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探究

2020-03-03 03:45吴怡倩
林区教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困难

吴怡倩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三明 366000)

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教育部于2017年首次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以确保每一位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战略,这就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精准资助工作模式,有效增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效,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贫困学生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概念解读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地区进行考察时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期扶贫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应该说,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理念和方式的优化升级,是对以往粗放式扶贫工作的完善细化,是一种针对扶贫对象开展的更具针对性的精准考察和帮扶的新型社会治理方式,体现了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精准扶贫理念落实到高等教育领域,主要在于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学生资助工作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精准育人工作体系,以便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高校学生精准育人,通常就是要求学校资助工作人员应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然后精准分析资助对象具体情况,为其提供更具区别性、针对性的资助,以便有效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生资助理念日益精准。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优化学生资助工作理念和方式,在给予学生必要的物质支持之外,还通过素质拓展、心理辅导、课程培训等方式为资助对象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促进资助对象综合素质的发展[3]。

第二,资助育人对象愈加精准。随着精准扶贫理念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落实,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制定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将定性考察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以精准筛选出那些真正需要资助帮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第三,资助育人模式趋于精准。应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改变传统“一刀切”的资助模式,精准划分不同学生的困难等级,以便使那些最为困难的大学生得到更多的资助。与此同时,高校应更加注重对资助对象学业、心理、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帮扶,努力建构“一生一策”的精准育人体系,使其得到更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受助方式与内容。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1.精准资助育人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则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区域经济差异较大,使当前仍然有许多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难以接受高等教育,教育公平难以真正得到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推进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提出要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4]。鉴于此,新形势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在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做到精准识别、帮扶,为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进而更好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化发展。

2.精准资助育人是促进育人成才的有效手段

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真正将贫困代际传递切断,物质资助是必要条件。应该说,资助是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础,育人则是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所在。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思路,通过各项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基本经济需求。要充分发挥精准资助的育人作用,深入挖掘和分析每一个资助对象的心理特点和资助需求,给予更加精准的指导和帮扶,从而顺利达到“以人为本,因人施助,励志育人”的目标[5]。

3.精准资助育人是优化资助体系的重要途径

党和国家日益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不断调整和完善国家资助体系,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但是,受传统资助工作理念的影响,当前许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仍然存在诸多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要注重“精”和“准”,精准定位资助对象,精准提供个性帮扶,逐步建立健全“解困—自助—助人”的新型资助模式,在不断创新优化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同时实现资助育人的良好效果。

4.精准资助育人是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这一任务成为党和国家必须着力解决的政治使命。精准扶贫战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而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那些尚未脱贫致富的家庭来说,如果有子女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国家给予相应的精准资助,帮助其顺利毕业、就业,则可以提高这些家庭的自我脱贫能力,在实现顺利脱贫的同时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6]。应该说,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是一种新型的内生脱贫方式,可以有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构建

1.精准定位:树立资助育人工作理念

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引导行动。要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不断提升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效。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第一,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精准资助育人理念,合理利用资助育人资源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资助对象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寻求”转变。

第二,必须树立“发展型”的精准育人资助理念,精准识别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资助需求,为每一位资助对象提供有利于成长成才的帮扶方案,从而将经济资助和精神育人有机融合起来,使资助对象在顺利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第三,必须树立“实事求事”的精准资助育人理念,坚持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精准调查,从而挖掘出那些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防止资助资源被恶意侵占。

2.精准培养:打造资助育人工作队伍

要不断提升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优秀的精准资助育人人才,增强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

第一,要提高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校级层面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精准资助工作,并且设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精准资助工作,从而保证全校学生精准育人工作得以高效运转。

第二,严格落实教育部相关要求,配齐专职学生资助工作人员,与辅导员、班主任协同推进精准育人工作,保证精准育人资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第三,要加强对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除了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业务培训之外,还应有计划地选派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前往兄弟单位进行经验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质量。

3.精准识别:源头认定资助育人对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因此,高校必须对资助对象进行精准识别,为精准育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要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从源头上认定资助育人对象。高校应在每年开学时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数据库,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心理特点以及学业状况等信息纳入其中,实现对资助对象的建档立卡,并且定期更新,动态管理。

第二,应制定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采用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评定资助对象。一方面,通过设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不同要素的分值,汇总计算出每个学生相应的得分,以此作为主要评定依据。另一方面,学校应组织班级开展民主评议,并将结果在院系内评议公示。

4.精准帮扶:优化资助育人工作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就要求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应不断优化工作方式,关注对资助对象精神方面的扶持,不断增强精准育人实效。优化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应重视开展发展型精准资助。新形势下除了给予学生必要的经济资助之外,还应根据专业及具体学情为学生精心打造“学业资助包”,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自立自强自信。

第二,应重视开展心理帮扶工作。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存在自卑心理,需要学校通过心理普查、心理培训和心理干预来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三,应着力推进差异化精准资助,定期以个别谈话、座谈会等方式精心梳理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资助需求,从而在常规资助的同时开展差异化资助,将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落细落小。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高校应树立资助育人工作理念、打造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源头认定资助育人对象、优化资助育人工作方式,从而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