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斌
■江苏省高邮市南海中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系也在完善,如今的教育不仅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也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主与法制观念等,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就是将教书和育人同步实行,协调发展,各个阶段的受教育者都应受到此种教育,初中生更应如此。初中生的为人处世方法、思想道德观念等尚不成熟,因此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巧妙地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文章、小结、课外拓展等内容,向初中生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让初中生不仅可以很好地学到教材的知识,还能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使初中生逐步成为思想、心智健全的公民。
学校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如果只机械化地通过教师教给学生道理,让初中生了解德育是什么,只会让学生误以为德育只是自己需要完成的一门课程,等学业完成了,德育也就不需要了。但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如果通过一些周围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地让初中生了解到德育的美好,就会使他们从内心接受德育,自然会是德育渗透的一种“捷径”。这其中的环境就包括教师,教师是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尤其是语文教师。因此,进行德育渗透首先需要教师严格规范自身,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及思想道德水平,进而使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发挥其强大的引导作用。
例如,《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讲述了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可是过了约定时间,陈太丘仍然没有等到友人,于是陈太丘就离开了,友人却毫无意识,反而到陈太丘家破口大骂,最终落得惭愧收场,也正是由于友人的不讲诚信,使他们失去了彼此,失去了这样一份珍贵的友谊。相信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这一课时,都会从中总结出这样的道理,然后再系统地告诉学生,做事时要遵守约定,讲诚信。但单单靠课堂上这样的讲解,并不能让每个听课的学生都学习到里面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在制订好教学计划时,要认认真真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就一定要监督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认真完成。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公开课、教研活动来实现共享,让教师共同做到规范自身,以身作则。
语文学科是具有文学性和教育性的学科,也是在追求德育渗透时最应该重视的学科,因为每一个语文素材上都蕴含着一个甚至多个道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在教书的同时,让学生学到为人处世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不同种类的文章时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有关爱国主义的文章时,让初中生重复朗读文章的所有内容,并标注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及重点语段,让他们通过学习爱国主义英雄的事迹,从内心体会到爱国英雄的伟大;在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描述写景文章中的壮丽画面,然后向同学展示课外收集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奇异壮丽;在学习有关亲情的文章时,更要让他们自己反复研读,亲身体会亲情的力量,最后让初中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然后在同学之间分享,共同体会亲情的珍贵。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可以所持有的教材内容为基础开展德育渗透。从文章来看,作者以自己对天晴时阳光与白雪交相辉映景象的赞美,表现其对祖国美好风光的赞叹,进而让初中生体会到祖国景色的美好,使他们心中涌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借秦始皇、汉武帝的“略输文采”,唐太宗、宋太祖的“稍逊风骚”,成吉思汗的“只识弯弓射大雕”,引出德才兼备之人就在今朝的结论,以此来告诫初中生要借鉴古人的成功事迹,吸收其中的精华提升自己,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从其写作背景来看,当时毛泽东正率领红军长征,遭遇重重困难之后,仍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一心只求长征胜利,这启示我们做事要坚持,不可受外界的影响而动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
语文课堂是和德育最密切相关的科目,即使初中语文教师不刻意地将德育渗透到平常的教学中,语文课堂中仍会存在相关德育内容,这是毋庸置疑的。学校为了加强德育内容,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适当地在教学里增加德育内容,让初中生在加强自己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学会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从而促进学校培养出更全面的人才。但语文教师要特别清楚的一点是,渗透了德育的语文教学仍然只能是以语文内容学习为主的教学,教师要非常清楚二者的关系,切不可把二者混淆,造成初中生语文知识的弱化甚至消失。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时,语文教师要适当渗透,严格掌握渗透分寸。
在《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一个善良纯朴却又不知上进、自视清高的人,因此,也注定其悲剧的发生。孔乙己因自己偷窃别人的财物,使得被偷者恼羞成怒,最终被偷者决定用暴力解决问题,使得孔乙己受到惩罚。被偷者这样做使偷窃者受到了惩罚,同样也让我们看到了被偷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只一味地要让犯错误的人受到惩罚,殊不知,自己在惩罚犯错误的人的同时也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解读这一文章时,应先以文章本身为出发点,进行简单的分析,告诉初中生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在文章分析透彻之后,再逐渐对学生进行德育,告诉他们做事要遵纪守法,要以严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只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把握好德育的渗入分寸,才称得上是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渗透。
初中生仍处于心智尚不成熟的时期,他们的心理是多变的,因此也更需要对其进行德育。他们会因想赶时髦而向父母提出增加零用钱的额度,会因同龄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浮想联翩甚至大打出手,会因教师的一句教导而心生怨恨,这种种都可能使得初中生走向不正当的道路。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还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心理变化较大的学生进行开导。要想更密切地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课上多提问,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课下多询问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与同学的交流沟通等情况,细心指导有困惑的学生,鼓励和陪伴因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产生自卑的学生,渐渐地让学生信任教师,从而使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开展德育的渗透,使学校更加有效地实施德育。
例如,《最后一课》主要讲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最终战败,结果导致了他们被禁止开设法语课,而“最后一课”则是指他们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教师不再像往常一样严厉,但同学们却丝毫不乱,教室里也异常安静,作者写出了这样的氛围,相信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初中生都会有所感悟,有的同学痛恨战胜一方严重剥削战败一方,认识到战胜一方的残忍;有的同学会感慨自己所拥有的都只是暂时的,或许在下个一瞬间自己就会一无所有,从而懂得珍惜,懂得自己拥有的即是最好的;有的同学会懊悔自己每天在课堂上的浑浑噩噩,并立志改过自新等。这时初中语文教师便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自己所欠缺考虑的地方。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使德育更好地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时,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懂得从教材中寻找德育的材料,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然后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使他们的自身素质得到提升,同时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心理变化明显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开导,向学生传播正能量,让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的同时,学会辨别是非,懂得真情可贵。相信在重视德育的氛围下,具有法律意识、具有担当意识的优秀学子将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