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1;2.开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较低,这与我们疏于运用哲学理论的指导密切相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指向,而“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2]的人来说,交往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借助于交往来提升自身的实效性。
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现实中的个人以及共同体之间通过中介客体,在物质、精神上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各种实践活动及其所形成的普遍性社会关系的统一。马克思交往理论强调交往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主体间关系。
1.交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交往建构着人与社会,人总是在一定的交往中生存和完善自身的,交往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创造和体现自身生命意义的基本方式,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本质属性。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3]可见,交往不仅是人类与动物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自身的需要。有了交往才产生社会关系,人正是通过交往才生成各种社会关系,因为“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人个人的共同活动。”[3]离开了交往,人就丧失了为人的根本依据,这样的人只能是抽象的人。因此,交往对于人来说,绝不是点缀性的存在,也不是偶然为之的手段,是其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
2.交往关系是主体间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体现着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人对自然的作用主要是一种对象性行为,而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交往行为。交往是以互相承认其主体资格为前提的。在交往实践过程中,每一个主体和客体产生的对象性关系,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主体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改造关系,都交织着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关系,每一个主体都以共同指向的客体为中介,在主体对客体进行认识改造的过程中每个主体都会表现出自己的主体性,主体与主体之间发生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种主体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是相互需要、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的,存在着主体间性,他们既相互是目的又相互是手段,而不是纯粹的目的或纯粹的手段。
3.交往过程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
马克思认为,交往是现实的,是扎根于生活世界的,他创立的交往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并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新哲学。他指出:人们的“关系是他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关系。”[3]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系统内的还是系统外的,交往都是社会生活真实的、鲜活的、丰富的内容。马克思一贯反对抛弃“现实的、有机的国家生活”,脱离社会实践的哲学思辨,他批评蒲鲁东因为脱离现实生活而“陷入了严重的智力上的痉挛”。现实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生活的世界,是动态的、鲜活的。人与自然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依赖于现实生活世界,现实生活世界始终是人生活的基础,是交往活动发生的前提,为交往过程提供场所。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中,交往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各交往主体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交往是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受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以“对象化”的眼光和“对象化”的方式来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沟通,师生之间是一种单向被动的关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
1.交往方式缺乏互动沟通
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现状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念教材、念PPT。这种教学方式易于忽视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丧失主动性和参与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应是主体间平等的、双向的、互动沟通的交往过程。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取一种独白式的灌输,将受教育者视为无言的“他者”和被动改造的对象,不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在这种缺乏互动沟通的交往方式中,教育者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指导着受教育者,并以各种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改造,受教育者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被动参与者和被改造的对象,这样很难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势必会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交往关系单向被动
交往关系是一种主体间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本应该是一种“我─你”的双向互动关系。但是,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往往是一种单方面的,以“物”的范式而展开的教育者起决定作用的“自我─他者”的单向被动关系。这种单向被动关系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观念互动和思想交流,很难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教育者不能够走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很难与受教育者达成思想共识,势必会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交往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教育即生活,“只有通过生活实践,人才可能找到‘成为人’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做人来期待;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人才能不断地去达成‘成人’的目标。”[4]个体的生存发展和主体间的交往离不开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一旦教学内容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就会动摇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信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热衷于各种理想主义的说教,却忘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最终要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离,在某种程度上容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异化,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知识的堆积,缺乏情感体验和现实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缩小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与实际要求的差距,从而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因此,从交往理论视域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从灌输式教学走向交往式教学,选择反映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营造有效的心理环境来实现交往目的。
1.从灌输式教学走向交往式教学
所谓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性原则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常见的“教师上课满堂灌,考前学生背几遍,考完连看也不看”的局面实际上就是灌输式教学模式下的产物。灌输式教学背离了人的交往性需要,将教学场域与人的生活场域完全割裂,将教师和学生阻隔在交往之外,不仅难见师生之间的真实交往,更难引发高水平的精神生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灌输式走向交往式教学。首先,交往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自主建构自身的思想道德体系。其次,交往式教学可以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形成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在交往式教学中,教师与受教育者在地位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我─你”的关系,而不是“我─它”的关系。“我─你”的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互相对等、彼此信赖的关系,这样可以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接受并认同教育者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选择反映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
现实生活是交往活动顺利进行的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也离不开现实生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反映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生活,选择符合受教育者生活需要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以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状况、实际需求和所关心的问题,了解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生成和发展过程,尊重受教育者渴望提升自身思想道德境界的需求,选取反映受教育者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往环境
“环境造就人,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3]交往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精神力量,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认识交往环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努力营造有利于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交往环境。积极、良好的交往环境具有互相关心、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特点。要营造这样的交往环境,首先要认识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他们具有相互平等的身份地位,突破传统教学中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心理障碍,营造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言传身教,耐心细致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找寻沟通受教育者心灵的“桥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体成员间在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中充分理解,心理相容,增强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的认同感,由感情升华带来理性思考,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