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化”旅游基地的路径研究
——以河池为例

2020-03-03 12:06
林区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河池五化山水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 54700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革命老区是孕育中国革命新生的摇篮,更是孕育新中国的摇篮。进入新时代之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加速器,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支撑。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内涵,并加以重构,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构建“五化”旅游基地,对于创新革命老区脱贫建设新模式和建设“壮美河池·宜居乡村”意义重大。

一、河池旅游文化概况

广西河池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余脉,是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省份出海通道的咽喉之地。河池既是壮族、汉族、瑶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同时也是革命老区。作为广西农民运动的策源地,这里既走出了中国农民运动的先驱韦拔群,也遗留了众多与邓小平、张云逸等革命先辈相关联的革命遗址与遗迹。除此之外,河池地区的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也独树一帜。

1.河池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中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河池这片流淌过众多革命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红色文化资源格外丰富。河池市139个乡镇(街道)中,有100个乡镇被国务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划为革命老区[1]。河池走出了韦国清、韦杰等七位新中国开国将军,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少数民族将军之乡”。现存主要的红色革命旧址有: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韦拔群故居、东兰革命烈士陵园、燕洞会议旧址、二十一师三门海秘密指挥所及兵工厂旧址、红七军宿营地河池镇红军标语楼旧址等。

2.河池乡村文化

河池是中国乡村“自治”与“民主”的先行示范区。河池市宜州区的壮族村寨——屏南乡合寨村,是新中国基层最先酝酿村民委员会的所在,更是最先在少数民族地区扛起中国村民自治大旗的第一村寨。1980年,合寨村村民聚集在村口的大樟树下,以无记名的方式选举产生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的管理组织——村民委员会,率先开启了中国乡村的“自治”之路。村民委员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和《封山公约》。其中《村规民约》需要全体村民代表签字和盖章,特别对村民的陈规陋习,如赌博、唱野歌等不文明行为做了严格约束。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把村民委员会写入其中,确立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宪法保障。到1985年,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

3.河池民族文化

河池境内世世代代交错聚居着壮族、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侗族、水族等8个民族。河池各族人民以自己独有的民族智慧和共同劳动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点的民族文化。河池各民族在民俗、节庆、服饰、丧葬等方面,都保留着自己本民族的民族形式与民族特点,其中尤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节庆活动极具吸引力。如:仫佬族依饭节,是仫佬族人祈求神明保佑农业丰收、人丁兴旺的传统节日,具有强烈的感恩和祝愿色彩。壮族蚂拐节,是河池红水河流域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以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丰。毛南族分龙节,集歌、乐、舞、戏、竞技为一体,表达毛南族人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以及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白裤瑶族的服饰文化、铜鼓文化、婚葬俗文化等极富民族特色,尤其是别具一格的“砍牛”仪式,充满了白裤瑶族文化的神秘色彩。

4.河池山水文化

河池的喀斯特地貌资源占广西喀斯特地貌总资源面积的24.34%,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王国。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河池得天独厚、别具一格的山水自然文化。如荣获全国首届“最美家乡河”称号的下枧河;既有长江三峡的壮观,又兼具漓江秀美的龙江河道、原生态探险游的桫椤谷漂流、具有多样化民俗的壮族村寨以及悬崖观光栈道,这些构成了河池小三峡喀斯特地貌的极致探险体验;以山青、水秀、石奇、洞幽著称的恩村洞天;被中国和英国两国的岩溶地质专家联合考察后一致认定集天下岩洞之美于一身并号称“天下第一洞”的巴马百魔洞;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世界之窗”的凤山三门海天窗群奇观等。另外,享有“桂西风景新珠”美誉的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长寿之河——巴马盘阳河、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环江喀斯特地貌、属于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植物的王国和鸟类的天堂”与“天堂之旅”雅号的天峨布柳河、川洞河自然保护区等。

5.河池生态文化

新时代,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物多样性是河池各族人民最大的公共资源和共享的生态福祉,是衡量“壮美河池·宜居乡村”的关键指标。河池作为 “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铜鼓之乡、世界长寿之乡、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的生态福地,自然生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构成了河池独有的生态景观体验。全市现已发现的植物种类多达203科、697属、1 850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种就有60种。河池境内还生活着灵长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有700余种,被列为国家珍贵稀有保护动物名录的有20种之多。另外,河池境内水系众多,水能资源蕴藏量巨大。现已探明的河池全市水能资源存储量约为1 000万千瓦,占到广西水能资源存储总量的二分之一多。目前,国家在红水河流域建设的10座梯级电站,有4座建设在河池境内。如,河池天峨县境内建成并已经投产运营的龙滩水电站,是红水河流域梯级电站中最大的水电站,是全国第二大水电站。同时,河池位于环太平洋金属成矿带,有着异常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全市139个乡镇中都有矿藏资源储量,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 锡、铅、锌、锑、银、铟、镉、硫、砷等9种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居广西第一。其中,锡金属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锑和铅金属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此外,钒、铜、镓、金、铁、大理石、煤的储量也极为丰富。

二、河池“五化”旅游基地的构建路径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成为左右江革命老区未来10年加速发展的行动纲领以及编制老区振兴专项规划、布局实施重大项目的政策依据,更为河池“五化”旅游基地的构建提供了政策引领。新时代,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河池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要求。

1.加强河池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的协同开发

推动河池全域旅游大格局的构建,实现全域乡村振兴,只有发挥河池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的多重叠加聚合效应,才能更好地挖掘河池乡村本身独具特色的多种功能和旅游价值。如,巴马县可以充分依托巴马作为长寿养生国际旅游核心区、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以及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多重功能优势,加强巴马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盘阳会议会址等红色文化遗址的体验性功能开发,拓展巴马番瑶祝著节、壮族三月三歌节、蓝靛瑶抛绣球以及土瑶射弩和打陀螺等纯朴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巴马盘阳河、百魔洞的生态山水风光旅游体验,让旅游者在巴马的自然山水间,参与古朴的民族文化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实现一次既与众不同的多样化生态休闲,又不失品位的河池乡村全域之旅。

2.依托产业为支柱,构建“五化”旅游基地

围绕河池农业特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河池特色农业产业为总抓手,依托“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即“十三五”期间发展300万亩核桃、200万头香猪、150万头(只)肉牛肉羊、150万亩油茶,分别发展100万亩的“三特”水果、糖料蔗、桑园、板栗、淡水生态养殖、富硒农产品基地,实现“文化+农业”融合发展。在创新脱贫建设模式的过程中,善于转化和创新地区优势,将河池独特的红色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宜州作为中国桑蚕之乡,可以利用其桑蚕养殖与桑蚕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刘三姐故里——山水文化”为主线,打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再现乡村传统种桑养蚕的田园生活场景,让游客实现“寻农家源、观农家景、品农家宴、赏农家韵、感农家情”的旅游体验。另外,围绕以“刘三姐故里——嘉联丝绸工业之旅”为主线,实现山歌文化、丝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出“山歌+丝绸”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国家3A级桑蚕工业文化旅游景区。目前河池核桃种植总面积达260万亩,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打造以核桃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形成核桃产业生态圈,从而实现“种庄稼”与“种风景”的融合。

3.村民积极参与为纽带,激发村民脱贫内生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村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在建设“壮美河池·宜居乡村”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村民物质生活上的富裕,更要把村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环境上的富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考量,乡村振兴除了要实现“口袋富裕”之外,还要实现“脑袋富裕”“心态富裕”“生态富裕”[2]。如此,乡村振兴才是全面的振兴。南丹县启动“千户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项目中,白裤瑶贫困群众以“主人翁”的精神,坚持“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建设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配套建设西南大通道白裤瑶民俗风情旅客集散中心、白裤瑶民俗风情自驾车营地、歌娅思谷、白裤瑶民俗风情小镇等项目,实现村民增收。

三、河池“五化”旅游基地构建的思考

河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河池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中心任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1.政府支持与乡村自立相结合,构建新型脱贫体系

加强政府在河池“五化”旅游基地构建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将河池的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充分发掘并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各项任务中,着力构建河池全域旅游大格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建设“壮美河池·宜居乡村”,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叠加效应,确保到2020年与全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特色引领,发展文旅产业

依托河池地区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的多重属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现河池各县区差异化发展之路。2017年12月,河池镇启动红色特色名镇专项规划,进一步深度发掘全国红军标语第一楼的河池镇红军标语楼蕴含的红色文化,并融入河池镇境内壮王湖、流水岩瀑布等山水自然风光,实现“红色文化+山水文化”融合发展;宜州区合寨村依托中国乡村自治第一村的优势重点发展乡村自治文化旅游;都安县大定村依托民族工艺重点发展竹藤草芒编织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民族技艺特色编制产业,坚持一线一特色,实现河池各县区文旅经济高质量和特色化发展。

3.加大改革力度,由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生态、环艺、建筑等多学科专业人士联合行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构建河池“五化”旅游基地,形成全域旅游大格局,不是单一部门、单一学科人才所能成就,需要以系统化的思维,打破原有区县单一旅游发展模式,构建各区县内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的多元复合开发模式。如,东兰县作为红色文化富集与开发相对成熟的区县,在保有红色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本区域内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构建“1+X”旅游复合开发模式,发展壮大河池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结束语

新时代,河池革命老区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一方面要加强对老区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的协同开发。以河池特色农业产业为抓手,在创新脱贫建设模式的过程中,构建“五化”旅游基地,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建设“壮美河池·宜居乡村”,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猜你喜欢
河池五化山水
河池学院办学特色推介·音乐与舞蹈学院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梦幻老君山
山路颂歌
河池娃问鼎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等
《山水》
“五化”建设给力纪律审查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