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以唐诗宋词为例

2020-03-03 12:06
林区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青春基础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 2642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必须使其“薪火相传、代代守护”[1]。唐诗宋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理性的光辉。科学合理地开发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寻美,夯实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相得益彰。

一、唐诗宋词融入“基础”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唐诗宋词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利于启迪大学生感悟人生智慧,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品德高尚的公民和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 唐诗宋词释疑青春之问

社会纷繁复杂、物欲横流,人生之路何去何从?谁的青春不迷茫?大学生普遍面临“成长的烦恼”“青春的困惑”。“基础”课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列举了大学生的诸多烦恼与困惑。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青春难以绕开的话题。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如何安抚无处安放的小情绪,如何应对佛系思想?教师通过引用唐诗宋词中的经典名句,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解锁青春之问,护航青春之旅。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大学生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了行动指南。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大学生奉献国家提供了人生指南。如何正确看待人生的得失,护航青春,顺利度过人生的逆境?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大学生超越失败,走出困境提供了精神指南。一个人只有克服自我的绝望,奋发向上,才能脱离绝境,迎来人生的光风霁月。

2. 唐诗宋词塑造家国情怀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爱国主义过时论”在大学生中大行其道。如何抵御“精日”思潮的侵蚀?如何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这是“基础”课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必须直面应对的问题。教师可以借用唐诗宋词启迪大学生思考爱国这一话题,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通过引用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受他决绝铭志,誓死不降的崇高民族气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则描述了年老体迈的陆游心系国家、捍卫国土的家国情怀。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现了收复失地、保家卫国的决心。通过这些体现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经典名句,借助背景音乐,感染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志,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唐诗宋词引领崇德向善

快节奏的生活,迷茫的青春,校园里充斥着爱情虚无主义、亲情冷漠等现象。“基础”课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专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阐述,帮助大学生澄清思想的迷雾。教师通过引入唐诗宋词的经典名句,可以增强此类问题的阐释力和说服力。唐诗宋词可以引领大学生追求爱情之美,体验爱情之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告诉大学生真正的爱情不在于上课时的卿卿我我、眉来眼去,要珍惜爱情而不能消费爱情,要拒绝“快餐式的爱情”,不能亵渎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描写了爱情的难舍难分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唐诗宋词还可以引领大学生追求亲情之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现出的牵挂亲人、思念亲人的浓浓亲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现出的渴望亲人团聚和醇厚的思乡之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出的感恩父母,渴望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在“基础”课中适当引用唐诗宋词,让大学生如沐春风,在诗情画意中感受亲情之美、爱情之美,在春风化雨中崇德向善,提升人生境界。

4. 唐诗宋词引导勤勉好学

学习无用论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借助于唐诗宋词的经典名句,引导大学生要多读书,学真本领,为实现人生价值和民族复兴做好知识储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诫大学生要珍惜青春韶华,多读书,免得留下“老大徒伤悲”的人生遗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生动地说明了读书、知识储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避免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则说明了读书对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基础”课中适当引用唐诗宋词,引导大学生树立优良学风,自觉抵制学习无用论,创设崇尚读书的良好氛围。

5. 唐诗宋词夯实文化自信

韩流文化和美剧在大学生中造就了一批铁杆粉丝,他们言必称外国,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上的民族自卑感。“基础”课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就试图为抵御此类问题的侵袭提供“药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唐诗宋词韵律独特、用词华丽、蕴含哲理、意境超凡,令人读来回味无穷,不禁慨叹古人良好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语言艺术。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唐诗宋词,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他们克服文化自卑感,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绵恒持久的文化动力,以一往无前、蓬勃向上的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重回世界文化之巅。

二、唐诗宋词融入“基础”课教学的价值原则

唐诗宋词内容庞杂,不能一股脑儿地拿来就用,必须坚持继承与扬弃的统一、价值引领、主次分明,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为“基础”课教学服务,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服务。

1. 继承与扬弃的统一

习近平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唐诗宋词中岳飞、文天祥等人的爱国和忠君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思想带有深刻的封建社会烙印,有历史的局限性,对于这一点必须和大学生讲清楚。因此,在继承他们保家卫国、忠于国家精神的同时,要对其中的封建思想加以扬弃,做到古为今用,以文化人,滋润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2. 价值引领

唐诗宋词内容涉及面广,有的诗句隐含着消极的思想,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就体现出消极享乐思想。而唐代诗人杜秋娘的经典名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其本意在于劝解世人珍惜青春时光,而不要满脑子的拜金主义,却被很多大学生断章取义,当作及时享乐、挥霍青春的至理名言而奉为圭臬。教师在引用唐诗宋词时,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澄清思想误区,科学合理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3. 主次分明

将唐诗宋词引入“基础”课教学,是为了利用其中诗意的语言、丰富的思想内涵教育引导大学生求真向善寻美,提升人文素养。所以引用唐诗宋词要篇幅适度,只讲解引用有价值的部分,只解释该词句的思想和价值内涵。此外,对于唐诗宋词的写作手法、押韵、平仄等知识则可以避而不谈,因为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课,不是诗词欣赏课,更不是语文写作课。要处理好主次关系,做到主次分明,防止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三、唐诗宋词融入“基础”课教学的价值实现路径

唐诗宋词融入“基础”课教学,发挥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需要结合有关专题,融入课堂教学;也可以融入实践教学,开展诗词地理游学;还可以融入第二课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文化人。

1. 唐诗宋词融入课堂教学

首先要提前确定才艺展示的主题,围绕立志、爱国、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组织学生分组搜集唐诗宋词中的有关佳句。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课前才艺展示,每组5分钟左右,涉及诗词内容、诗词创造背景等方面。此外,还可以将唐诗宋词融入“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讲述第三章坚定理想信念时,可以引用一些名言名句,“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则说明了志向坚定和成功的辩证关系,引导大学生在持之以恒的追求中实现人生的理想。“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则告诫大学生要珍惜青春年华、砺志铭德,追求人生理想,成就精彩人生。通过这种碎片化传播渗透,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 唐诗宋词融入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诗词地理游学,在实践教学中体味唐诗宋词之美,感受精神洗礼,提升人文素养。在游览庐山中,体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在游览寒山寺时,领略“月落乌啼霜满天”之美,感受“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人生体验。在秋日带领学生到郊外登高望远,发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精美,感受“空水澄鲜一色秋”“白云红叶两悠悠”的秋韵。在轻松愉悦的吟诵唐诗宋词中游览大美河山,在品读传统文化经典中培育大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国家的情怀。品读唐诗宋词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3. 唐诗宋词融入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基础”课教学的必要补充,以其形式多样、风格活泼的特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传统文化社团开展唐诗宋词诵读比赛、辩论赛、校园诗词大会,发起“寻找校园诗词达人活动”,掀起学习传统文化,品读唐诗宋词活动。这样的活动更加柔性、更加亲民,更容易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唐诗宋词实现对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修身立志砥德的目的。

唐诗宋词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2],必须使其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将其融入“基础”课教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基础”课教师必须努力挖掘唐诗宋词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基础”课教学完美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提升的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青春基础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唐诗宋词选择读》注释献疑(三则)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