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晴武,罗 斌,杨 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孝,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处理血缘关系及社会交际关系的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包括孝亲、敬老等一系列体现对生命延续的尊重的行为。《孝经·三才》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孝”是天经地义的事,这里的“孝”包括三个内容:养、敬和祭。养,即父子亲人之间的养育;敬,即尊敬、服从父母;祭,即祭祀、拜祭。传统孝道文化重点在于“奉亲敬长”,这与我国古代注重长幼尊卑的传统文化有关,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长辈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绝对的权威。
时代的发展将新思想带入我国,对我们的传统孝道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我们在对新时代的孝道文化进行界定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新时代的孝道观是在坚持以“以孝育德”为核心的传统孝道文化的基础上,传承传统孝道文化中的奉亲敬长、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优良传统,同时吸收时代发展的理念,将“养、敬、祭”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有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使传统孝道文化从家庭伦理提升至社会伦理,帮助树立社会良好风尚,解决代际问题,构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1]
通过对比传统孝道文化和新时代孝道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和新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新时代孝道文化,特别是如何将孝道文化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孝道文化通过教育获得传承和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教育和人的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重点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爱国”“处世”“修身”三个要领。如今的孝道文化教育应当涵盖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方面,小学阶段则侧重对孝亲和敬长的教育。本研究以部编版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为研究文本,该套教科书于2017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共12册,编排有孝道文化内容的课文43篇,主题课文13篇,主题单元3个。从题材来看,将部编版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中选用的孝道文化内容按题材分为孝道理念阐释、孝道文化产物、孝道思想传承、孝道精神弘扬四大类,一至六年级教材中共有孝道文化题材案例108例,其中孝道理念阐释46例、孝道文化产物19例、孝道思想传承8例、孝道精神弘扬35例。
(一)以具化孝亲敬长为支撑的孝道理念阐释
孝亲敬长行为源于人们对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尊重,是孝道文化的实践。在部编版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中,孝亲敬长表现为在生活中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尊老爱幼等具体行为内容,共计46例,占总案例的43%。教科书在对孝道理念进行阐释时,基于学生知识基础选择案例,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将孝亲敬长具体化、行为化,着重体现学生自身有所经历的活动,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整理与运用。
以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为例,本课的主题是“吃饭有讲究”,主要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有关食物的分类,学会合理配餐;通过活动,明白要尊老爱幼,吃饭时有礼貌”。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该内容有切身体会,课本通过主题为“我在餐桌上”的图片进行展示,描绘了学生主动帮忙摆好碗筷,搀扶爷爷走向饭桌,妈妈则为爷爷挪好椅子的场景,一家人其乐融融。该部分内容以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餐桌上孝亲敬长的礼仪,也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让学生产生共情。该部分以课本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餐桌上、生活中的这些小细节也是孝道文化的体现,也是在践行孝道文化。这一类以经验为取向选择的案例能让学生有更为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类似的选题还有二年级上册第8页的“周末巧安排”和第43页“守规则,懂礼让”,三年级下册第64页“我们都有爱心”以及四年级上册第43页“我的家庭贡献”等,教材通过大量基于学生经验的孝亲敬长案例,对孝道理念进行分散式阐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理解孝道内涵。
我国很多传统节日就是以宣传和弘扬孝道为主的,例如以弘扬敬老文化为主题的重阳节,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为主题的清明节,以家庭团聚、陪伴父母亲人为主题的中秋节和元宵节,还有一些地方节日等。这些传统节日虽然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形式,但都是围绕“孝”这一主题展开的。部编版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充分利用了传统节日这一载体,通过介绍传统节日以及节日背后蕴含的文化传统,向学生展示了孝道文化的别样形式,此类题材在本套教科书中共计19例,占孝道文化案例的18%。
以四年级下册第十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例,课文列举了福州当地的“孝顺节”,节日当天出嫁的女子要回娘家孝敬父母,要煮“拗九粥”送亲友,此外,这一课里面还提到了“清明追思”“重阳敬老”等节日传统。正如前文所言,彰显孝道的节日文化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一,该套教科书也意识到这一点,以“我们当地的风俗”为题,一来可以向学生展示形式各样的孝道文化,让学生认识到同样的文化内容是可以有差异性的,我国孝道文化的体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二来也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欢度的节日有着如此深刻的内涵。教材呈现这些有关孝道的礼仪民俗,不仅为学生理解这些孝道文化背后的伦理情感提供了认识基础,还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底蕴深厚,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2]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不少孝道思想以名言、故事的形式流传至今,成为我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资源。在部编版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中,通过文化经典来体现孝道思想传承的案例共8例,主要是一些名言和经典故事。
以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为例,编者在文末的阅读角编排了一个“杜环侍老”的经典故事,故事讲述了明朝的杜环虽不富裕,却尽心尽力地侍奉来投靠他的老太太。“杜环侍老”是传统孝道社会化的代表之一,它传递出一种博爱的孝道思想。一般而言,我们“孝”的对象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经典故事中提到孝待与自己无血缘关系而又确实需要被照顾的老人,这样的“孝”比我们一般言之的“孝”境界更高,更值得我们学习。该内容也与当前社会频出的“遇老不扶”“虐待老人”等事件形成强烈的反差,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敬老的内涵。
孝道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孝道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而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孝道精神,使民众将孝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推广孝道最好的方式。在部编版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中,以良好社会风尚来弘扬孝道精神的案例共计35例,占孝道文化题材总数的32%。
以一年级下册第十课“家人的爱”为例,在主题为“相亲相爱一家人”的课文内容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真实地体会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感,教材编排了四幅充满家庭温馨的插图,表现了祖孙三代的和睦以及亲子间的温暖。这一类题材主要围绕日常的家庭、社会的和谐正气展开表述,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孝道,以“孝”自律。弘扬生活中的孝道精神,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和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推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3]
新课改以后,各课程都突出了“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德育课程更是强调德育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4]部编版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中的孝道文化大多取材于学生生活,通过情境再现,还原儿童生活全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孝道文化的认知,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予以实践。孝道的本质是家庭和社会的人情伦理关系,它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学生并不具备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理解孝道文化的能力,而教材中的孝道文化素材就成了学生理解抽象孝道文化的具体内容。教材用静态的文本呈现学生生活中的动态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孝道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该教材在活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主动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将孝道文化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消除对孝道文化的距离感,切身地感受它的存在。
现代社会对家庭成员平等生活与和睦相处有着强烈的需求,新时代孝道应结合现代文化所倡导的互相尊重、人格平等的观念。教材中选取的孝道文化素材,是时代文化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产物,它们既是学生的生活,更是新时代文化的体现,学生能够在教材中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孝道文化所带来的家庭中的亲情、社会长幼之间的温情等。该教材还在选取大量的新时代孝道文化题材之余,补充与孝道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名人名言,传承传统孝道思想中的精髓,弘扬尊老爱幼的主流文化。此外,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把握时代内涵,学生能够加深对孝文化的认识,理解孝道的本质,逐步构建新时代孝道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开创性地提出“文化自信”的理念。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民族最大的自豪感就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东西,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直到今天,甚至到未来,都能够被人们记住、传承并不断创新,同时还能在世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的孝道文化正体现了这一点。不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中国的孝道文化在世界历史长河中都有着深远影响,这种文化自信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我们将这种自信、自豪以经典故事、优秀历史人物形象、传统民俗文化等为载体编入我们的部编版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中,让我们的后代去学习、感受、创新,这个过程也是在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当然,我们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在传统孝道文化上,从上述梳理可知,教材中不仅涵盖了经典的孝道故事,让学生了解节日中的孝道传统,体会民俗文化中的孝道底蕴,还加入了新时代的新理念,鼓励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同时悦纳新文化,最后能够实现创新发展。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基本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部编版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中编入中华民族独特的孝道文化,使这些教材带上中国特色。[5]该教材的编者非常注重孝道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孝道文化的丰富多样,另一方面消除了文化之间的隔阂,给学生普及了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使得一批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视野中,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插图为主要载体的呈现方式,为教材展现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提供了窗口,这些插图不仅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居民生活日常,还涉及中华民族各种社交礼仪、传统习俗、民俗文化等方面,为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了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