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震
■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吴淞江学校小学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虽然许多教师逐渐认识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试着与学生交流谈心,但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通常只是治标不治本。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与家长沟通交流,结合生活教育思想为其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建议。本文介绍了生活教育思想的内涵,分析了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生活德育思想下的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以期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让儿童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
生活德育思想即德育的生活化教学,也就是结合生活,或者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该思想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类似,陶先生认为适应生活变化是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同生活教育思想一样,生活德育思想也提倡生活和教育的有机统一,社会既是我们生存的大环境,也是我们不断参与实践、积累经验的学校。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生活环境的变化对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有直接影响,生活德育思想则为小学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时间很长,对于他们而言,学校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学校和教师要在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德育和生活联系起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的陈旧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合一,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儿童最早接受的教育。可以说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到家庭的影响,无论是其行为模式、生活习惯、性格爱好还是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具体而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家庭教育影响着儿童的心理素质。分析当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可以发现,许多“犯错”的青少年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家庭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一直和祖辈生活,平时无人约束,犯错不听老师劝告,最后愈演愈烈,发展到偷盗、抢劫;又如,有的虽然家庭条件不错,但是父母离异,并且又各自重组家庭,孩子认为自己不被关爱,所以想通过犯错来引起父母关注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乏家庭温暖,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其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性格偏执,心理素质差,做事偏激,无法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塑造。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体现了其性格的完整性,性格不完整的人很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偏激行为,对自己或他人造成负面影响。人格的塑造如同身高增长、智力发育一样,也会受到年龄限制,并且在这个年龄限制内还有一个“关键期”,即在某个成长阶段中,人格的塑造空间很大,这一时期父母和教师比较容易朝着预期的方向塑造儿童的人格。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个关键期在6~12岁,几乎与小学阶段重合,所以也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儿童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父母和教师要抓住这一阶段,为儿童营造和谐的成长氛围,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模仿的对象,所以其一言一行、教育方法等均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当家庭环境不同时,教育出的孩子往往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夫妻关系和睦、家庭氛围和谐,那么孩子通常会形成健全的人格,但倘若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氛围紧张,那么孩子则会缺乏安全感,大多有自卑心理,难以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无论是性格的形成还是道德水平的高低都与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有关。教师要运用生活教育思想指导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向孩子渗透正确的道德观,逐渐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三观。父母要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不要为其包揽一切,要让孩子试着自己“生活”,在实践中丰富个人体验,获得人生感悟,让其学会如何做人,掌握正确解决生活问题与心理困扰的方法。另外,要向家长强调家校合力的重要性,经常与其沟通交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性格特点等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目标,为其创造“做”的机会,通过参与实践提升教育成效。
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制定家庭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比如,对比较懒、什么事都依赖妈妈,而自己却只沉迷打游戏的孩子可以制定一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短期目标,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并要求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自己盛饭、自己洗碗,铺床叠被子,整理书包等,使其认识到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体会父母的辛苦,让其能发自内心地感谢父母,逐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母做家务,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此外,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为山区小朋友寄旧衣服等,让孩子通过身体力行践行德育,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在生活德育思想下的家庭教育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家长在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同时,还要指导其如何与他人交往,学会尊重他人,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家长也要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爱护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热爱生活。鼓励家长带孩子接触和走进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爱护生灵、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感情。如今我们处于信息化社会,孩子们很小就能接触手机等电子设备,而接触的消息却良莠不齐,家长有义务也有责任教会他们何为对错,如何明辨是非,将家庭教育融入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比如,当出现社会热点新闻时,家长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当然不能在意见不一致时就否定孩子的观点,要与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懂得如何区分对的事和错的事,多学习正确的事,并坚决拒绝错误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不要急着批评孩子或者去“讨回公道”,要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孩子们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年纪,有一些小摩擦在所难免,家长要让孩子试着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事情,反思自己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当然如果自己没有错,也可以据理力争,或者寻求教师、家长的帮助,但不要以暴力来解决问题。生活即教育,德育蕴藏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家长要多陪伴孩子,这样才能在无形中渗透德育,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
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家长的权威意识较强,喜欢压制孩子,强迫其接受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应当无条件服从自己。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认识到这种落后的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教育,孩子是独立的,要想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家长就要充分尊重孩子,在生活中平等地与其沟通交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溺爱孩子,关爱和溺爱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满足孩子合理需求的同时,遇到问题也要及时指出,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比如,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中喜欢看电视、玩手机、平板,但就是不爱学习,无论是妈妈的唠叨还是爸爸的打骂都没有显著作用,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发挥效果,然后就又不起作用了,无奈之下只能强制性没收,但是加剧了和孩子的矛盾。教师要指导家长试着理解孩子,同时也反思自己,是否下班后就一直看手机?如果自己也是这样,那么怎么为孩子做榜样呢?要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很依赖父母的,家长可以在晚饭后带孩子去散步,睡前一起读故事书,周末去公园野餐,参观博物馆等。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自然就会转移关注点,同时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开阔孩子的眼界。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性格形成、行为模式等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好的家庭教育会令人一生受益。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基于生活教育思想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目标,结合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平等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健康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