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王 菲
(沈阳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4)
高职学生档案特指学生在高职学习期间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是学生的成长印迹,是学生毕业择业就业及以后各种选拔、考核、任用的重要原始依据[1]。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如何做好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关乎学生管理培养就业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升教育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它还有助于加强用人单位和培养学校的一体化考核选拔,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学生档案“互联网+”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种模式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世纪以来,信息化进程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速,全球一体化格局不断升级,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改革和发展,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做出改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的概念由来已久,“互联网+”这一在信息技术领域创造性地提出的概念则是对“互联网”概念的升级和发展,是我国主动应对网络化信息化大潮,主动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的一次重大飞跃。“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
“互联网+”这一概念最初诞生于2012年11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易观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正是在此次博览会上,易观首席执行官于扬第一次提出了将互联网应用于产品制造与服务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上。在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明确指出了互联网的重要性[3],为“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政策指引。在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建议在政府治理方面推近“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鼓励政府利用新媒体、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平台建立“智慧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体系[4]。随后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正式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认可了“互联网+”概念,同时就多个“互联网+产业”的结合部署了一系列执行计划。2015年7月4日,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面向全国下达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将“互联网+”这一概念从行政上进行了确定,至此我国新一轮互联网技术产业融合升级的序幕被拉开。此后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又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力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力度,真正意义上实现各部门、各机关之间的数据共享,让那个老百姓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因此,笔者认为,以《“互联网+”指导意见》文件的下发为标志,我国目前已经由传统的“互联网”进入到“互联网+”的新时代。
高等院校学生档案真实记录了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生活及参与实践的情况轨迹,记载了学生在成长阶段的履历,是正式工作后形成的人事档案的前身,它记录着学生们在学期间的政治表现、成绩情况、获得荣誉、社会关系等,承载着毕业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对每个用人单位的诚信记录。它是毕业生向社会提供展示的原始材料,很大程度上反映大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能、美学等方面发展的情况,对于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学生档案在学生就业后会转入到其工作单位,形成相应的新的人事档案,是用人单位聘用、选拔、考核、进一步培养的主要依据[2]。我国在 2008年发布的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第三款首次明确将高校档案管理纳入了高校对档案进行管理与应用的范畴下。这意味着学生档案管理已经引起高校的重视,也标志着学生档案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一大步。
一方面,提高学校教师档案管理意识。档案学是一门专业学科,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学生档案管理的完善不能仅靠一二个人的工作,它关系到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关系到每一所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反馈认可,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在重视一线教学科研的同时,一定也要提高档案管理意识。一是要建立起专门负责学生档案管理的领导小组,将职权划分细致明确,统一领导,统一规划,提高工作效率,按时整理相关资料,保持档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二是要在全校范围普及档案知识,提高学校教师的档案意识。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信息平台、网页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还可以开通档案微平台,利用微视频、微课等方式,积极推进档案知识普及,提高教师的关注度。
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学生档案管理意识。首先,高职学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团队会、实习活动、就业指导课等环节向学生宣传档案知识,让学生们了解档案的构成、政策法规以及重要作用,加深学生对档案的认识。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多种宣传阵地,如校园广播、校报、学校宣传板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们传递着档案关系着自身发展的理念,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品行和行为习惯,更加注重自己的全面发展。
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学生档案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为此,高职院校要设立一个统一的学生档案管理机构,制定有关学生档案管理办法、管理人员工作管理规范、档案工作奖惩机制,配备相应的管理专项预算,使学生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最终形成在档案管理机构统筹下,档案机构负责学生的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其它职能部门、各基层院系支持配合收集、分类细化、整理学生档案资料,保持学生档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集中管理工作模式。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要尽职尽责,做好学生档案网络系统维护工作,保证系统的稳定良好运行,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和档案网络安全。对学生档案进行动态管理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如何充分挖掘电子信息数据,多角度地满足用人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作为档案管理的工作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可以说是息息相关。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无论是办公人员还是办公经费都不是十分充足,甚至有很多学生档案是由辅导员兼职管理的,存在着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较差、工作精力和时间被其他工作分散等情况,最终导致出现档案工作效率和质量较低的情况。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按照在校学生人数比配备专职学生档案管理队伍,并利用互联网、业务培训会等形式加大学生档案管理队伍的培训力度,让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实现持证上岗,实时更新知识,实现终身学习,打造出更适合“互联网+”形态下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各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除了拥有较强的档案意识与完整的档案管理理论体系外,还需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能,努力使自身具备更加全面的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和技术素养,并将其运用于日常工作,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5]。
在互联网技术与各个行业迅速融合和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学生档案管理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面推动学生档案资源社会化利用和共享,提高学生档案管理服务能力。首先,提高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力。高职院校要以学生档案资料为基础,实行双轨制归档,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行发展。学校经过网络整合各种信息资料,利用现代科技对学生资料信息进行了数字化管理,进而实现学生档案电子信息在资料库中存储。通过对海量的信息数据的收集、挖据和整理,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服务。其次,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服务小程序,打造移动服务平台。高职院校以学生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推进学生档案数字化信息传播。最后,通过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来打造档案个性化服务平台[6]。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借助于一整套的业务流程批准体系,为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各部门以及学生创造便捷准确的咨询、查询、检索、认证和档案转接投递管理等服务,提高办公效率,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支持,打造档案个性化服务[7]。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艰巨,在大批量的毕业生中拔萃选用适合单位发展要求的人才,用人单位需要查阅学生档案,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综合信息做为人才选拔依据[8]。学生档案“互联网+”管理模式可以对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企业人才选拔和聘用的自主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亲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可是毕业生为企业提供的求职简历等材料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其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准确度和可信度也不高,用人单位单凭一纸资料很难深入了解毕业生的基本状况[9]。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个能够非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就业档案信息库,将学生的就业前、就业时、就业后的档案进行电子网络化,将学生的个人情况、实践经历、道德水平、职业技能等主客观情况清晰的呈现出来。这一方面有利于高职学校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简化了查阅学生档案的复杂流程,便捷了档案的传递、保管和认定等环节。同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全面深入地了解毕业生个人情况,锁定人材,完成选人用人一站式聘用流程。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针对高职毕业生本身职业规划不足,职业定位有偏差等存在的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有针对性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不仅可以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成果,同时还可以记录下每一位学生在取得成绩时所付出的努力和心得体会,向其他人特别是企业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就业竞争力。高职学校可以依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择业心理指导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要与人事局、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加强沟通,打破档案的分阶段管理模式,实现就业工作一条龙落实,帮助毕业生彻底解除后顾之忧,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提升学生就业率成为很多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作为学生最为真实、有效的凭证——档案,在这种严峻的时刻,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以提升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社会需要设置许多比较有特色的课程培养、完善学生特别是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级,重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实训,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些方面是高职院校的优势。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因此借助网络大数据优势,给学生建立一个优势综合报告放进学生档案中,将这些抽象的素质能力以档案实录形式呈现在用人单位面前,对于高职院校提升就业率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份优势报告中可以包含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档案,用来及时记录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可以包含学生就业能力档案,用来及时记录学生就业能力、专业能力、人格品质等内容;可以包含校企合作联系档案,用来及时记录学生实习情况、应聘情况等内容。这份详实的、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档案必将能够成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助力。
总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发展改革必须进行探索的方向,实现“互联网+”下的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切实助力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推进高职毕业生积极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