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弘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方面、各环节的一种实践探索。目前,各高校的“应用写作”教学比较注重写作技能与专业技能的融合训练,但是对思想及价值层面的引导还不够。很多学生把应用写作当作是固定模板的填空行为,不含任何文化思想因素。事实上,应用文中有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有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也有对思维的锤炼,更有对诚信等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应用写作” 作为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通识课程,更应该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在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笔者依据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遵循“应用写作”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努力实现知识传播、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应用写作” 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礼仪典范、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文体演变的规律,具有丰富的文化因素和人文内涵。正如余秋雨所言:“写作首先是练习一种与社会、与人沟通的方式,如果学会了很好的写作技能的话,实际上就学会了一种很好的与人沟通的方式,学会了一种和世界对话的方式——这是健康人生的重要开端。”从根本上说,“应用写作” 课程可以更好地构建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写作行为来看,应用写作的过程就是对“人”的不断开发、不断发现、不断发掘、不断重塑、不断提升的过程。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贯彻“写作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进“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在提升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
“应用写作” 虽然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写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通识性和基础性,又要与专业相结合,表现其职业性与时代性。课程组经过充分调研和研讨,形成了该课程“1+X”的课程体系。其中“1”代表通用文书部分,包括一些常见的公文和事务文书,如通知、计划、总结、启事、求职信等。“X”指针对不同的专业集群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文种模块,如针对财经管理专业群设置了经济文书模块,针对交通工程类专业群设置了工程文书模块等。所谓“专业集群”,即将工作对象、技术领域与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进行集群建设,这是一种“直面现代产业集群需要、优势资源集聚的专业组织形态”,可以使有限的办学资源发挥更大效能,使学习主体能更好地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迁移与扩展。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应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在“应用写作”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要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精选文种,甚至可以在课程体系内由学生“点单”选择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案例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生身份和个性化需求,增强实用性和体验感,促使学生强化角色认识,尝到学以致用的成果,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可以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规范等德育元素和功能融入其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 的育人效果。教师还可以将“德”转化为课程中的伦理道德、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落实、落细、落微于教学过程中,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个人发展。这也是对知识走向道德,转识为智、化识为德,实现知识学习和个体生命成长相统一的疾呼,彰显出“课程思政”的人文价值。以电子商务专业选学的求职类文书为例,结合专业实际,通过工作任务情境的设置和学生习作评改等过程,分别将诚信意识、终身学习理论、爱心助农、服务地方经济以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启事、求职信、市场调查报告以及新媒体软文等文种的学习过程中。与此同时,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诊改,培养学生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学生遵守职业规范的意识和习惯。
“一驱动”即“工作任务驱动”。结合不同专业群的现实需要,设置写作情境,布置写作任务,通过任务驱动,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入繁的训练顺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并重”即“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应用写作”课程改变以往重文种知识讲授、轻思维能力培养的应用写作教学传统,将问题逻辑树这一理念和方法贯穿课程的始终,在写作训练中突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逻辑树是以提问来激发思维的,就是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最佳途径的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写作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淡化文种本身的理论。从主旨的确立、材料的选取到结构的安排等环节,都将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与撰写出较为规范的应用文书实践能力放在了一致的高度,将科学思维路径的指导视为写作任务完成的前提和基础,将“授人以渔”落到实处。
进入21 世纪,混合式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既传承了传统课堂的优势,又充分激活了网络共享资源,集生动性、广泛性、直观性和灵活性于一体。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地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自主学习关于应用写作的资料与知识,掌握理论知识的内容,在网络上搜集素材,并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写作内容,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与重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度使用讲授而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认知参与度不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差异过大等问题。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进行了扩展,教和学不一定都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
笔者所在的课程团队已经将“应用写作”课程建成了省级在线课程,在大学生慕课和泛雅学习通平台均创建了该课程的线上课程,大大地拓展了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这为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也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时间保障和知识支撑。
“应用写作”课程依据职业岗位的写作需求,设计了“课前研习”“课中学练”“课后拓展”三阶段、“研、析、拟、改、评、赏、拓”七环节教学过程,具体内容包括:课前学习研理论、明确目标析难点、设置任务拟初稿、小组对比改佳作、小组比拼评优胜、课堂小结赏美文、巩固提高拓能力。通过上述过程,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写作技能的积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写作育人”的优势,潜移默化融入“课程思政”“服务地方经济”等育人要求,努力打造优化素养、强化技能的优质课堂。
在“课中学练”阶段主要分为:明确目标析难点、设置任务拟初稿、小组对比改佳作、小组比拼评优胜、课堂小结赏美文五个环节,具体操作要点如下。
第一,在明确目标析难点环节中,通过课前的学习和检测,教师要明确学生的难点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与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职业规范和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
第二,在设置任务拟初稿环节中,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任务情境设置,将爱心助农,服务地方经济、传承非遗文化等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同时老师引导学生运用问题逻辑树先厘清思路,再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初稿拟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写作思维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岗位适应能力,达到了“授之以渔”的育人效果。
第三,在小组对比改佳作环节中,经过小组展示与互评的过程,学生有了对比,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点拨与指导,引导学生对初稿进行修改优化。围绕岗位需求对文本的反复修改,培养了学生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四,在小组比拼评优胜环节中,修改后的文本提交以后,进行小组评选,通过投票、小组评分和教师评分,评选出优胜的一组。优胜组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过程中梳理本次课的知识点。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适当地融入相关的法律规范,引入行业标准或职业规范,据此着力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养成遵守职业规划的良好习惯。岗位模拟的合作体验,增强了学生的敬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在课堂小结赏美文环节中,通过进一步赏析优胜组的文章或比较有代表性的范文,进一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为课后各个小组继续修改优化本组文本提供思路和方向。范文的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教学例文,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思政教育资源的例文,尤其是那些反映当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的例文,用例文中丰富的德育因素教育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应用写作”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重“教”而不是重“讲”,学生应重“练”而不是重“记”。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师引入情境教学法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或再现具体生动的情景境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通过音乐渲染、动画展示、视频播放、表演体会、生活展现、语言描述等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布置写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立足于写作任务涉及的实质要求,明确写作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写作任务的设置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境相联系,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写作情境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选取能反映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情境,潜移默化地实现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描述一个真实特定的社会活动情景,通过组织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调查、思考、分析和讨论等活动,以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学习、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对实际特定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真正把学生从课堂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的角色,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元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等。“应用写作”课程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的选择应该要有个明确的目标,案例本身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应该贴近生活和实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时也能加强思政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关国家政策、行为准则、社会公德等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作为案例供学生分析与讨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掌握专业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案例的写作,以考察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去完成他们之前认为困难的事情,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病文诊改法的病文来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或学生从网络或现实生活中搜集得来;另一种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写出来的。教师可以将病文进行整理归类,如格式不规范、语言不得体、文种不准确、思路不清晰等,供学生评析、修改,在正反对照中学习各种应用文种的写法,提升写作的有效性。在“应用写作”三阶段七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打分、投票、讨论、评优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拟写、修改、再改,仔细打磨,强化学生“文章不厌百回改”和“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修改意识,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应用写作”的教学改革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在应用上与职业性相结合,不断丰富平台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病文诊改等多种教学手段,继续探索与实践,努力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