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菊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医院门诊药房,江苏新沂 22140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化技术在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电子处方的普及提供了可靠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患者就医流程[1]。 目前,随着门诊处方数量的不断增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大处方”与不合格处方在事后处方点评中频频出现,导致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受到影响[2]。所以,为了有效增强处方合理性与安全性,充分发挥药品作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必须加强处方审核,这样不仅可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经济,还可以方便患者,减少医患纠纷。有关文献报道显示,处方前置审核在门诊中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有助于提高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为此,该文现将3 000 份2019 年6—12 月在该院门诊开具的处方选为观察对象,探讨门诊处方前置审核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3 000 份该院门诊开具的处方选为观察对象,其中实施前为2019 年6—8 月,处方1 400 份,其中女性患者657 例,男性患者743 例;最小年龄为18 岁,最大年龄为 83 岁,平均年龄为(54.23±5.47)岁。 实施后为2019 年 9—12 月,处方 1 600 份,其中女性患者 749 例,男性患者851 例;最小年龄为20 岁,最大年龄为82 岁,平均年龄为(55.01±5.28)岁。 实施前后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门诊处方前置审核操作如下:①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及药品说明书等规范标准审核、点评与分析处方,上报不合格处方及处方干预情况,然后按照药事服务有关指标,制定处方前置审核方式与预期目标。最后,组建处方前置审核小组,与医务处、财务处、信息中心及门诊临床科室共同召开协调会。 ②在处方审核中,先将处方前置审核模块嵌入医院信息系统当中,之后再将“PASS 合理用药监测软件”嵌入其中,发挥辅助拦截作用,以此实现人工与系统的双重审核模式。 除此之外,为了有效缩短处方前置审核时间,应在处方前置审核模块中融入《医院处方管理点评规范(试行)》中不合格处方的有关内容,从而便于审核药师及时勾选。③在处方前置审核中,必须合理设置医师工作站流程。 医师在开具处方之后,一定要进行及时保存,之后经由系统发送到药房予以审核;此时,医师工作站界面将会显示“处方审核中”(红色字体),患者信息栏将会被锁定,为了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医师可进行下一位患者的系统操作,及时问诊、查体与开检查单;处方审核完成并通过后,医师工作站界面的显示文字将会消失,患者信息栏锁定解除,卡号位置呈现光标状,这样就可以进行下一位患者的处方开具。 如果处方审核未通过,系统就会自动弹出不合格处方,并标注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通过互动平台进行沟通与修改,修改后处方再次输入系统进行审核,不合格处方不可强行通过。 倘若需要延长用药时间,可于处方右上角处予以特殊标记,便于医师备注。④在门诊处方前置审核中,应合理设置药师工作流程。 在药师收到处方的时候,可根据右上角标注时间调整审核速度,以此确定患者等待时间。 如果处方右侧标注问题,可通过互动平台和医师沟通,对于不合理处方,药师应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利用系统拦截处方,并上传到互动平台;为了提醒医师,需要在不合理的地方予以注明,从而进行及时干预。 在处方审核通过之后,患者可以直接持卡刷号,然后取药,得到交费、审核等信息提示。 ⑤在实施门诊处方前置审核的时候,应从处方合格率比较高的科室开始实施, 逐渐发现问题,之后进行有效调整,以此不断完善处方前置审核方式,从而有效审核处方,最大限度地提高处方安全性与有效性。⑥在处方前置审核中,为了保证审核结果有效、可靠,必须加强对审核药师的培训与教育,全面普及相关知识,并不断总结不合格处方的原因,从而杜绝不合格处方的出现。除此之外,组织青年药师进行处方事后点评,并给予适当指导,以此不断提高青年药师的个人能力,构建高水平、高素质的药师队伍。
对比门诊处方前置审核实施前与实施后不合格处方发生情况及不合格处方干预情况。不合格处方情况包括诊断书写不规范、用法用量不当、超适应证用药。
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中录入该研究数据予以统计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与百分比(%)表示,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处方前置审核实施前不合格处方发生率为11.43%,实施后不合格处方发生率为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处方前置审核实施前后不合格处方发生情况比较
处方前置审核实施前不合格处方干预率为62.50%(100/160),实施后不合格处方干预率为100.00%(20/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0,P<0.05)。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院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必然趋势,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医院管理水平[3]。同时,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药学服务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为药学服务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4]。 在药学服务中,门诊处方开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处方质量,确保处方合理、有效、安全[5]。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可加强处方前置审核模式的应用,真正实现处方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与事后点评,提高处方规范性与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确保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6]。
在门诊中实施处方前置审核,能够显著提高处方质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①通过实施处方前置审核,有效转变了药师的工作模式,从以往事后处方点评转变为事前审核。在处方事前审核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而予以拦截干预,通过和医师的互动沟通,能够有效提高处方规范性与合理性,最大限度提高事后处方点评效率,减少医患矛盾[7]。 ②能够为处方审核药师提供全面的药品信息,如药品说明书、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个体化给药原则、医药法规等,从而为药师查询药品信息提供便利条件,夯实药师药学知识,确保处方审核质量。③通过处方前置审核的应用,实现了“多时段、多药品、多处方、多科室”的处方审核,可及时拦截不合格处方,并针对处方问题予以全面沟通,便于处方修正,确保处方用药安全、有效[8]。 ④在事前审核中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干预,能够及时解决处方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处方合格率,确保患者安全,减少医患矛盾。该文研究结果显示:处方前置审核实施前不合格处方发生率为11.43%,远高于实施后不合格处方发生率为1.25%(P<0.05);处方前置审核实施前不合格处方干预率为62.50%, 远低于实施后不合格处方干预率100.00%(P<0.05)。 此结果与有关文献报道[9]十分相似,数据如下:处方前置审核实施前不合格处方发生率为6.39%,实施后不合格处方发生率为1.49%,实施后明显降低(P<0.05);处方前置审核实施前不合格处方干预率为20.59%,实施后不合格处方干预率为 100.00%,实施后干预率明显提高(P<0.05)。 由此说明,该院开展门诊处方前置审核的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不合格处方的发生,还可以给予有效干预,具有极高的实施价值。
在利用处方前置审核模式的时候,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无法了解患者过敏史、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水平,导致处方审核质量受到影响。 为此,在进行处方审核的时候,应对患者基本信息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处方信息与患者检查信息的衔接,以此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同时,处方前置审核系统是由工程师设计编写,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必然会存在一些漏洞或者不合理的地方。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当出现不合格处方的时候,会将提示信息同时传递到药师与医师工作界面,以此让药师与医师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药品,确保处方合理、有效。除此之外,在使用门诊处方前置审核系统的时候,易出现“给药途径”“禁用证”无效等情况,如果系统未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就会影响药师与医师的工作效率,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降低处方合理率,还会增加医患矛盾,所以,必须加强对处方事前审核系统的改进与完善。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门诊处方前置审核,能够显著减少不合格处方的出现,同时也可有效提高不合格处方干预效果。