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华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丹东 118303)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特别是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不多,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业就要面临就业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专业素养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的毕业生是有竞争优势的。用人单位还是更喜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强的学生[1]。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时成绩都普遍偏低,有的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进了大学,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放松自己,忽视学习的重要性,甚至成天迷恋手机游戏,造成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时间一长荒废学业,一无所获,这样的学生是没有底气和信心去适应工作岗位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学业上的管理特别重要。我们应该把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放在首位。在校期间,学校应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仅讲授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在实习和实训中夯实和拓展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2]。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树立以学业为重的理念,真正做到学有所长,乃至一专多能,使学生在校期间真正能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这样才会拥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舞台,才可以顺利就业。
除了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素养外,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其就业和从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涵了思想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仅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只懂技术而品行欠缺的人也不会被用人单位所接纳;而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3]。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多参加一些活动,主观意识上多锻炼并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自我管理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会促进专业优势的有效发挥。我们还应该清晰地意识到,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影响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学生要有政治意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担责等这些素质,都是从业人员应有的,也是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潜质[4]。另外大学生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要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要有自信阳光、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重点加以培养,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地提升自身参与社会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就业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要讲授基本理论、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实践课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这两类课程相辅相成,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两类课程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拓宽思路,从不同方面来加强。
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学校有组织地或是寒暑假期间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较好地提升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职业认知等方面的能力[5]。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可以促使学生在职业活动中体验到当前的就业情况,感受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具备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和补充,也能提前对自已未来的职业做一定规划,为今后职业发展积累一些宝贵的经验,从而减少适应工作的时间,提升就业能力。
在职业体验中提升就业能力。职业体验是指在实际工作岗位或模拟情境中认识职业角色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体验可以采用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校内进行职业体验,在专业教师的组织下,在特定的时间,模拟与专业相关的情境,同学们参与其中感受职业环境、体验职业角色。也可以统一组织学生到相关的校办工厂或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单位进行观摩学习,从中增强对专业的认同和对职业的认知能力。
高年级学生的职业体验可侧重在实践,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此项活动中尽量避免短时间的参观、游览、考察,要真正参与到单位的生产实践中[6]。学生可以以个体的身份参加,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事先联系好,明确实践的意义和相关要求。学校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或学生干部担任负责人,指导和参与实践的整个过程,并在实践结束后进行总结汇报。学校可以组织评比活动,可以评选出“优秀实践团队”和“先进个人”,以此方式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服务型的公益岗位,如教室、实验室、校园卫生的维护岗位,以及校园商店、餐馆、图书馆内服务员岗位等。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这些岗位工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
目前,学生还处于求学阶段,对职业需求还不太了解,缺乏职业体验,实践能力也相对较弱。针对这一现状,高职学院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的放矢,并且让学生在求学阶段意识自身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差距,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目前高职学院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有专任的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在这门课上,老师针对毕业年级的学生讲解一些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心理、求职技巧等知识,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帮助[7]。但是这种就业指导受教师个人对不同职业体验的影响,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足,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另外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8]。
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开展的同时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第一阶段培养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并做出准确的自我定位。完成对专业发展要求以及就业方向的认知。第二阶段是在了解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找准个人发展目标与就业需求的结合点。第三阶段主要目的是培养职业素养,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体验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差距,适时做出调整,提高适应能力。第四个阶段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帮助就业有困难的学生[9]。通过全程化的有效的就业指导,相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会大有好处。
就业能力的提升与学生自身的认知、态度、习惯、性格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但是学生本身的接受情况也不容忽视。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需要自觉地接受教育和培养,发挥主观能动性,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目前,在校期间的学生就业的危机意识不强,对职业认知也不够,缺少自身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目标的确定,没有意识到学习和就业的关系,甚至有学习无用论的现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主性和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业观和就业观。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提升能力,增长才干[10]。同时也要多关注就业信息,了解本专业乃至是本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及早明确努力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来完成学业。
学生自身的人格特点也是影响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良好就业品格的人是会很快被社会认可和接纳的。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到就业品格的形成也是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敬业、有责任感、乐观向上等都是社会认同的就业品格,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良好的就业品格也是实现人生幸福的重要通道。有了敬业精神,就会有责任担当意识,就会积极乐观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就会主动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也会在职业活动中完善自我,提升工作能力,就业的稳定性也会增强。
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对就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要有就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而大多数学生缺乏这些意识,存在等和靠的思想,缺少自主竞争的意识。其实身处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便捷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方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认识就业竞争,理性分析自身的学业和实力。合理确定自己的目标和就业方向。有目的地参加实践和社会服务,注重长期持久的准备和积累,获取更多企业的信息,为就业打好基础,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在就业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发挥主动性。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是高职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将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融入到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使他们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