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全科教师的“全科”不应该只被理解成能够承担小学多门学科的教学,而应把“全科”理解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全科”的关键在于能否以“全科”的背景、视野和能力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化教学,实现小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加强通识教育、价值观教育、情感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情怀等,这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内在要求。小学全科教师本质上要求教师将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把关于生活与世界的完整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课程综合”,对全科教师能力的核心要求是“综合能力”。
素养是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职业素质又涵盖职业精神[1]。而小学全科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师德与教师情意)、知识素养(以本体性知识为主)、能力素养(教师技能)、职业心理健康。
为了解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素养,我们进行了总样本为222份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具有良好师德的份数是140份,占总数的63.06%;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的份数是54份,占样本总数的24.32%;具有广阔的知识面的份数是27份,占样本总数的12.16%;由其他主体评价的份数是1份,占样本总数的0.45%。综上数据,一个优秀教师首要的素养还是良好的师德,其次才是专业知识。
表1 您认为成为本专业一个优秀教师首要的是(单选)
职业道德素养对于教师来说,更多的是爱岗敬业、忠诚、进取、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爱岗敬业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全过程。忠诚、进取、奉献、创新都是一种职业的精神,只有忠诚于岗,才会乐于奉献;只有积极进取,才会不断创新。
很多学校更关注教师的师德养成与教师情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师德规范和考核方法,大致从师德师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学生培养与指导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查(见表2)。
综上可见,教师师德与教师情意的养成是多方面的,需要多角度考查,XX学院考核评定体系的制定使师德与教师情意更加多样化,给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注入了新鲜血液。
表2 XX学院教师育人工作积分考核评定体系
师范学院的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拥有广博知识基础的教师,为全科教师的培养奠定认识上的基础[2]。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更高要求。作为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知识素养是作为全科教师最本位的素养,是基础和基石。
从表1中可知,除了以师德作为优秀教师的素养之外,专业知识更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而小学全科教师的知识素养更多的是对本体性知识有更高的要求。本体性知识是指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主要包括该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等内容。从这一概念可看出,知识、理论、技能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与此同时,知识应该具备综合性,这一综合性不只是掌握多个学科知识和教学,而应该是能够通过知识的统整与融合,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而有用”。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有实践知识,实践性知识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知识、创造知识、挖掘知识,实践性知识让学生真正从做中去感受实践知识的重要性。此外,还有通识性知识,通识性知识是学生能够得到长远发展的重要砝码。小学全科教师要能够综合学习与运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及融会贯通音体美等学科,这都是通识性知识所能够赋予的。所有这些无形中都制约了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能力素养是小学全科教师不可缺少的素养,是全科教师从事其他活动的基本保证。教师的能力素养也是教师技能,包括教学实践能力、探究反思能力、自我提升发展能力等,这些能力更多是站在全科视角下综合能力的表现。对于任何教师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教学实践能力,而教学实践能力包括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这需要全科教师融合课程之间的联系,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探究反思能力是就全科教师发展而言的,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自我发展能力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我、锻炼自我、促进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能力。
能力素养的不断提高,让小学全科教师有能力、有自信、有担当地站在讲台上,发挥他们的主导地位,展示他们的“多技之长”。
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知识、能力这些素养之外,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也尤为重要。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缺乏沟通,也缺乏真诚。而作为小学全科教师,应该以关怀、感恩的心态对待学生,以积极、热爱的情感对待工作,这些都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从学生和家长层面来看,他们更希望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爱心、耐心及责任心。从教师的心理特征来看,教师的认知、人格特征与教师职业成就有很大关系。小学全科教师对其心理健康有着更高要求,也是其实施有效教学和管理的先决条件。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态度、意识及人格等因素,能够直接促进教师教学与管理切实有效地开展,是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素养的前提。职业的倦怠、职业的压力及职业的束缚无形中都加大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但健康的心理可以让教师正确对待这些压力与负担,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身职业之中。
小学全科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理念等素养的形成需要课程来实现。就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而言,大多没有针对小学全科教师进行整合及融会贯通,都只是关注数量上的多少。因此,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
通识性课程对小学全科教师素养的发展是不可忽略的,教师的职业发展短期要看专业知识,长期还要看通识性知识,而通识性知识应该从通识性课程中获得。通识性课程可分为通识必修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应注重人文基础知识的积累、科学理性精神及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通识课程具体可以设置为以下几类:
1.人文历史课
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应为必修课程,这些课程致力于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政治信念、远大理想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增设中外文明史、中外经典乐队等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可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化涵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科学理论课
其中数理基础、科学探索系列、计算机应用及高等数学等可作为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除此之外,还可开设社会发展、公民教育系列和逻辑学等课程,以解决教师发展与教学等实际问题。
3.艺术健康课
这些课程中大学体育、心理学等课程可作为必修课,可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先决条件。如音乐舞蹈、环境创设、美术等课程可培养学生的艺术与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艺术健康课让学生的身心得到熏陶,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学科课程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现在小学教师主要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要知识性课程,以美术、自然、体育、思想品德等为艺术性知识课程。针对不同科目特点,可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线性代数、解析几何、代数、美术、舞蹈等。小学全科教师的学科课程应该整合统一文理与艺术,但这些课程的开设要更多地关注课程的精髓以及学生的特点,以便顺利完成学科整体知识结构的学习。
教育类课程是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外教育史、教育学、普通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统计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这一系列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教育的问题,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教学、管理及教育情怀必须开设的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技能实训课(语文、数学、英语等)、三笔字、教学设计、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这些课程是为了使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模拟教学来感受教学实际的全过程。而这种模拟教学应在微格训练室中进行,学生模拟教学后可通过“回放”看到自己教学的全过程,具有时效性和直观性。
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更多的是以灌输、识记知识为中心,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标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法真正适应小学生所具有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因此在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过程中,应寻求多种教育教学模式来适应课程改革的变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现并掌握原理和方法。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来说,探究式教学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必须采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学活动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多种教学艺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塑造完美人格的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注重启发过程的发散性和层次性。对于小学全科教师来讲,需要胜任多种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中,启发式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情境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需要在情境式教学中进行,且有绘画、体育、音乐等元素的参与。情境式教学强调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以音乐、朗诵、角色扮演等形式潜移默化地进入教育教学情境中,使他们真正受到启发,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但在情境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直观性与趣味性、目的性与实践性的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的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转变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而翻转课堂正好做到了这一点,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讲授,把客观的知识真正带入到实践中,进而发挥感知性和自主性。例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造字法入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声旁形旁,再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汉字、爱上汉字,从课上到课下再到课上,由教师到学生再到学生,这就是翻转课堂最真实的写照。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这才是教育教学最终的落脚点。
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教育见习与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中。
1.见习
见习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环节。见习让学生将所学的教育教法类课程知识能够直观地在小学课堂中呈现,并第一时间与一线教师、学生直接对话,夯实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但是在见习中也要注意几个问题,例如见习的时间应该在几年级、见习总共时长是多少、指导教师是否一直跟随学生深入一线实习等等,这都是教育见习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应该做好见习前期准备、过程指导以及后期的评价与反思,使见习能够真正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去感受挖掘实际课堂与学校理论知识是如何融合与发展的。
2.实习
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教学实习是师范生都要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时间大多数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而实习主要是撰写教案、作业批改、全程备课上课等。通过一学期的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在实习中做到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对于小学全科教师来讲,实习模式的完善,应该从实习的时间、内容,实践基地的设施、管理、保障,导师的素养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予以考虑,不要只局限于实习时间、实习形式以及实习评价,要真正将实习作为培养全科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来源。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应确保其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将学科之间的联系自觉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真正将“融合”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