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众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研究

2020-03-03 12:06
林区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专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创新创业中心,郑州 450046)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李克强总理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大本钱。目前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创新之中,催生了新供给,释放了新需求,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互联网+”新业态逐步形成的历史新机遇面前,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在“专创”融合、构建“双创”教育生态链的思想指引下,搭建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但是在现阶段,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面理念滞后,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纳入教学环节。从而教师认为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是影响正常教学;部分家长则认为是浪费学生时间和自己的财力;学生更无法了解和参与满足最基本的社会真实需求这一实践活动中;创新创业工作者自己又觉得做的是学校边缘性工作等等一系列问题。加速从这一困境中突围,完成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营造良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舆论环境,构建让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要性的再认识

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此指导为出发点,剖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实现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本质职能的积极作用,揭示双创教育在高等教育不同环节和层面上的积极作用。

(一)课程改革的加速器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天然属性,而将创新思维与方法融入专业课程, 采用整合、重构等策略,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及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广泛开展主题教学、模块教学以及体验式和引导式课程教学模式[1],从而变气氛沉闷的灌输式教学为气氛活跃的多模式、多手段课堂教学新形态。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器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已成为遏制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羁绊,而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借助创新创业政策东风,导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因素,加强创新创业工作主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合作交流,强化科研管理部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推动科研服务教学,同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回馈社会。

(三)校企合作的稳定器

高校建设常规的产教研实训平台的目标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建立良好校企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条件[3]。基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校企合作则更加关注于学生本人的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接触行业,在深度参与企业实际运行项目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衍生出基于专业的创业项目,解决生产或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间接地满足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诉求和企业低成本运行的实际需求,有利于维护和稳定校企关系。

(四)综合素质提升的助力器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的解放,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专业教育是面向特定领域,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广泛开展的通识教育、第二课堂等教学模块也是在弥补学生对专业领域以外知识和能力的欠缺,但这些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的学习不容易直接表现,创新创业教育则通过对其创新精神的塑造、创业能力的培养,组织各种类型的竞赛、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亲身体验来提升综合素质。

(五)人才培养质量的检测器

审核评估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是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有力抓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则是对单一学生或学生团队的一次全方位检测,是检验课业成绩、毕业论文(设计)等传统学习成果的必要补充。提供平台,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综合赛事,让部分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不仅给了学生充分展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机会,同时也是对人才培养质量最有效的检测。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及创造精神和能力、解决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不足、补齐课堂教育短板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学校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为了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给学生提供步入社会前检验自身综合能力和试错机会的平台。但是,在实际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

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另一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而忽视其教育属性。高校教师仍未完全转变观念,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锻炼,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课堂教学;其次,社会以及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者的宽容精神,认为创业是少数人的事情,缺乏资源和经验的学生则很难创业成功,功利主义导致高校不愿对不可预期的事加大投入;再者,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态度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上级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并没有真正引起高校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尚不适应需要

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较远,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基于OBE理念的“金课”难以落地,学生在课本上获取的知识不能很快应用到社会实际需求中。

(三)创新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创业扶持资金渠道少,软硬件资源供给不足

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 以保障其能够在实践中增长经验,高校也配套了诸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性制度。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体系予以规制,在日常工作中通常得不到有效执行,导致创业扶持资金渠道少,软硬件资源供给不足,难以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动能没有被完全释放。

(四)为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的服务不精准,所要非所得

创新创业者需要的是资金、办公场地,需要的是精准的政策服务和资源对接,需要的是智力与专业化技术的支持和商业逻辑指导。而大多数创新创业平台无法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宽容”的资金渠道,提供的政策服务与技术指导也大多是“普惠”性质,无法精准服务于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际,导致提供的服务反而成为创新创业者必须参与的“甜蜜”负担。

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系统化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教育工程,创新创业实践基础平台建设的人员主要由学生、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导师、创新创业管理与服务等人员组成,将其按功能不同可划分为基础性教育教学平台、培育型资源平台、专业学科竞赛平台及创新创业综合成果性平台[4]。同时将四个平台建立强强联系,有机整合,建成高耦合度的系统化实践平台。

(一)打通平台孤岛,聚合服务能力

1.探索教师布置或学生自主寻找的基于课程或专业阶段学习的创新创业项目任务模式,以任务的完成情况来代替课程或专业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探索毕业论文(设计)四年一贯制,以基于专业开展的学生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结果;以这些强制性学业任务和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学生自愿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全面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2.全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创客空间(工坊)等学习、研究和实践空间平台,配备专业实验(实训)教师,指导帮扶大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自主学习,解决专业学习和研究等实践环节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全面提升[5]。

3.在理论学习和开展实践项目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专业学科竞赛和综合性创新创业大赛,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知识水平、促进专业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的目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与产业实际需求,使其在大赛中将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4.部分有创业想法和意愿的大学生通过前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开展实践项目经验的积累可进一步申请入驻学校的创新创业载体。通过创新创业载体的帮扶和孵化,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创业潜力,提升实现创业梦想的成功率,同时也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综合性赛事成果质量,有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增强高校支撑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系统化平台模型

以学生为中心,分解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提升的痛点,将功能分散、关联度低的各种平台与服务建立联系,分布式服务与综合性服务有效结合,快速、精准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内因驱动,逐步推进,形成自我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系统

第一步,通过开展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导师与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经过自我学习获得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的全方面提升;第二步,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以及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成果的获得正向激励师生更积极地投入创新创业活动;第三步,创业成功的校友反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第四步,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成效,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创新创业工作又获得进一步重视;第五步,创新创业政策不断完善和改进,平台资源与服务内容进一步扩展。

猜你喜欢
互联网+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