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小丽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河南 信阳 46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途径之一就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随着军队改革的推进,我军士官队伍不断壮大,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的士官队伍是时代的召唤和强军所需。“实用英语”课程作为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受众广,教学内容丰富、灵活的特点。在这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英语文化素养好、岗位任职能力强的新时代士官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理论依据是协同理论。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著名物理学家、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他于1971年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协同论主要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目标是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虽然“实用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但是两类课程在教育对象、教育总体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共性,英语课程作为基础性人文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耦合关系。两类课程之间能够同向同行,生成教育合力,形成协同效应。
士官“实用英语”课程与地方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相比,课时少,时间跨度短。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该课程贯彻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强调“贴近部队建设实际、贴近岗位任职需要、贴近军事斗争准备”,重点培养士官岗位任职所需的英语能力。实用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课,本身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是文化、思想的载体,丰富的语言学习素材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可行性,如我校的实用英语课程的教材内容涉及空军历史、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机务模范等,这些篇章有的本身具有思政教育功能,有的与思政教育内容有一定联系,教员可以拓展、延伸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既要提高学员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帮助他们提升用英语获取军事信息、处理军事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学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正如该课程教学目标中素质目标的描述“培养学员对军事英语的学习兴趣,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军事交际,提升军事素养。深化对军事装备和现状的了解,增强岗位认同感以及献身国防的自信和自觉,积极投身强军实践”。
确保“课程思政”在“实用英语”课程教学中有效推进,应该从提高英语教员综合素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使学员在获取英语知识、形成任职能力的同时,其思想政治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从而确保“立德树人”成效。
英语教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实施英语“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础。英语教员除了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外,还应注重提升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
1.教员要政治素质过硬
英语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语言作为载体,无形之中会传递其背后所隐藏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教学过程中,军队院校英语教员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政治立场必须坚定,要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要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确保“三尺讲台无杂音”;要主动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我军优良传统、军队核心价值观。
2.教员要恪守师德规范
英语教员在教学时,既是语言传递者,更是学员思想启迪者。教员要真正热爱军事教育事业,践行师德承诺,恪守师德规范,既要教育人,更应以德育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性格、气质、教学能力和道德品质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崇高的职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员自身的宝贵财富,也是学员追求的榜样力量。
3.教员要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结合了“人文”和“修养”的概念,是指人们不断通过积累人文知识和人文体验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3]。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该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军队院校英语教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尤其要深入系统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从中汲取丰富营养[4]。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英语教员可以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传递给学员,培养学员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提升学员的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更好地宣传本国文化。
“实用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士官学员踏入军校大门后首先要学习的课程,该课程使用的是校本教材《军事英语基础》,该教材的教学内容贴近部队,贴近岗位,紧跟时代。在课堂授课中,教员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育人职责,不断创新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我军优良传统,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岗位职责,献身国防事业。
1.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
自编教材立足于学员的文化基础,并以模块化呈现教学内容。其中的阅读模块不仅有对外军体制、外军训练的介绍,也有对中国维和、今日中国空军以及机务模范之星——夏北浩的介绍。阅读模块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切入点。下面以教材中的三篇阅读文章为例,介绍如何在阅读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Unit 6的阅读文章“Xia Beihao”,这篇文章介绍了航空机务模范人物夏北浩,文章内容与学员的机务工作岗位联系密切。教员在导入课文时可以播放机务模范群星的视频,并配合解说“在空军航空机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矗立着一座座机务工作者的丰碑,他们用自己的理想、信念、成绩践行了机务职业道德,传承了机务优良作风,创造了机务文化,夏北浩便是航空机务模范群星里最为耀眼的一颗”。在讲到夏北浩检查法的核心理念“Three Responsibilities”(三个负责)时,教员可以让学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并在学完文章后进行Discussion(讨论):如何传承夏北浩精神?再例如学习Unit 4的文章“The History of PLA”时,教员试着让学员根据提供的关键词(Nan Chang Uprising,The 8th Route Army, New Fourth Army)用英语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史,使学员在学习军语的同时对我军历史进行回顾。在介绍我军武装力量的构成时(the Army, Navy, Air Force, Rocket Force, Strategic Supporting Force),从武装力量构成的变化联系到军队改革,引导学员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树立改革必胜的信心。在学习Unit 7 “The J-10 Fighter”时,教员可引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空中梯队的视频,展示人民空军装备发展建设的成果,引导学员感受空军历史、传播空军文化、关注空军发展。这些思政点的挖掘和呈现需要教员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做足功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学员。
2.拓展语言知识点的思政元素
语言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点的讲解和练习。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单词量少,发音不标准,语法掌握不系统。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单词、短语和语法,教员需要联系实际,带领学员反复操练,在举例拓展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相关的思政点融入知识点中。例如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可以将时态的应用联系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英文版,让学员找出应用的时态,并试着翻译成汉语。如,Example1: Wecheeredfor the glorious achievements the People’s Republichas madeover the past 70 years.(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Example2:2020will also bea year of decisive victor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poverty. (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Example 3: At this moment, many peopleare safeguardingpeace and security, and many peopleare workingtirelessly. Your hard work is greatly appreciated.(此刻许多人在守护平安,许多人在辛勤劳作。大家辛苦了!)再比如,学习not only...but also...时,可以让学员翻译关于八一飞行表演队简介的句子:They are not only performers but also Chinese soldiers safeguarding peace for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他们不仅仅是表演者,也是守护世界和平的中国军人。)学习军语strategic support force时,让学员翻译句子:战略支援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The strategic support force is a new type of combat force to secure national security.)
3.设计作业体现思政元素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设计也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通过完成作业可以检测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英语教员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学员语言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尝试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如口头陈述、实践应用以及课外阅读等。例如学完Unit7军语模块——队列口令后,尝试让学员小组合作完成用英语指挥队列的作业,并提交视频,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学员小组的合作意识。在学完Unit6听说模块——拉练(route-march)的对话后,让学员课下向朋友讲述自己的拉练经历,通过完成作业,使学员认识到拉练对军人的意义,不断锤炼号令意识和战斗作风。
在利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教员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尝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思政的融合,使英语课堂“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探索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相互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要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合理选择或优化组合。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有效开展,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员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无缝对接,提升课程教学、育人质量。初次尝试该教学模式可选取某个单元或某个主题进行,或者就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某个环节进行探索,从而以点带面,不断摸索、总结,提升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效果。
2.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士官学员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对信息技术感兴趣。这给以教师口头讲授、黑板书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员应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寻找学员的关注点,增强教书育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5]。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除了课堂上创新教学模式,课下教员也可以利用微信群,每日推送或指定学习内容,如一些励志、正能量的句子,时政热点等,实现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员也可指导学员使用英语趣配音、百词斩、英语流利说、可可英语等英语学习软件,坚持每日打卡,注重点滴积累。通过这些学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能够不断培养学员的学习自主性,提升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效果。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激发学员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员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学员综合素质为重点,是主课堂的必要补充和深化。因其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育人效果明显,深受广大学员的喜欢。因此,英语教员应精心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提高教育效果。
1.借力军内外英语竞赛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我校组织士官学员参加的竞赛活动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士官英语风采大赛。其中大学生英语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赛事分为初赛、决赛、总决赛。每个级别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都经过专家深入讨论,精心设计。初赛和决赛笔试的语言素材涉及社会热点、国家方针政策、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士官英语风采大赛是由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协作联席会主办,由海军士官学校承办,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该活动的特色是“聚焦岗位所需,展示学员风采,力促学用一体”,其中知识拓展和情景剧表演两个环节在考核学员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考核学员的军政素质和文化素养。组织学员参加此类竞赛活动,不仅能够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学员的英语综合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依托校级英语社团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校级英语社团可以结合学校主题教育、学员任职岗位等开展灵活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其内容不受限制,形式更加灵活。例如我校去年举办了以“新时代 新士官 新风采”为主题的士官学员英语风采秀活动,活动内容有主题演讲、英语配音和情景剧表演等内容。其中有个演讲主题是“无悔青春献国防”,学员结合参军入伍的经历,用英语表达了立足岗位做贡献的铮铮誓言。情景剧“An Amazing Nation”(一个崛起的民族),再现了外国友人实地感受中国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给人们带来的可喜变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学校领导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认为该活动体现了“专业性、思想性、趣味性”,展示了士官学员的风采,效果非常好。因此,英语社团可不定期组织开展类似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使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士官实用英语课程本身就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具有受众广,教学内容丰富、灵活的特点,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目前该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实践。英语教员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应增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在不断实践中增强士官实用英语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为军队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为创建世界一流军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