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伶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四川雅安,625000)
早期阅读被认为是幼儿认知和阅读经验积累的过程,[1]3—8岁是幼儿掌握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对事物的专注力和注意力,还能为幼儿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意识和技能[2]。农村留守幼儿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相较于城市幼儿,他们接触早期阅读的机会较少,阅读兴趣也明显不如城市幼儿浓厚。基于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儿童阶段是培养阅读兴趣和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期,农村留守幼儿的早期阅读更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从培养农村留守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意义、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的特征出发,探讨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支持策略,以期帮助农村留守幼儿掌握早期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更好地发展。
早期阅读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能够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词汇、学习新方法、感受世界的真善美,促进其认知能力发展。农村早期阅读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为落后,表现为早期阅读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未受重视、缺乏家庭教育指导等。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宏观的角度说,早期阅读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家长都希望幼儿能通过接触早期阅读发展终身学习能力;从微观的角度说,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确保农村幼儿后期学习力的提升。[3]
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阅读可以帮助幼儿吸收知识,训练其思考的方式及敏锐性,阅读是一项需要进行培养的能力。[4]早期阅读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幼儿在此过程中也会有相应的收获。首先,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对于农村留守幼儿来说,他们受到地理位置和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接收外界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较为狭窄。古人云:“读书明理知天下。”早期阅读可以拓展幼儿的学习范围,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将幼儿日常生活中直接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将感触到的直接经验转换为阅读中的间接经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储备。其次,深化了幼儿的学习与体验方式。幼儿往往是以具体的感知操作为手段接收新知识,而早期阅读能通过搭建书中故事情节内容来向幼儿传达所要表达的内容,早期阅读图书中不乏故事、绘本、图画书等多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阅读文本,幼儿可以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去发现、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去探索多样化的故事结尾,去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在此过程中获得高阶思维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要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并且要求家长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阅读习惯。对农村留守幼儿而言,家长往往只重视幼儿会读、会写等表面行为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对幼儿完整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一项完整语言能力,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并相互促进的。幼儿有聆听和表达的欲望,便会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累积和拓展相关的知识经验。阅读作为一项聆听和表述的过程,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幼儿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听和说的内容,与此同时,听和说素材的累积又为幼儿的读和写提供了动力。以早期阅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例,幼儿通过聆听故事、复述故事、创编故事、故事延伸等活动环节,将听、说、读、写等技能进行了练习,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获得促进了幼儿对世界的认知。
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部分社会习惯和智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儿童精力旺盛、具备较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早期阅读文本中的那些富含教育意味的故事、浅显易懂的寓言、朗朗上口的儿歌、贴近生活的绘本、内容丰富的图画书、情节感人的童话等都很容易吸引幼儿进入类似的故事情境中,并将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加以迁移,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可以让幼儿感受伟大细腻深厚的母爱,《好饿的毛毛虫》可以让幼儿知晓不能吃太多的食物,《三只小猪》的故事可以让幼儿知道要勤劳不能偷懒,《狼来了》可以让幼儿知道不能撒谎,《孔融让梨》可以让幼儿学会谦让,《我真的很爱你》中的慈母龙良太可以让幼儿感受纯真、善良的美好。对于农村留守幼儿来说,早期阅读文本能让幼儿习得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技能,让幼儿获得优良的社会品质,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以及社会性发展。
农村留守幼儿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守在户籍地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且户籍所在地在农村的未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5]有相关研究显示,早期阅读在农村的开展实施现状并不乐观,农村幼儿人均书本占有量不到1本;[6]将近40.4%的幼儿教师认为早期阅读就是老师教幼儿认字、识字,为上小学做准备;[7]有90%的家长认为培养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任务应由幼儿园来完成。[8]幼儿园、教师、家庭这三项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着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的效果,导致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呈现以下特征:
1.早期阅读积极性较低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都在外打工,通过自身对外界的了解,认识并接受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非常重视,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是对孩子有用的,或者是老师要求阅读的,便统统给予幼儿,未考虑幼儿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幼儿形成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驱力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幼儿阅读动机产生的重要因素,缺乏阅读积极性也就从另一个侧面降低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2.早期阅读存在盲目性
农村留守幼儿的早期阅读书籍一般来源于幼儿园提供或家长从市场随意购买,家长缺乏对早期阅读书籍的正确认识,不知道买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买,导致这些书籍的文本内容通常来源于市面上流传的西方翻译文本或者是成人化的内容读物。一方面,翻译过来的文本与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不一致,另一方面,成人化的文本内容缺乏童真与童趣。[9]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内容缺乏合理保障,这阻碍了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
1.早期阅读设施的不完备
农村幼儿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影响,早期阅读硬件资源配置状况明显逊色于城市。大部分农村幼儿园都存在自身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地理位置特殊、经济政策支持薄弱等情况,导致大部分农村幼儿园超规模招生,班级过多又造成幼儿园早期阅读基础设施缺乏,“读书角”“阅读角”等早期阅读区角活动的设置流于形式,被当成幼儿在茶余饭后或者休憩时的娱乐对象,是教师集体教育活动之外获得短暂休息时间的“帮手”,早期阅读设施在教室里成为引人注目的“摆设”。基础设施尚未完备,营造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举步维艰。
2.早期阅读材料的单一性
幼儿园早期阅读环境的创设内容一般来自园所自费购买的相应经典书籍,还有一部分是班级幼儿每人将自己家中的书籍带至幼儿园进行分享,早期阅读材料来源的固式化造成了早期阅读内容的单一性。对于农村留守幼儿来说,其监护人或主要教养负责人多为知识水平较低的祖辈父母,教育观念的滞后性导致幼儿接触到的早期阅读文本材料多为经典的中华传统故事、诗歌、童话、儿歌等一些看上去能让孩子学到知识的“读写文本”,一方面缺乏科技等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兴书籍,另一方面缺乏温馨等具有教育意味的能挖掘培养孩子各项社会交往能力的绘本、图画书等趣味书籍。缺乏对早期阅读材料的定期更新换代,使得这些书籍丧失了其本身存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幼儿自然也会逐渐丧失对阅读的兴趣。
1.农村留守幼儿家园结合存在缺口
对于农村留守幼儿的家长来说,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将幼儿送至幼儿园,幼儿园就应该包办幼儿的一切,教育责任的主体在园方。于主观原因方面,他们认为幼儿园教师是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人员,而自己什么都不懂;于客观原因方面,农村祖辈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教育指导的能力。在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过程中,祖辈、父母、教师之间未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家庭教育共同体未能成功搭建,导致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早期阅读教育停滞不前,处在止步状态。
2.家长缺乏对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指导
农村留守幼儿多为祖辈进行照顾,大部分家长群体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指导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祖辈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受限,只能重视孩子的衣食住行和身体状况,对早期阅读几乎处于忽视状态;另一方面,祖辈受传统教育观念所影响,认为幼儿要会读、会说、会写、会算数才是学到了东西,所以会一味地要求幼儿要识字、写字,强调停留在表面的技能学习,而不曾考虑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以及对阅读文本有自身的理解等。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基础,阅读兴趣又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核心,对于农村留守幼儿而言,只有在“有地方阅读”并且“喜欢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其早期阅读能力。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应创设一个开放、自由、丰富的早期阅读环境,注重环境的童趣性和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如设置专门的阅览角和图书角,配备种类丰富的图画书、故事书、绘本等阅读材料,让幼儿有一个独有的阅览环境,教师还要不断更新图书和图书角的内容,注意给幼儿提供图书阅读时间,并及时指导幼儿阅读。另一方面,家庭作为幼儿第一个接触的非正式的环境,家庭成员也应尽可能地为幼儿建立一个单独、明亮、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10]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如在外打工的父母可以借助网络远程为幼儿示范阅读、分享阅读故事,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祖辈父母应与子女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积极创造机会让幼儿与父母多接触,通过亲子阅读增进感情。幼儿园及家庭阅读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的创设,促进幼儿阅读兴趣的萌生,为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村幼儿园活动类型少,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就更需要以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来作为基础支撑,让幼儿在各项阅读活动中,拓展提升自身阅读经验。农村留守幼儿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早期阅读方面除了存在幼儿阅读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存在明显的个性,[11]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应根据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集体或日常的阅读分享活动,给予幼儿阅读分享的机会。一方面,园所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全园性质的“读书周”主题活动,营造一个全园幼幼共读、师幼共读的良好阅读氛围,加强幼幼、师幼之间的阅读交流和阅读分享。另一方面,教师还可根据不同幼儿自身的特点,鼓励幼儿对阅读内容进行创编、改编、仿编、续编,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可以让幼儿自行改编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此过程中锻炼倾听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早期阅读经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的开展,幼儿阅读经验的获得与迁移,为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夯实了重心。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幼儿群体在性格方面表现出诸多问题,如情绪消极、行为障碍、人格障碍等,[12]在早期阅读方面表现为不爱护书籍、缺乏阅读技巧、规则意识不强等,因此教师在培养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的过程中,应明确相应的阅读要求和阅读规则,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幼儿有一个正确的阅读姿势、用眼习惯、阅读时间,知道翻书的正确方法、看书时应保持安静等,为其后续开展有效阅读奠定基础。其次,让幼儿学会按需取书、看完即还等,不能一次性霸占大量的书籍,应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拿取,并在阅读结束之后完好地归还到正确的位置,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最后,要让幼儿养成珍惜书、爱护书的良好习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求幼儿爱护图书、不乱撕、不乱扔,知道书籍的重要性,建立幼儿与书籍之间的感情。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不断加强渗透阅读的规则,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正确的阅读规则的树立,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给予了保障。
家庭环境和亲子沟通的质量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常年在外,所以父母的陪伴对于幼儿来说更是有着难以言喻的重要意义。首先,父母要持有科学的阅读观,可在咨询教师的建议后为孩子购买一系列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书籍,切不可随大流将孩子的早期阅读教育演变成为对孩子来说枯燥的识字写字教育。其次,父母要和祖辈父母保持沟通,双方要持有一致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打造一个安静、明亮的阅读环境。再次,父母不能实际参与孩子“线下”的阅读情况,但可以让幼儿拥有“线上”的陪伴,父母要经常性地与幼儿保持沟通交流,亲子阅读时间可以安排在周末或者下班后,可以采用孩子表述家长聆听的方式,了解孩子的一日生活和点点滴滴的进步。最后,家长也要主动与教师联系,了解孩子的阅读进展情况,采取多样的方式加强多元化家园共读,共同提升幼儿早期阅读效果。家园早期阅读的多元沟通,幼儿阅读效果的提升,为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
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等原因,农村孩子们的阅读材料更新周期长,阅读量也十分匮乏,这影响着幼儿的日常表达和交流,导致了农村幼儿语言发展水平较低。故教师要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展开相应的阅读分享活动,在提升幼儿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同时,加强阅读核心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有趣的事情、自己想要对爸爸妈妈说的话、想要对老师说的话通过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不讲究精美程度,只需要幼儿能够作画出来即可),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将其整理为“图画书”放置在阅读区,教师再利用活动时间专门开展分享活动,营造一个让幼儿“敢说、想说、能说、会说”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和其他小朋友共同分享自己的画本。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画本进行阅读分享,在此过程中幼儿经历了思考、阅读、想象、动手、聆听、表达、交流等一系列的过程,这在无形中加强了幼儿阅读的核心能力。多样阅读分享的开展,幼儿阅读核心能力的加强,为农村留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扎牢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