐的参考书和辅导教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和完成课程作业。
2.学情分析
三亚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为理科生,缺少绘画、艺术方面的训练,手绘、构图以及艺术鉴赏力一直是学生的短板。在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居住区景观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需要通过课程训练学生的构图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3.教师情况分析
本课程主要由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师主讲,如果定期聘请景观设计师来客串讲课,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最有效地更新专业知识,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开发的这一量规,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课程建设、自评一流课程申报,还可以用于评审专家进行一流课程遴选,最后还能用于学校相关部分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及申报工作。因此,本文借助量规对“居住区景观设计”这门课程进行详细的课程改革。
本量规包括了7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针对每一项二级指标分别描述了课程质量最高和最低时可以衡量的状态。一级指标如下:教学理念先进、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课程管理与评价且可测量。二级指标如下: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习内在动机,课程团队教学相关成果丰富,课程教学改革脉络清晰,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程目标可衡量,教学计划整体规划,课程内容契合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设计多元学习评价,知识体系动态更新,教材选用符合相关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教和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关注学生个别化差异,促进学生、师生间交流互动,资源共享,教学反馈及时,严格执行学生学习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回溯,多元化考核评价,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1.教学观念改革
改变“课堂是教师主导”的观念,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灵魂人物。“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大三上学期课程,大三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提出问题,放开手让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如查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辨设计优劣的能力等。教师再根据答案的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针对性地指导。
展开多专业联合授课。多专业联合授课是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引的,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三个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一个联合授课教学团队,以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为主导,其他两个专业的教师为辅,整合设计内容,重组设计过程,以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多学科融合是实现规划科学性的有效途径,多专业联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2]“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中,虽然景观设计是重点,但是居住区的总体规划以及建筑布局与景观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需要改变观念,打破一门课程一个教师上到底的传统,引进其他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知识的有效补充,这有益于学生建立更加系统、更加立体的知识结构。
2.教学内容改革
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即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相关知识,例如,道路等级、功能分区、常见水景、小品等设计要点,另一部分是实践,针对某个具体的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以课程大作业的形式完成。我们在教授了几次课程后发现,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且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改革。首先,内容上必须与时俱进,增补最新最前沿的理论。例如,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的相关知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让自然做功”的案例等,让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为创新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三亚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是艺术生,其艺术鉴赏能力、手绘表达能力以及对空间和数据的感知都是弱项,如果一味忽视这个问题,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虽然能基本完成课程任务,但是根本上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因此,课程内容应该增加经典案例赏析与辨析、实际场地测绘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并通过实地感受提高空间和数据的感知,为后期的课程大作业的质量打下基础。最后,课程内容的具体选择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为导向,在注重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深层次挖掘和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3]
3.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如何天花乱坠,很多学生还是不愿意使眼睛离开手机。既然学生离不开手机,我们就利用手机来学习,例如,运用“雨课堂”进行课前预习、课中点名、课后复习等,教师都能从该软件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式比较符合现代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方式。
4.考核评价手段与方法改革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考核方式是考查,且最终的考核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考勤、课堂测试、平时作业、阅读笔记、课程大作业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比例有所差别。这种多组合评定的考核成绩更加公平、公正,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应得的分数,同时也消除了平时不学习,考试就突击的学习“恶习”。在课程大作业中,我们要求学生采用三维仿真模型制作,这个三维仿真模型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思维都有极大的帮助。[4]
5.反馈机制改革
以往的课程没有反馈机制,即使有,也是所谓的教师课程总结。建立反馈机制有利于教师调整授课方法、授课内容等。目前,很多学生不愿意交流关于本课程的相关内容,或者一问起也是采用敷衍的态度。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觉得即使反馈了也不会有效,二是觉得如果说问题,担心老师不喜欢。因此,教师要采取措施鼓励学生提意见,可以采用无记名方式和奖励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如果是正确的、对课程质量提高有帮助的应给予适当奖励。
6.作业、考核资料留档制度改革
“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门考查课,现在执行的留档采用的模式是学院统一模式,考查类设计课程采用学生作业部分打印,整个班胶状成册的办法。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考虑到存储和查阅相对方便,但是部分作业并不能完整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在这门课程中,所有的平时作业以及课程大作业都需要电子留档,上传学院统一的公共电子平台。纸质作业只保留课程大作业,但课程大作业必须提供完整的内容,图片像素以及排版都有要求,然后全班统一胶状。这种方式虽然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但是方便日后评估和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三度”是指课程的“深度”“饱和度”以及“紧张度”。对照一流课程建设的评价量规,对“居住区景观设计”进行课程改革后,课程的“三度”建设进一步深化。
在“深度”方面,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入了大量的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如果要掌握这些知识,势必要求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阅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在“饱和度”方面,课程内容改革后,课程知识的饱和度已经达标,学生的手头训练通过实际场地的测绘、表达、分析,然后再进行3—4个局部景观设计,最后再到真实居住区场地的景观设计,也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也就是学生的身心都达到了“饱和度”。
在“紧张度”方面,考核的方式进行改革后,不再是以前的只是考试之前学生才紧张,这种学习的“紧张”是贯彻课程始终的,要求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都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强度。因为每个阶段都有任务,课堂测试、平时作业、课外阅读和课程大作业都分布在整个课程中,而每个部分都会纳入课程考核中,所以学生必须一直保持学习的“紧张”。
不论是对标一流本科课程评价量规还是对课程进行“三度”建设,我们的目标是要提升“居住区景观设计”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努力使之建设成为“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