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20-03-03 11:35赵爱华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赵爱华

(辽东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一、 研究背景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其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是一种办学模式,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要将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在育人过程中体现出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高校专业产教融合的基础,不仅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科研方向的有效性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加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随着“产教融合”的提出,很多专家和学者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董小飞、蔡永东提出在产教融合理念下要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2];邢赛鹏、陶梅生认为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从搭建课程教学研究、校内实验、企业实践、应用性技术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交流等6个平台,提出加强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体系建设的途径[3];文苗指出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应着力在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和整合性建设[4];李丹提出利益共同体是产教融合的关键,同时也是“双师型”师资培训的重要平台[5]。这些专家、学者提出的相关措施和策略有利于推进高校产教融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产教融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4 612篇相关文献;以“双师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6 383篇相关文献;以“双师双能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104篇相关文献;以“产教融合、双师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有15篇相关文献,其中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只有1篇。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企业面临着用人难的问题,急需高校培养大批“用得上”的专业人才。为缓解这个难题,很多旅游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进行校企合作,这也是产教融合的初始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很多院校一直处于校企合作初级阶段,学校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实习”教学任务;旅游企业到学校来招学生,解决企业一时的用工难题,这种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在校阶段,企业就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产教共同育人。产教融合的根本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既需要领域宽泛的知识,又需要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比较复杂,科班出身的教师较少,需要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有些院校比较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将教师派到旅游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或短期的顶岗实践,教师虽然对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无法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及时掌握旅游业信息和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由于教师的缘故,旅游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都很难满足当前对实现产教融合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辽宁省内部分院校专业负责人的访谈,我们发现各个高校都比较重视“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在:一是学校层面制定了关于“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评定标准,定期进行“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二是把“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纳入职称评定或定岗定级等评定工作中,使得广大教师开始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从而主动进行“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从产教融合发展需要的角度看,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

自2015年开始,辽宁省众多地方普通高校进行转型发展,参与其中的高校开始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占比。从总数来看,具有“双师双能型”资质的教师数量在增长,但是从教学实际来看,这些具有资质的教师不一定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也不一定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的教师甚至完全教授理论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在于拥有企业实践经历或相关职业证书。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缺少足够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有待调整

一个专业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应该既有在校的正式教师,还应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这样才能向学生传递足够的来自行业、企业的最新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信息,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院校的兼职教师只是定期来做讲座,并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这样的兼职教师不属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高校应该重视来自企业的一线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不仅要定期到校开设讲座,同时还应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讲授某门专业课,指导实践教学,担任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及答辩评委,从而真正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中的一员,以此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部分高校制定了关于“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也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以加强专业建设。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统一标准,各个高校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因而出现标准不统一的现象,相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在各个学校的待遇也不一样。有的学校重视此类教师的培养,会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此类教师提供更多的到企业进行培训的机会;有的学校认定之后此项工作就结束了,只是将这个资格作为年终考核、岗位聘任或职称评定的一个条件,缺少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训计划和长远规划。对“双师双能型”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与企业近距离接触也成为产教融合的一个重点,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一)对“双师双能型”内涵的界定

虽然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但是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师双能型”的理解却并不一样。有的学校将拥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确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有的学校将教师在企业的实践经历及时间长短作为评定依据;有的学校将教师在企业兼职及其职务或职称作为评定依据。这些评定标准考核的是教师与企业的关联度,缺少的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时不仅要考虑教师在旅游企业的工作经历,还要考核教师在旅游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即专业实践能力。这样,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在旅游企业一线岗位的工作经历,必须能够胜任这些岗位工作。这个“胜任”需要通过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表现等方面来体现。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在高校和旅游企业都有资格、有能力做相关的工作,并且都能做得好。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在产教融合发展背景下,为实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四方合作”“五个共同”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1.四方合作——产教融合的对象

(1)校校合作——学校与学校的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校校合作与交流,可以了解和学习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组织形式、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宝贵经验,也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不仅定期与省内外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互访交流,还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采取与国内外高校合作的途径不断加强教师学术修养。2013—2016年,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选派教师分别到美国、我国台湾地区进修学习来丰富教师的专业视野,提高教师专业的理论水平;2015—2018年,聘请华侨大学郑向敏教授为责任院长及客座教授,定期为广大师生传经送宝,采取“一对一、手把手”的方式帮助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多年来,我们与省内其他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合作关系,例如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渤海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现并入管理学院)、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现并入萨里国际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等,通过邀请旅游专家进校授课、讲座、围绕旅游热点举办高峰论坛,选派教师深入这些院校进行学习,组织系部主任进行专业建设研讨等方式取长补短,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

(2)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和就业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企业的需求引导高校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创新能力。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组织专业教师在本地区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每个星期或每个学期都在企业中工作。2016年7月,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学院千名专家进千家企业活动实施方案》,组织专业教师到外地旅游企业进行3个月的顶岗挂职锻炼,重点是推动教师实践能力的养成。自2016年1月以来,分批次组织12位教师到北京昆仑饭店、凯宾斯基饭店及辽宁省城乡规划建设设计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脱产顶岗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力度。2018年起开始组织专业教师在本地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挂职锻炼,重点是结合本地旅游业发展的实际进行相关研究,为企业出谋划策。同时,组织教师参加丹东市旅游销售、管理人员培训、旅游市场营销策划、节事活动策划、丹东旅游形象与旅游活动宣传等活动。通过大力的支持与投入,加强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成“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3)校行合作——学校和行业的合作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与行业合作,学校可以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可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行业还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提升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是中国旅游协会会员单位、中国旅游教育协会理事单位、辽宁省旅游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辽宁省旅游服务校企联盟副理事单位和辽宁省旅游协会冰雪温泉旅游分会副会长单位,同时也有部分教师担任着地区旅游协会导游分会会长、辽宁省旅游教育协会副会长、辽宁省旅游服务校企联盟理事等职务。通过参与这些旅游行业协会所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旅游A级景区评定与复核工作、担任全国旅游服务技能大赛评委、担任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现场考试评委、参加旅游高峰论坛等活动,对专业教师获得最新行业信息、丰富专业实践经验、提高学术研究水平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每年举办的面向全国高校旅游专业的旅游服务技能大赛,辽东学院每年都派学生参加比赛,并取得很好的成绩。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学促用,不仅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也有效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又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4)校政合作——学校与政府的合作

学校与政府合作不仅强化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有利于提高学校科研水平,优化学校办学质量。为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很早就重视并与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辽东学院与丹东市旅游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6],学校组织教师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贡献智慧,组织学生在旅游旺季提供服务,同时吸纳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一线人员到学校传经送宝,参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2016年,旅游管理专业牵头建设服务丹东旅游发展的平台,联合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丹东旅游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争取了中央财政的项目支持60万元,为这个中心建设了一个支撑平台,购买了大量的研究软件,并建设一个“3D情景旅游业务创新仿真平台”;又为这个中心申请辽东学院的“校级重点培育的应用类科研平台”项目并获批。利用平台的先进资源和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势,联合社会有实力的旅游、酒店企业、政府机构、科研院校等进行对外的人员培训、课题研究等活动。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注重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战略,组织教师围绕地方社会经济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智力服务,如为丹东市“十三五规划”提供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的思路研究》重大课题研究、为“2017年中国旅游日辽宁分会场暨丹东鸭绿江旅游节”承办“高峰论坛”活动等;以旅游企业兼职咨询、千名专家进企业、专家交流咨询、课题研究咨询以及提案咨询、实验室开放等方式,为丹东地区的旅游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这样既突出发挥教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所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论文研究更有现实意义。

2.五个共同——产教融合的内容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北京地区的昆仑饭店、凯宾斯基饭店,丹东地区的福瑞德大酒店、希尔顿酒店、建国威尼斯酒店、丹东国际旅行社、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丹东断桥景区、虎山长城景区、凤凰山景区、大梨树景区、宗裕温泉度假区及丹东旅游发展委员会等单位的管理者、校内外旅游专家以及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校企联合、协同指导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专业建设,共同设计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目标与内容,并在课程体系设计、学时设计、实践教学设计等多方面突出专业的应用型导向,为社会培养紧缺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这一方案是校企合作、多方参与修订的,修订中遵循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向旅游行业企业调研、向专业教师调研、向外校专家学者调研的3个阶段完成修订。在方案中为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35%,构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形成了“阶段学习—阶段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共同组建教师队伍

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现有教师20人,都通过了“双师素质”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95%;旅游管理专业现有企业兼职教师15人,在选聘兼职教师时成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委员会。这些兼职教师有着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都是专业行家里手、业务尖子,具有很强的管理与创新能力,他们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内的实训课程、校外的实践教学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与答辩等环节。此外,引进丹东新友谊集团合作创办酒店实训室,其员工就是专业教师;引进丹东中青旅行社合作创办旅行社实训室,其员工随时指导我们的旅游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在这些实境实训室学习时,教师也是企业的员工。通过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我们实现了两个转变,一个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二是从学校教师到企业员工的转化,专业教师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拥有一流的实践教育基地。2006年起辽东学院将下属的辽东学院商务宾馆确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从而开启了校企联合经营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真的实训场所。为了提升实训室的品质,2013年引入社会资金350万元对其进行彻底更新改造;2006年9月旅游管理学院与地区旅行社以在校建立营业部的方式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直接为游客服务的机会和平台。2015年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0万,不仅使丹东遨游国际旅行社营业部焕然一新,而且增加了文化创意实验室。以上两个产业实体为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和“旅行社业务”两个专业方向学生的课内实训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保证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了经营管理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在校外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早在1993年便与喜来登旗下的北京长城饭店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几年来,我们与全国5个城市的多家五星级饭店和丹东地区旅行社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12年起与北京昆仑饭店开展了“辽东学院一北京昆仑饭店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的校企合作活动,并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获批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为学生提供了高水准的毕业实习和就业基地,也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锻炼平台。

(4)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省内外旅游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教学内容,从行业需求入手,分析行业所需求的能力体系、知识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以此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7]。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为培养岗位能力,我们走访企业,按照旅游企业有哪些核心岗位,这些岗位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哪些课程的思路去开发课程,即课程开发的“岗位—能力—知识—课程”四步方式。课程确定之后,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5)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双方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杆。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积极进行共同评价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在实践教学中旅游管理专业创立了“行业认知—课内实训—阶段顶岗—综合实践—毕业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除课内实训在校内外,其他环节教学都在校外。每个环节实习单位都要有专人担任企业导师,不仅指导学生进行实习,而且参与实习成绩的评定。其次,在学生的毕业论文环节中,为保证毕业论文得到有效的指导,自2016届开始,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由学校联系省内外毕业实习单位中的资深人士担任学生毕业论文的企业指导教师,这样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就有两个指导教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保证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和现实意义。同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每个答辩小组都邀请了一位来自丹东旅游企业的专家担任评委,从行业管理实践的角度客观评价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通过企业人士的参与,健全了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此外,这些来自企业的评委不仅给学生的答辩内容与表现打分,而且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教师的指导工作及学生的论文写作都有很好的启发及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对我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