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叛逆心理的行为表现与导正策略

2020-03-03 12:06
林区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玩具幼儿园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0)

提到幼儿叛逆期教育,很多家长有说不完的话题,谈话过程中他们带着无奈,希望能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解决幼儿叛逆期出现的问题。

一、幼儿叛逆期

幼儿期是指幼儿在3—6岁这个阶段。叛逆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表现出与期望或社会规则要求相反的行为,即反着来;二是忽视家长的建议,表现出坚持自己的行为,即听不进去。幼儿叛逆期是指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解决自我矛盾、树立自我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发展第一关键期,主要集中在3岁左右。这一阶段对于幼儿来说是矛盾的,也是成长关键期,需要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以助于幼儿更好地塑造自我意识[1]。

二、幼儿叛逆心理的行为表现

(一)“我不要上幼儿园”

大部分幼儿在幼儿期开始时会走出家庭和社区,走进幼儿园,而这样的改变需要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以及幼儿园的同伴关系,加之分离焦虑,激发了幼儿叛逆行为的发生。幼儿在这个适应过程中表现为:在幼儿园哭闹一直找妈妈、对老师依恋、拒绝活动、进餐困难、排泄失禁等;甚至独自长时间在幼儿园门口守望[2];总以生病为借口不愿意去幼儿园或总是迟到;提到幼儿园老师就烦躁等叛逆行为。伴随着幼儿与父母分离产生的焦虑,加剧了幼儿对幼儿园的不适应。

(二)“我的玩具”

玩具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重要伙伴和工具。玩具店里的玩具琳琅满目;动画片的各种人物、模型车、飞机模型、遥控玩具、娃娃类玩具、器乐类玩具等应有尽有。幼儿叛逆期热衷于玩具,其叛逆主要表现为:一是看到喜欢的玩具会想尽办法得到,但得到后很快又会抛掷脑后去喜欢其他玩具。如在大街上经常会看到家长牵着大声哭闹、大吼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儿的幼儿,原因大多数为孩子想买玩具,却与家长意见不能达成一致而产生争执。二是为与同伴争抢玩具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看到同伴手里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会去争抢,从而引发与同伴之间的矛盾,抢赢了拿到玩具后自己玩,如果没抢到就哭闹以引起家长或老师的关注。

(三)“我的零食”

幼儿对零食有明显的喜好,尤其爱吃糖等甜食,爱喝牛奶和饮料。当幼儿知道家里有零食时,就会守着零食不停地吃,直到吃完。幼儿叛逆期多数吃零食有个特点,称作“我的零食”,即一个人独食并食完,不愿与他人分享。有家长逗孩子要分享他们的零食,大多数孩子都是拒绝的,吝啬于与他人分享。

(四)破坏性行为

从幼儿对玩具功能开发角度看,随着幼儿精细化动作的发展,当他们对玩具或玩物熟悉或者觉得没有新意时,就会出现摔、拆、掰、扔、撞等直至玩具变成几部分的破坏性行为。虽然试着探索拆装玩具零部件有助于幼儿认识事物,但伴随着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拆装带来的往往是对幼儿安全方面的担忧,因为3岁左右的幼儿经常受伤,如出现摔跤、磕碰、割伤等危险后果。因此,必须注意在保证幼儿安全的情况下,再帮助幼儿探索和丰富认知。

(五)哭闹

受情绪影响,当幼儿出现不满或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过度哭闹行为,附着在家长身边甚至在地上打滚[3]。哭闹是婴儿最原始的表达方式,叛逆期幼儿亦是如此,也是退行性行为,更是原始表达方式的延续。叛逆期的幼儿用哭闹表达不满,也会引起家长的反感,甚至影响亲子关系。不同强度的哭闹表达了幼儿的不满程度和需求的重要程度,但这些器闹行为往往都伴随着某种情境。

(六)喜欢的东西自己选

应合理地满足幼儿需要,带幼儿去买必需品,比如买衣服时幼儿表现出自己的偏好,包括衣服的颜色、印制在衣服上的图案、衣服的材质等。让3岁左右幼儿在众多玩具中只选择一样,能观察到幼儿对不同玩具的关注点不同。幼儿会结合玩具的颜色、功能、可操作程度、玩具与幼儿活动的关联度等逐个进行甄别,反复比较,最后才会选出自己喜欢的那个,而家长推荐的不一定就是幼儿喜欢的。

(七)逃避、否认与说谎、暂时承认错误

对于批评和责罚,叛逆期幼儿的反抗表现得较明显,一旦发生不能接受的情况就逃跑[4]。关于幼儿口头禅,听到较多的有“我不”“我没有”“我不知道”,尤其在家长问责时,为避免责罚,一是会说谎[5],二是承认错误快,但忘的也很快。若被批评了,就拒绝吃饭或者到处乱跑,如果在外边就会要求马上“回家”。幼儿的这些行为如果没有适当地引导,就容易发生危险的意外事故。

三、幼儿叛逆探源

(一)幼儿心理原因

1.自我意识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转变,让幼儿开始从主体角度来思考问题、认识世界,形成自己的观点与判断,与以前权威服从父母、讨好父母的相处方式比较则发生了转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幼儿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幼儿叛逆行为大多数表现为因为其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反抗和争取。当幼儿的需要表达以后却没有得到预想的认可和理解甚至遭到了批评时,他们就会不满,在不满情绪的影响下更容易激发幼儿叛逆。

3.幼儿情绪发展不稳定

随着幼儿心理的发展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自控能力差,情绪极容易发生变化。在一定情景刺激下,不管是哭闹、跑走还是其他叛逆行为,更容易加剧。

4.幼儿习得叛逆行为

幼儿可通过观察学习和强化的方式来习得叛逆行为。幼儿通过观察其他小朋友的行为结果习得了通过哭闹等叛逆方式可以更多地满足自我需要。从自身的行为经验以及通过自己之前的叛逆行为结果已认知强化了争取和反抗家长的做法是有效的,由此导致幼儿习得此种表达方式。

(二)家庭教育的原因

1.家长教育经验不足

幼儿不断发生自我意识的变化,但由于家长育儿经验缺乏,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继续沿用之前的教育方式,用压抑或吼的方式制止幼儿叛逆行为,这种变与不变不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必然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加之家长的权威压制,也会引起幼儿的不满与执拗。

2.隔代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有些幼儿的父母长期忙于工作及生活,幼儿大多时间都要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帮忙照顾,导致出现隔代教育的情况[6]。而隔代教育带有顺应、溺爱甚至“包办”的特征,只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没有及时对幼儿出现的不适当行为及时纠正,甚至为了安抚幼儿情绪而扭曲事实。这种隔代教育与父母的严厉教育形成鲜明对比,且两种教育方式缺乏衔接,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

3.二孩政策开放,对孩子的关注产生变化

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又迎来二孩,这样就打破了以前唯独生子女的模式。出生顺序影响幼儿叛逆期自我意识的形成,当叛逆期幼儿为一孩时,随着家庭二孩的出生,父母对正处于叛逆期的幼儿关注、关心变少,而将更多的注意力、呵护投放到新生的二孩身上,新生儿撞上叛逆期幼儿,必然会造成叛逆期幼儿的失落和孤寂。当叛逆期幼儿为二孩时,因已获得了来自父母及亲人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与一孩相处时就相对更任性,叛逆行为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一孩针对这种情况就喜欢“告状”。

(三)幼儿园教育方面的困境

1.因材施教有难度

集体教育相对于个体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实施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目前在幼儿人数较多,且幼儿园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对具有不同个性的3岁幼儿逐个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仍存在困难。

2.幼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不论从幼儿心理发展专业知识还是职业情怀及教育技能等方面,幼儿教师之间都会存在差异,且城乡间教师素质亦有不同程度差异[7],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其效果也自然不尽理想。幼儿对幼儿园教育尚处于适应中,而幼儿教师对多数3岁幼儿的叛逆行为更是不理解和容忍不足。

四、幼儿叛逆的“导正”策略

(一)尊重幼儿心理变化规律, 稳抓关键期

正确认识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及所带来的矛盾。幼儿叛逆期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要充分利用这一关键期加强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但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又不应局限于叛逆期,而应将其贯穿至幼儿成长各个阶段。要充分认识到自我意识与叛逆是幼儿成长的表现,因此,应给予幼儿更多支持和理解,坚持正面引导,循序渐进,给幼儿更多表达的机会、自我决定的机会,强化幼儿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二)顺应幼儿心理变化规律,有效加以引导

1.转变父母教育观念,调整不适当认知

对于权威型父母,应厘清现有教养观念与幼儿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关系;对于溺爱型父母,应明确过度溺爱不利于幼儿发展;对于教育单一型的父母,应明确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养方式,针对幼儿表现,适时进行调整。

2.以“适当运动”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岁幼儿精力旺盛且好动,为顺应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可通过体育运动、肢体活动等方式加以引导,既利于幼儿动作技能发展、增强身体控制能力,又能有效引导、发泄幼儿多余能量,在加强幼儿身体健康锻炼的同时使幼儿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具体活动可包含球类运动、骑车运动及躯体活动,既可以是同伴活动,也可以是亲子之间的活动。

3.以“游戏”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及个性品质的培养,也能帮助幼儿社会化,形成规则意识。说教式的规则教育,不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游戏因其具有渗透性、灵活性,更适合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规则意识可帮助幼儿在确立自我意识时有效评判自我行为,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叛逆期,形成更有利于其社会化发展的自我意识。

4.以适度的挫折教育增加幼儿抗挫力

适度的挫折教育有助于幼儿成长,同时有助于平衡幼儿在叛逆时期因意志受阻挠所产生的挫败感[8]。可以在监护者的积极引导下,让幼儿经历适当的挫折,如延迟满足、参与一定劳动、稍加改变环境等,使幼儿汲取经历挫折后的经验,客观面对矛盾,让幼儿心理逐渐变得强大,为以后的成长做好心理准备。

5.巧妙运用强化作用

巧妙运用强化作用,如以奖励、称赞等正强化方式增加幼儿正确行为发生次数及频率,通过惩罚或减少奖励等负强化方式减少幼儿消极行为的发生频率。也可以尝试冷处理的方式避免强化不恰当行为。相对于惩罚,应更多采用表扬和安慰的方式;相对于减少奖励,应更多采用增加奖励,以此逐渐转化叛逆幼儿心理。针对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可通过家长示范、同伴示范、榜样示范帮助幼儿观察别人的行为后果,以利于幼儿调节自我行为和心理反应[9]。

(三)“幼儿为中心”的发展教育

1.提高幼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

从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对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进行准确定位,特别是专业技能培训,针对解决幼儿叛逆问题进行专门培训。根据幼儿园发展定位,注重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考核筛选,整体提高幼儿教师能力和素养,使其能够胜任幼儿教育工作岗位。

2.营造舒适和谐的幼儿园环境

营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加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文化建设、设施建设,形成健康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幼儿园环境设计应凸显对幼儿的关怀,选择幼儿感兴趣、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的设施,使幼儿在舒适和谐的环境中顺利融入幼儿园生活,逐渐缓解焦虑。同时利用幼儿园玩具吸引幼儿,转移并化解幼儿自我意识的矛盾。

3.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幼儿教师的角色不仅是老师,有时也需转变为妈妈,要像妈妈一样对幼儿精心照料、安抚,树立亲和形象。教师的爱对幼儿会产生直接影响,针对初入幼儿园幼儿的叛逆和焦虑,要有更多的包容、接纳、关爱,以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4.优化幼儿园教育内容和方式

改变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通过游戏化教学、绘本教学和情景教学等多样化教育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与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叛逆期性格特点及兴趣的结合。

(四)家园合力共促幼儿发展

1.加强家园沟通

应及时就幼儿在家、在幼儿园时的行为表现和心理表现进行沟通,共同探讨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家园形成教育一致性,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开展亲子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加强幼儿、家长及幼儿园的情感联系,融洽幼儿与家长、幼儿与教师、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幼儿叛逆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幼儿教育者及家长应正视幼儿的叛逆行为,正确认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及幼儿教育规律,根据幼儿的心理变化适时地调整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发展需要多些理解和包容,从而实现与幼儿的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玩具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