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王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播者、执着探索者、坚定践行者,是中宣部、教育部推出的江苏教育战线上的重大典型。他把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研究作为自己的崇高信仰和终身追求,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牵挂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党的最新理论研究和学校的事业发展。他梦想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每一个学生的心头,把所有大学生都培养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教师应成为有崇高教育信仰的人。高校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对教育事业持何种态度,是否有教育信仰,不仅关系到未来的职业发展,还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稳定与发展。纪念王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王强精神,对塑造江苏高校师范生的教育信仰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归纳王强的先进事迹,概括王强精神及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王强精神对江苏高校师范生教育信仰培育的启示。
江苏教育战线上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师德模范,事迹感人至深,精神催人奋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四有”好老师的内涵,传递了正能量。作为教师的王强,从青年起,就一直与教育打交道,他把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研究作为毕生追求,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体现了一名70后年轻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对党的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无论是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都给当下教育事业的发展、江苏高校师范生的教育以启示。
1.教学工作不做教书匠,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自工作以来,王强始终站在思政教学一线,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己任,先后承担多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及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工作。他致力于研究如何才能真正上好思政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让每一节课都有品位,这是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上好一节课,他认为首先不要照本宣科。他总是在全面地理解和系统地驾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努力把课本体系变成他自己的教学体系,并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在讲授中注入自己的感情。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王强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每一本作业他都会写上批注,好的观点逐一点评,值得推敲的想法课间会与同学个别交流。再次要学以致用。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还要让大学生真学、真用和真信马克思主义,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科研工作不做跟风者,做马克思主义的求索者
王强的研究方向是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虽是一个强手如云的研究领域,但他并没有趋之若鹜。他经过长期细致的研究,把中国共产党的劳资政策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经过积累,他申报并成功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的研究成果对解决社会中的劳资矛盾以及社会公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定程度上拓宽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围。他的研究旨趣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民生疾苦应有的关怀和关切,体现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责任担当[1]。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孜孜不倦的研究,即便是身患重疾,他也笔耕不辍,坚持研究。他先后在专业权威期刊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为解决当前社会劳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3.管理工作不做传声筒,做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
王强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融入工作中,把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融入工作中。他担任学校中层干部以后,心中始终装着学校的事业。为尽快熟悉工作,完成角色转换,他虚心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他每次接到上级的任务,总是在吃透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后,团结同事,共同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班主任的王强,他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全方位的,甚至是一生的。他经常说:“对待学生,要像父亲对孩子一样掏心掏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既是学生学业的老师,又是人生的向导;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信仰。很多学生即便是毕业了,还继续接受王强老师的指导。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等权威媒体先后报道了江苏盐城师范学院“70后”教授王强以实际行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感人事迹。王强把个人的梦想同学校事业发展,同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是理论工作者的表率[2]。王强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求索、践行与守望,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体现出忠于信仰、勇于担当、勤于实践、甘于奉献的精神实质。
1.王强精神是江苏高校师范生教育信仰生成的现实要求
教育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实践者[3]。教师肩负着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江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行者,承载着为全国发展探路的期望和重托,迫切需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蓝图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信仰支撑和力量源泉。王强是江苏教育战线上涌现的重大典型,江苏高校的师范生要学习王强忠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王强勇于创先争优、刻苦钻研探索的精神,为江苏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2.王强精神是江苏高校师范生教育信仰确立的榜样示范
王强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王强把毕生精力都放在了教学、科研和学生身上,不当教书匠,不做跟风者和传声筒,充分显示了王强的信仰和担当。通过对江苏高校师范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在对教育信仰的理解这个问题上选择“对教育的价值与功用的极度信服和尊重,热爱教育并执着于追求”占比高达60%,选择“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努力工作,教书育人”占34%,选择“祈求在教师职业铁饭碗的庇护下安稳度过一生”占6%。总体看,有60%的师范生对教育的认识是清楚的,但也有40%的师范生对教育还存在工具化倾向。师范生如何确立教育信仰?王强的先进事迹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示范,即自觉做马克思主义忠诚的传播者和执着的求索者。通过学习王强精神,师范生应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把对教育事业和师范专业朴素的热爱转化为坚定的信仰。
3.王强精神是江苏高校师范生教育信仰保持的内在动力
江苏是经济强省,也是教育强省。市场经济使一些人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教师如果缺乏了教育信仰,就不能潜心钻研学问,就不会甘于寂寞清贫,就不会自觉勇攀科研高峰。长此以往,教育不仅会失去动力,还会失去在面临矛盾和诱惑时作出抉择的最终依据,极有可能作出有悖师德的行为。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假设。在“如果遇到福利待遇更好的工作,你会选择放弃教师职业吗”这个问题上,有13%的人选择肯定会,38%的人选择应该会,28%的人选择应该不会,10%的人选择不会,12%的人选择不知道。这说明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下,江苏高校师范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有半数的师范生表达了对物质更高的需求和企盼。在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盛行的当下,江苏高校师范生如果不能保持对教育的坚定信仰,就会忘记师范生的初心和育人使命,就会出现随波逐流、知行脱节的现象。王强精神具有非常强大的教育力量,可以唤醒高校师范生对自身行为的检视,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自觉做马克思主义坚定的践行者和永远的守望者,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生的事业去坚守。
教育信仰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伟大教育精神的源泉。一个有着坚定的教育信仰,为着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矢志不渝的教育家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教科书[4]。王强精神对江苏高校师范生教育信仰生成的启示是把忠于信仰内化于心,勇于担当外化于行,勤于实践互化于境,甘于奉献同化于群,为将来成为“四有”好老师而努力。
1.把忠于信仰内化于心,做有理想信念的师范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忠于信仰,就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首先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真懂、真信,做到真学、真用。师范生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听党话,跟党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王强心里始终揣着一个梦想,他梦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出特色,他梦想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每一个学生的心头,他梦想把所有大学生都培养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像王强那样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在将来的教师岗位上教好书、育好人。
2.把勇于担当外化于行,做有道德情操的师范生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家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因此,高校师范生要勇于担当,自觉把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摈弃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责任担当的价值观念,不要为个人利益而埋没良知,在为实现中国梦的接力奋斗中,切实履行好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争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作为一名江苏高校的师范生,要大力弘扬王强精神,以德立身,坚持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作人生信条和终身追求,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3.把勤于实践互化于境,做有扎实学识的师范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广大青年要勤学,只有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才能改变世界,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师范生,虽然在校求学期间掌握了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还只停留在书本上,既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没有到一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检验。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高校师范生要像王强那样,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所学理论转化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本领,躬耕于三尺讲台,立足于教学一线,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要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的学识,不做教书匠,而是以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更好地承担起“授业”“解惑”的重任,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成为学生求知路上的指南针和领航者。
4.把甘于奉献同化于群,做有仁爱之心的师范生
在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观影响的今天,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有时不是看一个人的思想有多高尚,为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而是看这个人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另外,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某种程度上的重复性以及其成果的间接性和滞后性,使得社会对教师教育工作成效的认可度不高[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作为江苏高校的师范生,将来要从事教师行业,在教育战线上干事创业,就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要始终保持定力、坚守初心,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远离追名逐利的彷徨,不谋一己之得失,而忧事业之兴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始终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脚踏实地干出一番事业,成就有价值的人生。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还要多关心学生的成长,要始终把关爱学生作为第一责任,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真心换真情,把爱心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学生,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尊重和敬仰。
生命虽已谢幕,但信仰之光永放光芒。王强精神必将指引高校师范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加强自我锻造,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担,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